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遇伯乐方平欧阳

卷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其名篇《马说》中,深刻阐述了人才与伯乐之间的微妙关系,指出千里马虽然常见,但独具慧眼的伯乐却难得一见。苏轼天资聪颖,才智超群,一举登科便名动天下,成就了一段科举佳话。在其成名之路上,有两位至关重要的伯乐不容忽视。其一是张方平,他之于苏轼,既是良师,亦是益友,更如慈父般的存在。南宋名将岳飞之孙岳珂曾高度评价苏轼与张方平的关系,称其“以道相从,投石以针,不约而合,宜兼师友,盖所谓千百载间二人而已”。其二则是欧阳修,如果说张方平是助苏轼踏上仕途的引路人,那么欧阳修便是令其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强大后盾。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张方平与欧阳修这两位政治上的宿敌联手,将苏轼推向了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巅峰,塑造了千年华夏文化史上的璀璨巨星。

张方平(1007—1091),字安道,号乐泉居士,谥号“文定”,今河南商丘人,著有《乐全集》。他曾担任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以及滁州、江宁府、杭州、益州等地的长官。张方平性格豪迈刚正,在朝中立身无所阿附。

至和元年(1054年),礼部侍郎张方平以户部侍郎的身份出任益州知府,此次任命实为临危受命。当年,蜀中流传着一条漫天谣言:西南夷中的邛部首领报告,侬智高在大理,即将率众攻打川西。由于蜀地曾因李顺等人起兵造反,年年兵荒马乱,疆吏一接到情报,不辨真伪,惊恐万分,立即调兵屯边,加征额外弓手,并发动民众筑城。朝廷对此警讯亦高度重视,为加强防御,迅速发兵四川,并派遣朝中重臣坐镇。

同年七月,张方平正式出任益州知府。十一月,他抵达成都后,经实地考察,认为大理与益州相距2000公里,两地之间种族分据复杂,安南酋与侬智高并无役属关系,侬智高难以过境,断定此乃谣言。张方平对邛部首领提出严正警告:“寇来,吾自当之,妄言者斩。”他下令让新调来的军队复队,停止修筑工事,此举大获民心。为酬答张方平的崇功厚德,百姓按照当时习俗,绘制其画像供奉于成都净众寺,苏轼的父亲苏洵亦撰《张益州画像记》。苏洵因此与张方平结缘。

当时有一良好风气,朝廷官员外放,每到一地必先了解当地能人贤才。张方平到成都后,立即接见蜀中名士苏洵,两人“倾盖论交”,关系极为融洽。张方平盛赞苏洵的《权书》和《衡论》有“司马迁之笔力”,叹其为“困于棘茨的鸿鹄”,并保荐苏洵担任成都学官,后因苏洵带子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而未果。

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年二十,苏辙年十八,二人皆已成家。苏洵与程夫人商议后,决定让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考试。为避免儿子们重蹈自己屡试不中的覆辙,苏洵先带着他们前往益州,拜访故交张方平,以期获得其宝贵建议。

关于张方平与苏洵的交往,苏轼和苏辙在诗文中均有描述。苏轼写道:“我先大夫,古之天民。被褐怀宝,陆沈峨岷。公曰惜哉,王国之珍。此太史公,笔回千钧。独置一榻,不延余宾。时我兄弟,尚未冠绅。得交于公,先子是因。”苏辙亦写道:“辙之方冠,公守西蜀。时予先君,幅巾田服。尺书见公,一见而知。”由此可见,张方平与苏洵交情深厚。两人年龄相仿,谈及古今治乱及一时人物,常不谋而合。

苏洵感念张方平礼贤下士,便让苏轼、苏辙拜在其门下。张方平早闻二兄弟才学,初见之下,见他们气宇轩扬,仿佛见到年轻时的自己。阅读苏轼兄弟的文章后,张方平惊叹其为“天上麒麟”。

其间有一段小插曲:张方平初见苏轼时,问及:“你最近在读什么书?”苏轼答:“最近在重读《汉书》。”张方平不解“重读”之意,面露疑惑。《宋史》曾记载张方平:“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因幼时家贫,张方平借书阅读,养成过目不忘的习惯,故不解苏轼重读之由。

张方平对苏轼说:“以公子之才,《汉书》认真读一遍即可明其理,何必重读?有此时间多读几种书籍岂不更好!”苏轼解释道:“大人,我认为书宜多读。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读书往往只专注一个问题。初次读书可关注朝代更迭,再读则可留意文化风貌。读书遍数越多,了解越全面,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张方平听罢,竖起大拇指赞道:“子瞻,你果然不同凡响。”

见苏轼、苏辙二兄弟才华超群,张方平对苏洵说:“像你这两位公子乡举的目标,对他们来说太小了,他们的能力和水平,那是需要一个更广阔的舞台的。你这两个儿子都是国士级别的。”什么叫国士?国士,也就是全国最优秀的这一类人物。这个“国士”两个字,张方平肯定不是随便说的。苏辙把这两个字记得非常的深刻。很多年以后,他回忆起这一场见面的时候,还写下了一段文字:“一见以国士相许,自尔遂结忘年之契。”还有一件事可见张方平对苏轼、苏辙兄弟看的非常精准,张方平私下里对苏洵说,你的两个儿子,老大苏轼聪明洒脱,老二苏辙谨慎稳重。在我看来以后老二的发展可能比老大还好。后来苏辙官至副宰相,从侧面验证了张方平识人的眼光独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宁得岁岁吵

狩心游戏

六十二年冬

咸鱼暗卫打工日常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
一代文宗苏东坡
连载中异响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