第21章 第二十一卷《大乘百法明门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七面︰己五、无为法

本论正宗分,主要是分成两大科:第一大科是解释「何等一切法」,第二大科是解释「云何为无我」。

在第一大科当中,广泛的说明一切法的差别相─「何等一切法」。本论论主天亲菩萨立一百个法,来解释宇宙万法的生起和变化。这一百个法分成了五类:第一是「心法」,第二是「心所有法」,第三是「色法」,第四是「心不相应行法」,第五是「无为法」。前面四个都是属于有为法,最后这一科是介绍「无为法」。看论文: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首先标出「无为法」的种类,总共有六种。我们看蕅祖的注解,分成两科来说明:第一科是「总标」,第二科是「别释」各别解释这六种无为的差别,先看「总标」解释什么叫作无为。

『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

『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这一段先把前面所介绍的四种「色心假实」诸法:「色」是指色法,「心」是指「心王」与「心所」法;「假法」跟「实法」,《唯识学》的定义是说:假设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境界,所谓「因缘变」,过去的善恶业力所变现的境界,或者是色法、或者是心法,都是属于「实法」。假设境界的出现,是由我们第六意识「分别心」所创造出来的,这个叫「假法」;二者是有差别的。

总之,色心当中有假法、实法,就看它是「因缘变」,或是「分别变」来决定。但是不管是「因缘变」,或是「分别变」,都是属于造作的生灭之法,有生、有住、有异、有灭;因缘和合即生起,之后产生各种变化,或者增加、或者减少,最后消失掉,这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就是一种生灭之法。

『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

至于「无为法」的安立,是说当我们把色心生灭的境界,把它停下来,不管用什么方法把它停下来,显出寂静的状态,我们安立作「无为」。换句话说,不是另外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法叫「无为法」,不是,而是就着「有为法」的生灭相停下来,安立作「无为」。「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所以说它是『四所显示』,是前面四个「有为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寂静状态,安立作「无为」。

这句话道理比较深,我们先讲一个譬喻比较容易了解。好比说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分成两种状态,第一个是他觉醒的时候,有很多的造作,比如工作、上课、拜佛、诵经,乃至于吃饭,都是属于生灭、有为的境界。但是当他累了、睡觉了,这时候身体都不能动,进入一种寂静的状态;虽然是同一个人,却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生灭状态,一种是睡觉状态,就着他生灭的状态,我们安立作「有为法」,就着他睡觉寂静的状态,安立作「无为」。

我们的真如佛性也是如此,它随顺造作的因缘,现出各式各样的有为法,有杂染法、有清净法;杂染法跟清净法开展出来,又是各式各样。真如佛性也能够依止无为的因缘现出「无为法」,不过,后面讲到的这六种无为,大致上是由两种因缘而成就的:

第一种是依「禅定」而现出的无为法,这多数都是属于外道。外道修习禅定、随顺禅定的因缘,也能够显出相似的寂静状态,也是可以成就无为。另外一种,不但是有禅定,还要有般若波罗蜜─「定、慧等持」才能显示无为法;这是佛教的无为,不论是小乘、或是大乘的无为,都必须要有禅定跟智慧。总之,「真如」由于禅定跟智慧的因缘,也能够显现无为的状态。就是同一个「真如」,但是因缘不同,而现出有为、无为。换句话说,这两个都不是有独立体性的。

『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

「为」就是造作,既然连造作的因缘都没有,是一种寂静的状态,「一」都不可得,怎么会有「六」种无为呢?『四所显故』,它是借前面的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四个有为法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所以不妨随于能变现的这方面来说,而安立「无为法」的六种差别。因为能变现的心王、心所各式各样,所以就约着能变现的差别性质,而安立六种差别,但是它的体性还是我空、法空的真如,不是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法叫「无为」法,它也是由因缘所显现。

这是介绍「无为」的安立,是离开了生灭状态,显现一种寂静的状态;这是「总标」解释无为的状态。以下解释无为的差别相貌。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注解中,他的意思是说:第一个「虚空无为」是总相,第二、三、四、五、六是别相。

[一、虚空无为者: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

这里的「虚空」是一个譬喻,以虚空来作譬喻。这「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一、「非色非心」:「无为」它不是「色法」,所谓「色法」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禅宗有一句话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是说我们想要找出「真如」这种无为的境界啊,「觅即知君不可见」,你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找不到的,它不是色法、不是见闻觉知所能够攀缘的境界,你的见闻觉知不能够达到第一义谛的境界,不可以,所以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但它也不是断灭的,「不离当处常湛然」,无论你是凡夫或是圣人,这个无为法都是存在的,「湛然」就是很光明、很明显的现前。它不是「色法」,不是见闻觉知所能够明了的境界;但也不是「心法」,不是八识心王以及它相应的心所;八识心王跟心所都有「能、所」,无为法的境界没有「能、所」,两者不同。这是无为法的第一个特色「非色、非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春夜渡佛

镜中色

春盼莺来

贵妃娘娘千千岁

逢春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
百法明门论
连载中妙音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