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天籁之音

夏季,是敕勒川草原最美的季节,正所谓:“草如毯,云如絮,风如情语,花如人面。”

当出租车开进那莽莽苍苍、横亘于天地之间的大青山时,淳于溷便知道,草原近了。

因为,车窗外的风,带来了些许青草的芬芳。只不过,是时断时续地飘来。目之所及,天空是极其纯净的蓝,高渺而又旷远;朵朵的白云,悠然地飘过。

下了车,眼前豁然开朗。草地起起伏伏,已在不远处的大青山,打破了视野的纯粹和单一。各式各样的树,穿插在群山之间,层层叠叠地,横在了眼前。它的层次和色彩,是那么地极致,整个人仿佛陶醉在别样的立体之中。

有句话:“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此话说的是千真万确:敕勒川的草,每一株草都在蓬勃,都在迸发力量。这样的草、那样的草,缠绕纠结、拥拥挤挤,雾霭般地,向四面八方,无拘无束地绵延、散漫。夹杂在其中的,是星星点点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粉的,有名的、没名的,千姿百态,耀人眼目,悠闲逸香。

那些花草虽高不盈尺,香气也不醉人,却柔韧旺盛,烂漫清香。风儿吹过,只见万千草梢,一齐俯身摇头,如水里的波浪,荡向远方。

心情大好的任飘飘,举着手机,认真仔细地记录着,眼前所有的风景,生怕落下任何一处美好。嘴上一边哼唱着潭维维的那首《敕勒歌》;淳于溷和王奕博倒像两匹老马,顺从地跟在了她的身后。

走进了敕勒川,就如同走进了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草和繁花的静美画卷之中。所有的一切溢美之词,都显无力。

面对此情此景,淳于溷都想哪怕化作一株草、一朵花,静静地融入其中,轻爽而自由自在。

任飘飘撒欢儿地奔跑在天地之间,张开着双臂,尽情拥抱眼前的美景,生怕溜走了一般。她情不自禁地躺在软软的茂密的草丛中,望着蓝天上飘浮着的朵朵白云,嗅着青青绿草散发出的阵阵清香,耳边偶尔传来昆虫的鸣叫。

这种宁静、满足、惬意,令她忘乎所以,似乎五脏六腑的浊气都被荡涤了去。

淳于溷也坐了下来,看着不远处悠闲的牛羊和散落的蒙古包,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满足,那种感动的心跳只有自己听得到。

王奕博却依然站着,看着远处已经开始下落的太阳,嘻嘻地观察着,敕勒川可能迎来的新的变化。

夕阳的余晖洒在草原上,给每一株草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此时的草原,显得是格外的温柔,仿佛是一个安静的少女,在等待着夜幕的降临。

草原夜色美,美到了极致,美得让人猝不及防,美得让人来不及品味过程,也只有惊叹的份儿了。

一缕琴音划过耳畔,轻柔而细腻,深邃而悠远,如风般触碰着柔软的心。听着这悠扬感伤的琴声,伴随着广袤无垠的草原和静静的湖水,如同海子的诗所说的:“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沐浴在动人的旋律之中,淳于溷那颗焦躁不安的心,也随着琴音飘向远方,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梦境----

寻着这琴声,在美若情人眼眸的萨仁湖畔,坐着一位老人。

他的个头不算高大,身着传统蒙古袍衣;他半盘着腿坐在草地上,正沉浸在拉动马头琴所生发的乐曲声中。

微风,飘忽的是他那洁白的胡须,还有结在马头琴颈上的哈达,柔顺飘逸,随琴声的苍茫律动和老人的凝重朴质互为内外补充……蒙古人天性中的浪漫柔情,从哈达轻盈、绚烂的舞动中传递出来。

听到琴声,牧羊人陆续归来,席地盘坐---有的,满足地倾听着老人拉弦,他们放空自我,默默地倾听这天外之音;有的,静静地仰望着天际,他们把自己的思绪带向远方,如梦如幻,心之所向,皆是美好。

淳于溷凝眸的瞬间,醉了时光,醉了心。他有感而发,情不自禁地随着老人的琴弦,唱起了那首古老的《敕勒歌》【1】:

[歌曲]“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自《敕勒歌》由鲜卑语翻译成汉语以来,其曲调,一直都是最神秘、最纯净的存在。

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却是无人知晓,都存在于人们的无形无色的想象之中,但却时时触动人心的最深处,让人们仅仅从歌词之中,就能找到共鸣与慰藉。

而今天蒙古老人拉的这首马头琴曲,却仿佛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它仿佛能带领我们穿越时空,追忆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远古时光……

这不正是这首《敕勒歌》的绝佳配偶么?!

[歌曲]“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吹草低见牛羊。”

老人的旋律,在马头琴的弓弦上荡漾开来,仿佛都能听到风的呼唤、水在流淌,还有那远古的梦在轻轻地律动。

而淳于溷的歌声,更像是智者的诉说,他仿佛在告慰着奔波的人们---人生,其实很短暂,别活得太累。

愿此曲,可以慰藉为生活奔波的你!

【1】 中国文化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诗作。此诗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一、创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根据《通鉴》胡注“斛律金出敕勒”,可知《敕勒歌》是北齐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乐府解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表明这是一篇翻译作品。

《敕勒歌》文本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东魏武定四年(546),东魏权臣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乐府广题》云:“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作者之一,有人则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还有人认为是斛律金之子斛律光所作,或认为是高欢所作。而一般认为这是敕勒人民间或集体创作的民歌,产生的时期为五世纪中后期。

二、作品鉴赏

这首民歌出色地描绘了当时祖国北方草原的辽阔壮美,前四句歌唱敕勒族的生活环境,后三句写敕勒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全诗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敕勒人歌唱他们所生活的土地时,是以一座气势磅礴、雄伟无比的大山作为背景的。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呈现出强大的气势和力量。“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近取诸身,以人们所熟悉的“穹庐”作比,形象地描绘了一幅一望无碍的辽阔画卷。字面上虽无辽阔字样,但辽阔之景却收入眼前。“天苍苍,野茫茫”,写天、写野,但从另一角度进一步摹写草原的宽阔壮美。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这两句仍然以浑浑浩浩的笔调写景,但这已经为下一句作背景了。“风吹草低见牛羊”,更是写景如画。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画龙点睛的一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这里不仅呈现出的是自然风物,而且隐约可见的还有牧民们的活动,真是似静而有动,似动而有静。这些牛羊的主人,即勇敢豪爽的敕勒人,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这首歌音调抑扬顿挫,歌辞语意浑然,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5章 天籁之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小船三年又三年

小楼一夜听春雨

试婚游戏

离航

婚后动人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等你回家
连载中谁家翁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