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寻味之旅”纪录片的消息,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滴入清水,在苏晏原本就热度不减的社交网络上再次炸开。粉丝们欢欣鼓舞,业内则更多是观望与好奇——这位横空出世的“网红学霸厨神”,在纪录片这种更考验底蕴和持续输出的领域,是否还能延续他的神话?
苏晏本人对此并无感觉。他按照袁守仁团队发来的前期资料包,如同准备一次跨学科调研般,系统地查阅了第一期拍摄地——“蓉城”的相关历史、地理、物产资料,特别是其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体系。他的平板电脑里,分门别类地建立了“川菜二十四味型分析”、“特色小吃分布地图”、“老字号传承谱系”等文件夹。
出发前,袁老的助理特意打来电话沟通行程和拍摄意图,委婉地表示,虽然苏先生厨艺精湛,但纪录片更注重故事性和文化内涵,希望他能“更放松、更感性一点”。
苏晏对着电话,平静地回答:“了解。我会记录下感官数据与文化背景的关联性。”
助理:“……” 感觉沟通似乎不在一个频道。
《寻味之旅》节目组派往蓉城的先遣团队,对于这位空降的、身份特殊的“年轻顾问”,内心多少有些打鼓。尤其是导演助理小林,她可是苏晏的粉丝,既期待又担心偶像在严谨的纪录片里“人设崩塌”。
抵达蓉城,入住节目组安排的酒店当晚,袁老亲自设宴,为苏晏接风,也算让团队核心成员先熟悉一下。宴席设在一家不对外营业的私房菜馆,老板是袁老的故交,做得一手地道官府菜。
席间,袁老谈笑风生,介绍着蓉城美食的精髓,其他几位资深美食顾问和导演也适时插话,气氛融洽。只有苏晏,吃得异常专注。他每尝一道菜,便会停下筷子,在随身携带的皮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几笔,眼神沉静,仿佛在分析实验数据。
“苏小友,这开水白菜,你觉得如何?”袁老有心考校,笑眯眯地问。这正是苏晏在厨艺大赛上技惊四座的菜式。
苏晏放下笔,抬眼,语气平稳如常:“汤体清澈度优于我之前的版本,鲜味层次感更丰富,推测使用了至少五年以上的金华火腿中峰及老母鸡、瑶柱共同吊制,且过滤工序更为极致。不过,白菜心的选用上,本地‘黄秧白’品质极佳,但焯水时间比我习惯的多了约三秒,菜心最内层的脆嫩感略有损失。综合评分,8.9分。”
满桌瞬间安静。几位顾问面面相觑,他们吃出了好,但绝说不出如此精准到秒和具体原料的分析!这年轻人,舌头是精密仪器吗?
袁老眼中精光一闪,非但没有不悦,反而抚掌大笑:“好!好一个‘三秒’!老李,听见没?你这看家本事,被人瞧出破绽了!”
后厨的李老板闻声出来,听了原委,非但没生气,反而好奇地打量苏晏:“小伙子,厉害!这时间我掐了十几年,自以为分毫不差,没想到今天遇上高人了!这三秒之差,口感影响真那么大?”
苏晏认真点头:“数据表明,口感差异在敏感个体感知阈值之上。”
李老板愣了愣,随即哈哈大笑:“有意思!袁老,您这次可是请来了个宝贝!”
经此一事,节目组众人看苏晏的眼神彻底变了。从最初的怀疑、好奇,变成了带着一丝敬畏的认可。这年轻人,不是来镀金的,是真有硬核实力。
正式拍摄第一天,目标是探访一家传承三代、隐藏在老旧小区里的担担面馆。店铺狭小,灶台油腻,但门口排队的食客络绎不绝。老板娘是个爽利的本地大姐,面对镜头有些拘谨。
按照常规流程,是拍摄制作过程,采访传承故事,然后品尝、赞美。然而,当摄影师对准老板娘炒制肉臊时,苏晏却忽然开口:
“等一下。”他走近两步,目光落在老板娘手腕抖动和锅铲与铁锅碰撞的频率上,“这个动作,不是单纯的翻炒,是在利用锅体和铲子的特定角度与频率,进行强制对流换热和水分快速蒸发,目的是在保证肉臊颗粒分明的同时,瞬间激发焦香风味。频率大约在每秒2.5次。”
老板娘举着锅铲,愣住了。她做了几十年,全靠手感,从来没想过这里面还有“频率”和“强制对流”的说法。
导演在监视器后眼睛一亮,立刻示意摄影师给苏晏和锅灶特写。
苏晏继续平静地解说,将老板娘每一个看似随意的动作,都赋予了物理学和化学层面的解释:“现在加入芽菜,芽菜本身的咸鲜味与肉臊的油脂和焦香发生美拉德反应,同时吸收多余油脂,达到味觉平衡……”
“煮面,水沸后下面,第一次沸腾后加少量冷水,利用水温剧烈变化使面条表面蛋白质迅速凝固,防止淀粉过度溶出,保证面条的韧性和口感……”
他说的全是专业术语,逻辑严密,但配合着眼前烟火气十足的烹饪场景,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降维打击”效果,既高大上,又接地气。连排队的大爷都听得津津有味,直呼“这娃儿说得在理!”
老板娘也从最初的懵圈,到后来听得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这个感觉!小伙子你懂行!”
品尝环节,苏晏吃了一口面,再次拿出笔记本:“面条硬度适中,弹性模量合格。肉臊颗粒度均匀,焦香风味物质含量丰富。调味中花椒的麻味峰值出现在入口后2秒,辣味峰值在4秒,与芝麻酱的醇厚感形成良好阶梯。整体协调性评分,9.1分。”
节目组众人:“……”
直播弹幕(节目组开了个小范围的直播预热):
【哈哈哈又来了!沐式评分!】
《他把一碗担担面吃出了诺贝尔奖的感觉!》
《老板娘:我是谁?我在哪?》
《可是听起来好有道理啊!我好像更懂怎么欣赏这碗面了!》
接下来的几天拍摄,苏晏的这种“数据化品鉴”风格贯穿始终。他能在品尝一道麻婆豆腐时,分析出豆瓣酱发酵程度与豆腐嫩度的匹配关系;能在观摩一位老师傅制作糖油果子时,指出糖浆熬煮的温度曲线对成品脆度的影响。
他并非刻意卖弄,而是他理解世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本就如此。这种独一无二的视角,为《寻味之旅》这部传统的纪录片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话题度。节目组导演如获至宝,原本的拍摄脚本被大幅修改,更加突出苏晏这个“科学视角”与美食文化的碰撞。
当然,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探访一家以“江湖菜”著称的馆子时,那位性格豪迈的主厨对苏晏的分析不以为然,认为美食重在“感觉”和“锅气”,不是冷冰冰的数据。
苏晏没有争辩,只是在主厨制作招牌菜“火爆双脆”时,默默观察。然后在主厨完成后,他借用厨房,用几乎相同的食材,但严格控制了油温(用红外测温枪)、下料顺序和颠勺力度(他精准的肌肉控制力),复制了一份。
当两份“火爆双脆”同时摆在众人面前时,高下立判。苏晏做出的那份,腰花和胗花的脆嫩程度完全一致,火候均匀,芡汁包裹完美,而主厨的那份,则略有参差。
主厨尝过苏晏做的之后,沉默了半晌,猛地一拍桌子:“服了!小哥,你这手控制功夫,我老张服了!以后你来,这菜我请你吃!”
袁老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私下对导演说:“我们这次,可能真的挖到一座金山了。他不是在颠覆传统,他是在用另一种语言,解读和印证传统的伟大。”
第一期拍摄临近尾声,节目组安排了一个夜拍环节,记录蓉城热闹的夜市。苏晏穿梭在香气四溢的摊位间,依旧认真地记录着各种小吃的“参数”。
在一家卖冰粉的小摊前,他停下脚步。摊主是位笑容慈祥的老奶奶,做的冰粉是传统手搓的,带着密集的小气泡,配料简单却清爽可口。
苏晏吃完一碗,在笔记本上记录:“手搓冰粉,气泡密度高,口感滑嫩优于机制品。红糖熬煮浓度适中,带有焦香。酒酿发酵时间约48小时,风味醇正。综合评分,9.3分。”
记录完,他看着忙碌的老奶奶,又看了看价目表,忽然对跟着的助理小林说:“帮我买五十份,分给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和旁边休息的环卫工人。”
小林一愣。
苏晏补充道:“根据能量消耗和环境温度,补充糖分和水分是合理的。而且,支持传统手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小林眼眶瞬间有点热,连忙点头去办。
这一幕,被随行的摄影师悄悄记录了下来。
当晚,#苏沐夜市送冰粉#、#苏沐的科学与温柔# 又悄悄爬上了热搜。
第一期拍摄圆满结束。回程的飞机上,苏晏整理着厚厚的笔记和数据,觉得这一趟“寻味之旅”收获颇丰,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中华美食数据库”。
至于节目播出后会引发怎样的反响,他并不在意。
他在意的是,下一个拍摄地,据说有一种用古法窖藏的陈醋,味道层次极其复杂,他很期待去采集一下“数据”。
退休生活的边界,在一次次新的体验中,不断拓宽。
---
(第二十一章完)
---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