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自给自足

留学首月,学费算是向江家借的,生活费还需自己赚。

二零一四年大四答辩一结束,立即飞往英国伦敦的罗汉普顿大学,顾嘉宸同年飞往美国纽约的纽约大学就读。

江郁抵达希思罗机场时,伦敦正下着今秋第一场雨。铅灰色云层压得很低,雨滴顺着候机厅的玻璃蜿蜒而下,在她深蓝色冲锋衣上洇出斑驳水痕。推着两个28寸行李箱穿过海关时,金属滚轮与大理石地面碰撞出清脆声响,像极了三个月前父亲将青瓷茶杯摔碎在书房地面的动静。

"要么留在国内当舞蹈老师,要么自己想办法。"父亲的声音从记忆深处浮起,混合着机场广播里失真的英式英语。江郁摸出贴身口袋里的银行卡,烫金数字在昏暗天光里泛着冷冽的银辉——这是她用二十万借款协议换来的自由凭证。

罗汉普顿大学的银杏叶尚未泛黄,图书馆尖顶在雨幕中若隐若现。江郁把最后一件毛衣塞进学生公寓的壁橱,手机屏幕亮起时照亮墙上的月历。9月30日被红笔圈出,旁边写着"金色麦浪面包房面试"。

"欢迎来到大不列颠的雨季。"波兰主厨雅各布往操作间指了指,发酵面团的气息裹着热浪扑面而来。江郁的黑色围裙很快沾满面粉,收银机按键在指尖留下冰凉触感。当第一位顾客用伦敦腔说要"two croissants"时,她才发现课本上的英式发音和现实隔着整个泰晤士河。

第三周周四,暴雨突袭伦敦。江郁踩着积水冲进后巷卸货,纸箱边角被雨水泡得发软。六箱法棍的重量让锁骨生疼,苏格兰红醋栗果酱在纸箱里叮咚作响。晚班结束时,帆布鞋里的雨水还在随着步伐发出咕啾声,雅各布默默塞给她一块苹果派,焦糖色的酥皮在路灯下泛着温暖光泽。

阁楼窗外的月亮升到中天时,江郁正在台灯下核对账本。红色钢笔划掉"9月还款500镑"的字样,三年的留学生涯中都是这样度过的,慢慢的还着江家给的钱。隔壁传来印度留学生的咖喱香气。她打开笔记本电脑,论文文档的冷光映着桌上吃剩的苹果派碎屑,Skype对话框里顾嘉宸的头像始终灰着。

潮湿的夜风掀起记账本,借款协议复印件从夹页中滑落。江郁用冻疮未愈的手指抚过父亲龙飞凤舞的签名,突然想起今早在冷柜前整理丹麦酥时,看见玻璃橱窗上自己与顾客重叠的倒影。

顾嘉宸的AirPods里永远同时播放着两种声音:左耳是华尔街日报的晨间财经快讯,右耳循环着海宁硖石灯会的喧闹录音——这是他与13500公里外家乡保持同步的秘密仪式。

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的玻璃幕墙上,东八区与西五区的阳光正以5小时时差在他肩头交织。这个总穿着浅灰卫衣的中国男孩,会在每周三下午摸出潮汐表计算器。

发现经济学教授总把课程录播放在凌晨三点后,顾嘉宸用海宁观潮算法写了段代码。现在NYU官网的选课系统里,中国留学生的推荐课表会自动避开寅时(凌晨3-5点)——这个被中医认为最伤肝的时段。

而在感恩节前夜的暴风雪中,顾嘉宸失踪了。当校警破开他公寓房门时,发现满墙电子钟像星座般闪烁:杭州的钟用茶香计时,纽约的钟吸附着布鲁克林地铁的震动波,最中央的原子钟显示着国际标准时。

"我在证明时差守恒。"他裹着海宁羔羊皮毯,把热感应成像仪对准天花板。那些代表不同时区学生睡眠质量的色块,正随着他改编的潮汐民谣《时差十四行》渐次亮起:"你看,当东八区的月光开始疲倦,西五区的咖啡因浓度恰好达到峰值——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宁得岁岁吵

狩心游戏

六十二年冬

咸鱼暗卫打工日常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偏执深爱
连载中吉厘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