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叙事的虚构性》

海登·怀特《叙事的虚构性》

(马丽莉/马云/孙晶姝译)

1.

【“当‘真实’的祖先被找到,许多人可以对其心存敬畏,并模仿他们构建自己目前的生活,一个文化系统就形成了。该系统优先于基因提供的生物系统,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它,即使在这一虚构里想象的能力也不存在。但追溯祖先的过程,遗弃文化所提供的祖先模型,寻找新的行为模型以满足次级需求是可以实现的。这一过程处于历史系统的中心,消除了它,历史系统根本就不存在。”

——海登·怀特《叙事的虚构性》】

这种观点似乎也很适合解释为什么“同龄伙伴对人的影响胜于家庭对人的影响”。父母长辈与孩子之间的精神交流其实远不如孩子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流持续且深入,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进入学龄阶段以后的孩子在家庭以外的环境(学校环境、玩耍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中生活的时间其实更长,构建生活秩序所依赖的更多也是家庭环境以外的其他环境,所以在同龄伙伴及家庭以外环境中获得的影响、建立的秩序对孩子的作用或许更大。人可以脱离小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生活,却难以脱离社会而生活。

2.

【“选择了过去,我们即选择了现在,反之亦然。我们用此来证明彼。通过构建我们的现在,我们维护自己的自由由;在追溯我们的过去中,寻找它的合理性,我们默默地剥夺了自己己的自由,这让我们成了现在的自己。”

——海登·怀特《叙事的虚构性》】

书中从历史文化角度解释人类群体每一次变革实际上都在为自己寻找“真实的”祖先,我认为亦即“虚构过去”。这种现象在个体生命中也时常发生。人的记忆仿佛是可以修改的,且确实是可以任意解读的。自我对“过去”的解读可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其实都是为了适应现阶段的生活模式或生活目标,因为人具备一种意识本能,希望能够用一个可以理解的规则/法则/定律/规律来解释世界、理解世界,而构成“世界”的最重要的元素即自我,因此我们也会试图以一个可以获知/理解的规律来看待自己的过去、指导自己的现在、预见自己的未来。

3.

【“历史知识的特殊问题是这一情况造成的,即我们只能通过‘言语’了解‘过去’,通过结果了解\"历史进程\"。这意味着我们只能‘倾听’和‘感受’历史,而不能亲眼看见历史。”

——海登·怀特《叙事的虚构性》】

这里有点(抽象地)强调“所见即真相”,虽然目的是凸出“叙事(语言)”本身的虚构性,但进一步想还是觉得即使剥除语言,历史本身也和“真相”一样是无法还原的。我总还是觉得,即使能够将人所经历的感官知觉(视、听、嗅、触、尝)全部复制,每个人所获得的“认知”也还是会有区别。当然这区别不是发生于区分苹果和香蕉的时刻,而在于对复杂事件的“感受”——历史就是一个例子。比如今天我们也正经历大环境发生的一切,但每个人的解释或许都很不一样。在感官知觉的基础上,人或许还有另一个更高层面的“处理系统”,也就是前面说的“认知”,这两重系统的处理结果差异才是人与人之间“相异”的源头。所以不要说“努力追求真相”的历史,哪怕是“努力还原感官知觉和上层认知”的文学,也未必能够让每位“读者”感同身受、深感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说,“真相”就是一个主观虚构的概念,它不存在,更无法被还原。

4.

20230222读完。由于是论文集,读得比较艰难,不能说全都读懂了,但也确实读到了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其实每次做摘抄(?)的时候都会下意识把“叙事的虚构性”错写成“历史的虚构性”,因为在我看来,全书所有文章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塑造什么样的历史观”这个问题上,而“叙事的虚构性”只是这个问题的基础/前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经年烈酒

别那么野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穿越两界的杂货铺

婚后动人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2023读书笔记
连载中Sunn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