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夏后,薛时依就不继续在白鹿书院念书了。
此事在坊间引起了些闲谈。
白鹿书院乃薛氏一族世代所营,扶持了不计其数的布衣学子,薛氏累世清誉也多缘于此。
前世二皇子打压薛家时,还将白鹿书院抢走了。一石惊起千层浪,发声反对的士子不在少数,但都遭到了二皇子的严酷镇压,最终不甘地沉寂。朝中有与薛家结梁多年的权贵,趁机讥笑其清高反被清高误,如今倾巢之下也无人能助。
殊不料多年后太子归京夺权时,因果又开始轮转,光景大变。
从书院建立起,薛氏主家子弟皆入读白鹿书院,无一例外。
所以如今薛时依去千山书院念书,自然引起了波澜。
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一条说的是薛相娇纵女儿过了头,不仅容她随意解了婚约,甚至还允她违反祖训,跑去别的书院享乐。
好巧不巧,千山书院又确实是大景王孙贵族云集之处,京中大半纨绔都在那儿念书。
这些传闻流到薛时依耳朵里时,她无言。不对吧,她记得自己十三四岁再乖巧不过了,现在怎么就传成纨绔了?
的确,她平日少有露面,赴宴也少,是以旁人对她了解不多,但也不至于这样胡乱猜测吧。
她去千山书院念书,只是为了能够与太子一党有更多联系,看能不能提前查到太子失踪的祸因。
这一世,薛家不会再中立了。
*
薛时依是怀着心事来到千山书院的。前世的后几年里,薛家想必也是站队了太子的,不然殿下继位后,她哥的官职也不会陡然升得那般高。
只是这一世薛家向太子投诚的时间早了许多。这决定是在与家人商议时父母作出的,薛时依惊讶之余,还有些担忧。
说来惭愧,她虽多活了十几年又知晓世事变化,但在被赐婚给陆成君前,也只是个不关心朝中局势的高门贵女。
当初太子到底如何失踪的,朝中有哪些人与二皇子暗中勾结,薛家究竟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她一个都不能解答。
太子继位是十二年后的事了,中途波折不断。而薛家这么快就向太子投诚,会不会适得其反?
“尽人事,听天命。”
书房里,哥哥这么说。
“重活一世怎能预料到一切呢?不要太苛责自己。”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薛家往后是喜是忧,全系之你我,无论如何,尽力而为便好。”
尽力而为。
因着这四个字,薛时依去了千山书院。
当朝贵女要在书院修读至及笄,这是约定俗成的传统。算起来,今年便是薛时依读书的最后一年了。
与陆成君成婚的十年里,他很少提及太子为何失踪。事到如今,薛时依也有些后悔自己没有多嘴问一句,但既然已成定局,那就不必再气馁,靠自己去摸索吧。
不过,现在让她觉着火烧眉毛的是另一件事——书院课业。
十四岁的薛相之女学富五车,能够毫不愧疚地受领一句扫眉才子。但是现在这身子里是二十六岁的薛时依,历经了十年的走南闯北,现在的她打起算盘比背四书五经流利得多。
重生回来后,薛时依已经在连日苦读了,但就算底子还在,某些古板的功课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全盘掌握。她只希冀在千山书院不要表现得太丢脸才是。
“没事,我可以给你垫底。”
罗子慈听了这担忧便笑出声,她在书院里紧紧牵着薛时依的手,拉着人往某个院子走,初夏热风拂起她的发带,像小蝴蝶。
“不说这些了,我们先去录名。你好多年没念书了,有没有忘记书院的规矩?每逢开学都要去夫子那儿录入花名册。”
“我才不会忘呢。”薛时依笑。
从前在白鹿书院念书时,每年都是她给学子们录名。作为薛氏子弟,这算是她的职责。只是一日下来,手臂也酸,眼也酸,还口干舌燥,累得不行。
刚进录名的院子里时,薛时依排队还觉得有些新奇,毕竟这是第一回让别人给她录名。
但等看见了夫子,她却又怔住了。
千山书院负责录名的夫子里,有陆成君。
是了,她怎么忘了?
当朝官学盛行,士子讲学蔚然成风。
京城三大书院每年都有年轻官员前来担任夫子。因有官位在身,他们授课次数比正经夫子少得多,大概十天一次。
从前薛时依在白鹿书院就读时,来讲学的士子不是薛雍阳就是她爹的学生。都是熟人,因此没什么深刻印象。
而眼下,排在她前面的女郎们眉目带笑,纷纷在录名时向夫子们讨漂亮话。
“学业有成或是直上青云,夫子看着挑半句就好。”
这请求大多录名夫子都会应,他们讲得嗓子冒烟,桌面已有了好几杯喝尽的茶。而身前队伍最长的那位夫子却只是温和含笑,除了问姓名,多余的话一句不说。面热心冷,硬是叫一众明眸皓齿的女郎全都铩羽而归。
她们性情好,也不恼。
“陆夫子今年也一句话都不说呢。”
录完名的女郎三三两两相挽着离开。院中翠意盎然,竹影错落,旁人如绵雨的低语声中,薛时依静静打量着她前世的夫君。
之前在茶楼的一眼做不得数,她还未认真打量过这个岁数的陆成君。比起她熟知的样貌,他此时稚嫩许多,但别有一番风致。
正是鲜衣怒马的年纪,眉宇间没有前世常带的沉稳冷漠,反而多几分昂扬意气。朗目疏眉,金质玉相,如明月上的芝兰,噙着笑,却淡淡地拒人于千里之外,更让眼下那颗泪痣显得薄情了。
薛时依很认真地瞧着那颗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