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永垂不朽

十年弹指一瞬,十年恍然如梦。

这十年间,有人壮志未酬、碌碌无为;有人胸怀天下、建树无数;有人妻离子散、一人孤生;有人失去兄弟、孤军奋战。

十年时间太长,有人肩负国仇家恨,一切结束时,轻念着“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转眼一九四五年,战事结束,乱世未平,仲舒怀、纪豫行等人仍奔赴在最前线,守家国安宁,复盛世荣光。

蒋元兴在张承霖离去的这八年间,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三年前一病不起,终日缠卧病榻,再不管公司里的事情。

而蒋元兴手里的产业,已经在这八年间全权交给了蒋潇潇和蒋冠宇。

自那年路悦澄离去之后,蒋冠宇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在商场上心狠手辣,蒋潇潇在蒋家都很少能见到他,每日拼了命一样的工作,好像这样就能减少一些思念。

可有些思念早已随着爱刻骨铭心,无论用尽什么办法,都没法消磨一星半点。

若说在这纷纷扰扰的乱世中,还有个人没变的话,那也就只有蒋潇潇了,她还是和从前一样,看上去没心没肺,身边的朋友看见她也总是笑得开怀,好像这世间没有什么能让她烦心的事。

8月12日那天是蒋清举的生日,那时与张承霖站在一起意气风发的人,因为长达数年的沙场征战,在45岁这一年终于生出了白发。

他与蒋潇潇同岁,比张承霖也不过刚好大了十岁,但每次和张承霖站在一起时,张承霖浑身散发出来的那种气质,总显得比他们俩成熟得多。

为着这一天,蒋家上上下下所有人纷纷从各地赶来,为了庆祝这个在蒋家人看来非常重要的年岁。

晚上宴席结束,蒋清举去送了最后一个客人离开,刚回来,就看见蒋潇潇和许文晚站在院子里,嘀嘀咕咕地不知道在说着什么。

他们三个人至今也一路走过了半生时光,蒋潇潇和许文晚这姑嫂俩还是如年少时一般好,许文晚和蒋清举的感情也依旧如初。

“干什么呢?”

蒋清举走到她们身后,声音严肃的问了句。

“谁?!”蒋潇潇和许文晚都被他这声音吓了一跳,蒋潇潇更是一蹦八丈远,“不是我说,人吓人真的会吓死人的!”

蒋清举脸上神色难辨,“你们俩要是不做亏心事,会怕人吓人?”

“嘁。”蒋潇潇走到许文晚身边,拉着她就准备走,嘴里还嘀嘀咕咕的:“多管闲事命不长。”

蒋清举被她说的哑口无言,最后很是无奈的开口:“蒋潇潇你到底什么时候能嫁出去!”

许文晚一听这话,心下一沉。

蒋潇潇和言江尚的事没几个人知道,蒋家的人更是都不知情,当年学校里倒是有不少人知道,但也都不过当个热闹看。

前些时候回学校,有从前的老教授还问了句蒋潇潇和言江尚怎么样了。

可谁都不知道,蒋潇潇和言江尚自一九三七年他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蒋潇潇始终没说话,许文晚沉着脸,又说了一遍那句话:“多管闲事命不长。”

蒋清举:“……”

“小姐,有您的信。”家里的佣人从门外进来,手里拿着个信封,上面干干净净的,只有一个名字——蒋潇潇。

没有收件人信息,也没有寄件人信息,一看就是有人写了信,亲自投到蒋家门外的邮箱里的。

蒋潇潇沿着信封的边慢慢撕开,里面有两张党中央的红头信纸,满满当当的写着言江尚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一年这四年来为党做出的贡献。

……

一九三七年七月六日,随徐炫明在北平朝阳区歼灭日军伍百,大胜。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四日,随徐炫明在北平丰台区歼灭日军捌百,大胜。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五日,随徐炫明掩护北平百姓撤离战区,随后一起撤到山东枣庄。

……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八日,带兵叁百人守徐州,歼灭日军肆百伍十人,大胜。

……

蒋潇潇看得舒颜,看完很是欢喜的想与许文晚分享。

指尖微动间又感觉信封里还有东西,蒋潇潇搓开信封,才看见里面还有一张单独叠放的信纸,同样是中央的红头信纸。

这一张上只有短短几行字,写在纸页中间,显得很是规范正式——

言江尚,一九一五年十月三日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父亲言明辉从军,祖父言正业从商。一九三七年六月于上海国文大学毕业编入中国**,之后四年间为中国**做出贡献无数,自一九三七年的北平至一九四一年的南京,胜仗伍拾贰场,最终于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二日南京一战中牺牲,年仅二十六岁,党中央追封革命烈士、民族英雄。

蒋潇潇看完,身形一晃差点摔倒,许文晚在旁边眼疾手快的扶住她,语气里带着些担忧,问道:“怎么了?”

蒋清举也往前走了两步站在她身边,又问了一遍:“怎么了?”

蒋潇潇借着许文晚手上的力道缓了会儿,随后将那张纸递给了许文晚看。

许文晚看完同样心头发涩,一时间竟然没能说出安慰蒋潇潇的话。

只能抬手轻轻抚着她的背,无声给她力量。

*

三天后,日本投降的消息从各种媒体渠道传遍大江南北,全国上下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共同庆祝无数革命英雄和无数中国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战长达8年的最终胜利。

戴紫凝从日本人签订投降书典礼上离开后,直奔医院而去。

一年前盛东升因病入院,病情始终没有得到控制,这一年来也慢慢交了手里的权,不再操心党组织里的事。

可他终究是为了这场胜利付出了很多很多,戴紫凝还是想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带给他。

那天的北平酷暑难耐,盛东升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的转头看着外面刺眼的太阳。

他早已病入膏肓,医生一次一次下最后通牒,他也知道自己没有几天能活了,但他还是硬撑着。

他知道自己在等什么,所有人都知道他在等什么。

他也不过是在等那场所有人都期盼的结局。

戴紫凝比窗外报童的“号外号外”来得更快,一进病房门没有任何迟疑的就说:“日本今天正式签了投降书,这场战斗终究是正义赢了。”

盛东升苍白的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笑意,不再看向窗外,转头看她时说:“我终究是代替无数留在黑暗中的人见到了曙光,是新中国的曙光、是**的曙光、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曙光,我死而无憾。”

“说什么呢?”戴紫凝认真看着他:“你是国家的英雄,也是人民的英雄,该和人民一起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是。”

盛东升笑着摇摇头:“你知道的,我等的结局已经等到了,我没有遗憾了。”

戴紫凝闭了闭眼,敛去眉目间的伤痛,睁开眼时看见盛东升又一次看着窗外的太阳,轻轻伸了伸手。

之后没多久,他的手垂下,慢慢闭上了眼睛。

戴紫凝看着他,愣在原地好久,最后走上前,给他掖了掖被子。

盛东升的葬礼极其隆重,许多党内高层都出席,纪豫行与他妻儿一起,帮他操持着后事。

他在党中央高立十余年,认识的有头有脸的人有很多,他走后,那些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送他这最后一程。

只是让纪豫行没想到的,他竟然从这些客人中,见到了张聖民的身影。

“好久不见,阿行。”张聖民笑着,如同故友般,与纪豫行打着招呼。

“聖民哥。”纪豫行反过来喊人,眉眼认真。

“阿霖牺牲……的消息我一直都没得到,”张聖民叹了口气,“前些时候我外公给我写了封信让我回上海我才知道,真遗憾,他本该有更光辉的前程的。”

“是啊,”纪豫行敛了敛眸子,敛去某些对故人的怀念:“真遗憾。”

“只是我有些好奇,他为**付出了这么多,迄今为止,”张聖民语气一点一点冷下去,“**肯承认他了吗?”

这个问题纪豫行没有回答,动了动嘴唇没找到话,保持着沉默。

“没有人会不承认他的,他是这个国家的英雄,是人民的英雄。”

戴紫凝不卑不亢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短短一句话消融了张聖民浑身的戾气。

张聖民眉眼认真,和戴紫凝打了个招呼,随后笑道:“戴夫人的话,自然是一言九鼎,那便多谢夫人了。”

“不必谢我,”戴紫凝微微点头:“为了国家和人民留在黑暗里的英雄没有道理不被承认,这是他们一生该得的荣光和纪念。”

从盛东升家离开后,听见报童大喊着“号外号外,**中央刊登牺牲英雄名单,英雄被人铭记永垂不朽!”

张聖民拦了个报童,买了份报纸。

今日的报纸没有多少内容,只是在中间画了个碑,上面题字——革命烈士纪念碑。

张聖民一目十行扫下去,最后在倒数第二行的位置,找到了张承霖的名字。

抬头看天,再无硝烟隔绝的天色湛蓝无比,昭示着盛世新启。

英雄被人铭记永垂不朽。

【划重点!再次强调!本文为半架空文!!】

小说中的时间线设置是从1937年2月日本人跨过鸭绿江引起东北动乱纪豫行回守东北开始的【参见内容第41章-守卫东北】,在此之前国内海清河晏四海升平,至小说中基于史实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结束,所以我在内容里写了“共同庆祝无数革命英雄和无数中国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战长达8年的最终胜利”。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实自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止,中华民族无数英雄先烈、革命志士与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的抗战历程。尊重史实,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后事之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0章 永垂不朽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宁得岁岁吵

狩心游戏

六十二年冬

咸鱼暗卫打工日常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先生请坐
连载中以向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