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流量漩涡:当幽默不再“新鲜”
凌晨三点十七分,吴森的电脑屏幕依然亮着,映照着他疲惫却紧锁眉头的脸。他盯着自己刚剪辑完的新视频——一个模仿青岛出租车司机方言的搞笑短剧,播放量预估数据在后台缓慢跳动:327次预览,96个赞,3条负面评论。
“又是这种水平?”他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把键盘往前推了推。窗外,弋阳老城的夜空飘着细雨,远处青石板路上的路灯在雨雾中晕染成模糊的光团。
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七天熬夜了。自从三个月前那条“救灾物资匿名捐赠”的新闻曝光后,他的粉丝量从百万级跃升至三百二十万,评论区每天涌进上千条私信:“笑哥什么时候出新视频?”“能不能再拍点青岛丈母娘的后续?”“求更新方言小课堂!”
但吴森的创作灵感却像被抽干了。他翻遍了以往的视频素材库,那些曾经让他捧腹的段子——模仿青岛大姨的夸张手势、用弋阳话吐槽上班挤公交、甚至和父亲合演的“三轮车哲学”——如今再看都索然无味。“幽默就像一把双刃剑,”他在笔记本上潦草地写道,“当观众习惯了你的套路,重复就成了致命伤。”
更让他焦虑的是行业内的暗流涌动。短视频平台的算法越来越倾向于推送“短平快”的刺激内容:要么是极限挑战类的危险动作,要么是刻意制造的矛盾冲突,甚至连方言赛道都涌现出一批跟风者——有人照搬他“弋阳女婿”的人设,用粗糙的配音拍“青岛丈母娘骂女婿”;有人模仿他“方言小课堂”的形式,却把教学变成低俗谐音梗。评论区里,开始出现这样的留言:“笑哥,你以前更接地气啊。”“现在的视频像流水线产品,没灵魂了。”
吴森把手机扔进沙发缝里,仰头盯着天花板。墙角那张青岛之行时买的贝壳风铃叮当作响,仿佛在嘲笑他的江郎才尽。他忽然想起父亲扫大街时说过的话:“扫地这活计,看着简单,要想扫得干净又漂亮,得顺着风向扫,还得懂得换扫帚的角度。”
“我是不是也该换种角度了?”他喃喃自语。
第二节寻根之旅:在烟火气里找答案
第二天清晨五点,吴森蹬着一辆租来的电动车,悄悄驶出了县城。导航目的地显示的是“弋阳县港口镇”——这是他外婆的老家,一个藏在信江支流畔的小村落,连地图上都标注得模模糊糊。
“回归生活。”他在心里默念。这是他在失眠的第三夜突然想到的词。当技巧失效时,或许最原始的东西反而能破局。
晨雾中的港口镇像一幅水墨画。青石板路两侧的木屋檐角挂着露珠,阿婆们蹲在埠头淘米洗菜,竹篮里堆着刚从地里摘的空心菜,叶片上还沾着夜露。吴森把车停在村口的老樟树下,径直走向村中央的小广场——那里有一棵百年古樟,树荫下常年摆着几张褪色的竹凳,是村里老人唠嗑的地方。
“哟,这不是电视上那个‘笑逗先森’吗?”卖早点的徐阿婆第一个认出他,手中的铝勺在铁锅里敲出清脆的响声,“来来来,阿婆给你煮碗米粿,加两个荷包蛋!”
吴森还没来得及推辞,热腾腾的米粿已经端到了面前。米香混着柴火灶的烟火气钻进鼻腔,他咬下一口,烫得直哈气,却突然想起小时候每次考满分,母亲也会给他煮这种加了野葱的米粿。“阿婆,您这米粿为啥比别家的好吃?”他含糊不清地问。
“傻伢子,”徐阿婆用围裙擦了擦手,“米要用信江边的晚粳米,泡足六个钟头;水得是早上挑的井水,火候要文武交替——先猛火烧开,再小火焖透。急不得,偷不得懒。”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吴森混沌的思绪。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过去创作的“幽默”,何尝不是少了这份“慢工出细活”的烟火气?那些爆款视频里堆砌的段子、刻意设计的冲突,本质上都是脱离了生活土壤的“空中楼阁”。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森像块海绵般扎进了弋阳的市井江湖。他跟着渔民老周凌晨三点出船,在信江上撒网捕捞银鱼,听老周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讲“鱼群逆流而上时,网眼要松三分,太紧容易绷断”;他蹲在菜市场的豆腐摊前,看王师傅用石磨碾磨黄豆,乳白的浆汁顺着木槽流淌时,王师傅笑着说:“这豆腐啊,得用山泉水点卤,急了会苦,慢了会酸。”;他甚至钻进了县档案馆,在泛黄的县志里翻到了“弋阳双城记”的旧记载——民国时期,弋阳商人常往返于青岛与家乡之间,把青岛的海货与弋阳的腊味交换,码头边总能听到两种方言交织的讨价还价声。
第三节双城烟火:当弋阳遇见青岛
“既然要回归生活,那就把两个对我最重要的地方串起来。”吴森在笔记本上写下新企划的标题:《舌尖上的双城记》——弋阳VS青岛的美食对话。
第一期视频的拍摄选在了弋阳老城的“老周米粉店”。这家开了三十年的夫妻店,老板周叔是吴森的忘年交。镜头里,周叔正用长筷子挑起一团雪白的米粉,在滚沸的高汤里烫三秒,捞进碗里,浇上一勺秘制肉酱,撒上葱花和辣椒油。“我们弋阳米粉讲究‘三烫’:米粉烫生、汤底烫滚、调料烫香。”周叔边忙活边解说,吴森则举着手机跟拍,时不时插入幽默旁白:“家人们谁懂啊!这米粉烫得比我追我媳妇儿那会儿还利索!”
画面一转,镜头切到了青岛的石老人海水浴场旁的一家海鲜馆。吴森戴着渔夫帽,蹲在码头边和渔民老张一起撬开牡蛎壳。“青岛人吃海鲜,图的就是一个‘鲜’字!”老张豪爽地举起一盆刚上岸的蛤蜊,“你看这蛤蜊,吐沙得用海水养三个钟头,炒的时候火要大,蒜末要多,不然腥味儿去不掉!”
两段素材剪辑在一起时,吴森特意设计了一个“跨时空对话”的桥段:弋阳米粉的滚烫红油与青岛蛤蜊的清鲜蒜蓉在画面上碰撞,画外音响起:“一个是信江边的烟火气,一个是黄海边的海风味;一个用辣椒点燃味蕾,一个用海水提鲜灵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食材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
视频发布当天,正值周末。中午十二点,吴森正在菜市场帮王师傅搬豆腐,手机突然疯狂震动起来。“笑哥!这期视频绝了!”“双城对比太有意思了,我看完想去青岛吃海鲜,再去弋阳嗦米粉!”“原来笑哥的灵感来自生活,我之前还吐槽你江郎才尽,对不起!”评论区的数据像火箭般蹿升:两小时内播放量突破五十万,点赞量超过十万,转发量破万。
更让他感动的是私信里的留言。有在外打工的弋阳游子说:“看到米粉店的场景,眼泪差点下来,想家了。”有青岛的网友留言:“原来弋阳这么有味道!下次旅游一定要去尝尝。”甚至还有美食博主主动联系他,希望能合作拍摄“双城美食地图”。
第四节破茧重生:幽默与温情的化学反应
《舌尖上的双城记》系列持续更新了十二期。从弋阳的腊味熏鸡到青岛的流亭猪蹄,从信江的银鱼蒸蛋到崂山的王哥庄大馒头,每一期视频都像一场跨越地域的味觉旅行。但吴森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美食展示——他在每一期里都埋藏着“生活哲理”的彩蛋。
比如在拍摄弋阳“灯盏粿”时(一种用大米磨浆蒸制的传统小吃,形似灯盏),他特意采访了九十岁的非遗传承人李奶奶。“丫头(吴森在视频里故意用方言称呼自己),这灯盏粿啊,模具得用樟木做,刻花纹的时候手要稳。”李奶奶颤巍巍地示范着,“我十六岁学这门手艺,到现在七十年喽,模具都换过三套,但刻花纹的手法从来没变过。”
吴森在视频结尾加了一段独白:“有些味道,之所以能流传百年,不是因为它有多独特,而是因为有人愿意用一辈子去守护一份匠心。就像我们的幽默,如果只追求短暂的笑声,终究会像泡沫一样消散;但如果它承载着生活的温度,就能像这灯盏粿的香气,越久越醇。”
这条视频发布后,连平台官方账号都转发了,并配文:“幽默的最高境界,是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数据显示,该期视频的完播率高达82%,评论区有一条高赞留言:“以前看笑哥的视频只顾着笑,现在才发现,原来他的每一个段子背后,都藏着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
第五节新的起点:在生活里永远“新鲜”
如今的吴森,依然保持着每天早起逛菜市场的习惯。他说,那里有最鲜活的故事——卖菜的大姐会抱怨天气影响菜价,卖肉的大叔会吹嘘自己新学的刀工,就连路边的流浪猫都能成为他视频里的“特邀演员”。
“流量时代的创作,从来不是靠追热点。”他在一次线下分享会上说,“真正的新鲜感,来自于你对生活的敏感度。当你愿意蹲下来,去看一朵花怎么开,去听一个人怎么讲故事,那些灵感自然会来找你。”
他的粉丝量如今稳定在四百万左右,但更让他骄傲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他为“弋阳的文化使者”。县文化馆把他的事迹写进了非遗传承的案例集,青岛的旅游局邀请他担任“双城文化交流大使”,甚至有出版社联系他,想把《舌尖上的双城记》整理成书。
但吴森最在意的,还是那个最初的问题:“如何保持新鲜感?”现在的他有了答案——“回归生活,尊重生活,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把生活的美好放大给更多人看。”
雨停了。吴森站在港口镇的老樟树下,望着远处信江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风铃再次响起,这次的声音清脆而明亮,像是一首关于烟火与灵感的赞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