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小雪轻轻落在弋阳的屋檐上,吴森的工作室里却暖意融融。电脑屏幕上,一个名为《笑点里的中国》的文件夹里,已经收集了上千条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投稿。
"森哥,投稿已经破万了!"助理小林兴奋地推门而入,"最远的还有新疆和西藏的粉丝发来的视频。"
吴森点开最新的一条投稿:一个东北大哥在澡堂里用二人转的调子唱着洗澡歌,旁边搓澡的师傅跟着打拍子,整个澡堂笑声震天。
"这个好!"吴森忍不住笑出声,"把北方澡堂文化表现得这么生动。"
这是吴森筹备了两个月的跨年特别企划——邀请全国粉丝用方言记录生活中的趣事,制作成一部属于普通人的年度喜剧合集。
广东的早茶店里,一群老茶客用粤语讨论哪家虾饺最正宗,最后发现大家都偷偷带了自家做的点心;
川渝的麻将馆里,几个阿姨用重庆话"摆龙门阵",一边打麻将一边吐槽自家儿女;
陕西的肉夹馍摊前,老板用秦腔吆喝,顾客用当地方言讨价还价......
每条视频都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每段方言都诉说着不同的生活故事。
"最难的是剪辑。"后期小张揉着发酸的眼睛,"每条视频都这么精彩,舍不得剪。"
吴森看着素材,突然有了灵感:"我们不按地域分,按时间顺序,从清晨到深夜,展现中国人一天的笑声。"
策划会上,团队激烈讨论:
"应该有个主题线吧?"
"要不要加入解说?"
"背景音乐用什么?"
最后吴森拍板:"不要解说,让视频自己说话。用二十四小时的时间线,展示最真实的生活片段。"
剪辑过程中,有个插曲让所有人动容。一个在深圳打工的江西女孩发来视频:她用弋阳方言给老家打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挂掉电话后,她对着镜头用普通话说:"虽然回不去,但听到家乡话,就像回家了一样。"
吴森把这段放在片尾。
跨年之夜,《笑点里的中国》准时上线。视频开头是东北凌晨四点的早市,商贩用当地方言吆喝;结尾是深夜的广州大排档,食客用粤语划拳。整整一个小时,展现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普通人的笑声。
视频发布一小时,播放量破百万;
三小时,"笑点里的中国"登上热搜;
十二小时,播放量突破五千万。
最让人感动的是评论区:
"作为一个在北京的四川人,听到家乡话瞬间泪目"
"视频里那个用山西方言卖醋的大爷,好像我爷爷"
"原来不管在哪里,中国人的笑声都是一样的"
更让人惊喜的是,许多外国网友也留言:
"虽然听不懂方言,但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这才是真实的中国"
元旦清晨,吴森被电话吵醒。是文化馆的周馆长:
"小吴,你这个视频做得太好了!很多方言学者联系我们,说要把它当教材!"
更让吴森意外的是,视频引起了海外华人的强烈共鸣。旧金山的一个华人社团发来邮件,说他们组织了一场观影会,很多老华侨看着视频泪流满面。
"我父亲二十年没回国了,听到视频里的家乡话,哭得像个孩子。"邮件里写道。
最让吴森感动的是王校长发来的消息。红旗小学的孩子们集体观看了视频,还模仿各地的方言片段,编排了一个特别节目。
"小军现在是我们学校的'方言小明星'了。"王校长发来一段视频,小军有模有样地学着各地方言,逗得全班哈哈大笑。
元旦假期结束,吴森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化馆将《笑点里的中国》制作成光盘,寄给了全国各地的方言研究机构。附信中写道:"这是属于普通中国人的声音档案。"
更让人欣喜的是,视频带动了各方言地区的文化热情。很多年轻人开始主动学习当地方言,一些对方言感兴趣的人自发组织起学习小组。
"没想到一个喜剧视频,能有这么大的文化价值。"吴森在日记中写道。
傍晚,他收到张家豪发来的消息:"笑哥,青岛这边好多人在学各地方言!我们要不要搞个'方言文化交流会'?"
吴森笑着回复:"好主意!让笑声连接更多人。"
站在工作室的窗前,看着远处弋阳城的灯火,吴森想起视频结尾的那句话:
"每个地方的笑声,都是家乡的DNA。"
也许,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喜剧的意义——不仅是让人发笑,更是让人在笑声中,找到自己的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