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澶渊之盟

【在萧太后与大宋之间还存在第二场战争,只是这场战争,萧太后的对手由宋太宗赵光义这个大宋车神换成他儿子了,不得不说萧太后当之无愧的大宋克星,如果大家不知道了是什么战争了?主播告诉大家一件事,大家就理解了,那就是让后世议论纷纷的澶渊之盟就是这场战争的结果。】

大辽

萧太后此时有些意外,她没想到大宋在她当政时间,居然连续更换皇帝,这对大辽是不可多得的好事,她要把握住难得的时机,萧太后高兴的嘴角上扬,心里已有计划。

大宋

大宋的人这会儿如遭雷劈,没想到自己大宋换皇帝这么快,对面辽国可是虎视眈眈,大宋皇帝可不是人家萧太后的对手,天幕都说了萧太后是大宋克星,大宋此时可谓人心惶惶不安。

【公元998年,宋太宗去世,宋真宗赵桓继位。此时,韩德让提议主动出击,攻打北宋。经过深思熟虑,萧太后意图收复关南十县,萧太后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宋真宗赵恒在寇准等人力谏下被迫御驾亲征。

萧绰此次率军入侵宋朝,并不打算占据一城一寨,而是希望围住开封,逼迫宋朝投降或与之签订合约。但实际情况远不如意。辽军一入境,就遭受到宋军的顽强抵抗。宋将魏能拦截辽军,让辽军不得不改变入侵方向。出师不利,辽军改变策略:能攻克市镇的就攻打,无法攻克的就绕过去。萧太后选定了瀛洲(今河北河间),意欲攻克此镇作为辽军供给输转之地,下令猛攻瀛洲。为激发将士斗志,萧绰亲自擂鼓助威。然而十多天后辽军仍未能攻克瀛洲,反而损失惨重。萧太后改变策略,放弃瀛洲,命萧挞凛、萧观音奴率军攻祁州,自己与辽圣宗率军向东攻打大名府,在祁州汇合后再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不料各路宋军严守不出,坚壁清野,辽军未能攻克几个大市镇。

宋军的顽强抵抗,让萧绰看到孤军深入背后隐藏的危机。不过事已至此,她骑虎难下,只能命人继续南下,打算攻打黄河边上的重镇澶州。只要破了澶州辽军就能过黄河,汴京就在咫尺。不久,辽军统帅萧挞凛率先到了澶州城下,等待萧太后与辽圣宗。守城宋将张瑰命人射杀城下辽军,使用三床弓弩,以枪为箭,杀伤力非常大,一大批密集枪射向城下辽军,辽军抱头鼠窜,萧挞凛被正中额头,没等萧绰赶到澶州就因伤势过重死去。萧挞凛之死让辽军士气受挫,萧绰本人闻讯后痛哭不已,但顾不上长时间悲痛,因为辽军已陷入重重包围之中,一旦周围的宋军对辽军实施合围,辽国可能就此亡国。就在萧绰踌躇不定时,投靠辽国的宋将王继忠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化干戈为玉帛。受形势所迫,萧太后思谋再三,认为讲和是上策,同意了王继忠的提议。

萧绰命王继忠以她与辽圣宗的名义给真宗写信,表达辽国和谈的决心。起初真宗及宋朝高层并不相信辽国有和谈之意,直到王继忠的书信再次传到宋真宗手中。随后多次试探,确定双方都有和谈之心,才都设立使者,以促成和谈。在和谈中,萧太后作出了退让,不再索要土地,改要钱财。在议定给辽国岁币问题上,萧太后与曹利用又是一番博弈。萧太后想要更多岁币,但曹利用只同意10万。最终双方达成澶渊之盟。

辽宋达成澶渊之盟后,萧绰于十二月初十(1005年1月22日),下诏诸军解除戒严状态。同月,班师 。澶渊之盟维持宋辽之间旧有的疆界;宋国每年向辽国提供三十万金帛。她指挥20万大军攻入宋朝的首都汴梁。面对辽国强大的军队,宋真宗不禁泄气,最终选择与萧太后签订了澶渊之盟。通过这次谈判,辽国每年获得大量贡品,而北宋则换得了百年的和平。这一和平协议为辽国带来了安定,也为宋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在政治、经济上迎来了更好的发展,人民的生活逐渐富裕,国家稳定。而对于宋朝来说,这段协议虽然表面上有些屈辱,但却保证了政局的稳定,避免了长期的战乱。】

大辽

“什么,萧挞凛怎么死了!”这个消息对萧太后简直是个噩耗,她没想到自己的统帅萧挞凛会战死,萧太后自责自己实在是没做好准备,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大宋

对于与大辽达成澶渊之盟,哪怕说出去不好听,但是宋真宗与许多大臣们是满意的,这次如果大辽能不打大宋,他们可以直接签盟约,只能说大宋不愧是大宋。

……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宁得岁岁吵

狩心游戏

六十二年冬

咸鱼暗卫打工日常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从盘点名留青史的女性开始
连载中我是仙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