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呢?
让王振带着两人的过失,干脆的去一死了之?
过去的十四年无法弥补,冤死的人们不能回来。所以朱祁镇与王振,还当是如此,昏君奸宦。
而今日接过尚书位,来日临危受命的于谦,才是救时贤臣。
历史会给他们一个应有的评价。
*
窗外最后一缕夕阳没入黑暗,这是个无月无星的夜晚。
“你会怕什么?”
原本伏拜在地上的王振,闻言不由抬头望着眼前的皇帝。
他没有听懂这句问话。
以他的身份地位,他有什么需要害怕的吗?
不过,皇帝的语气,似乎也不是真的在询问他,更像是深思中的自言自语。
姜离想:每个人最畏惧的痛苦,大抵都不相同。
有的人最怕死,有的人最怕失去尊严,有的人最害怕的是至亲受到伤害……不尽相同。
王振漠视、玩弄旁人的性命,不拿别人的性命当回事。
真正的痛苦,绝望、悲伤、忧恨,这些感受,他从没有真的体会过。
仗着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十数载,践踏旁人成了习惯,所以他早忘记了什么叫痛苦,那他到底最怕什么呢?
姜离也没想到标准答案。
不过没关系,会找到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她有很多时间来为王振找到答案:让他去寒冬腊月的边关,像那些被他克扣棉服靴履的兵士一样单衣破履立在城头;让他去酷刑无数的诏狱里,体会下被他下狱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朝臣遭遇的是什么;让他去试一试,因他侵占田地而变成流民乞丐的人要怎么熬过每一天……
最后,还可以让他感受下,被他爪牙暗害肢/解于狱的刘公是什么样的痛苦。
姜离在脑海里一笔一划写着,给王振安排属于他的社会实践。
不知过了多久,茫然跪着的王振忽然听到皇帝笑了,慢条斯理但饶有兴致道:“在这世上,既然没有享不了的福,就应该没有受不了的苦是不是?”
“不然日子这么长,多无聊啊。”
王振以为他很了解皇帝,然而今日他真的一句也没听懂。
但他能看到,皇帝的眼睛黑漆漆冷冰冰,像是最深的寒夜里凝起的雪珠。
王振就如同今日面对佛像一样,深深打了个不明所以的寒颤。
*
姜离敲响了手边的金钟。
“准备好了吗?”
一直候在外面的兴安入内恭答道:“陛下,老奴已经在乾清宫的西侧间请好了佛像,并刺血写经的一应器物备妥了。”
言下之意:王公公可以现在、立刻、马上上岗!
可绝不能耽误王公公忠心耿耿为陛下祈福啊。
姜离点头道:“把人看好。”
兴安明白,忙道:“跪拜佛祖最要虔诚清净,老奴会管好这宫里的人,不令人打扰了王公公潜心为陛下跪经。”
王振要是还想跟外头传递消息,门儿也没有!
在皇帝摆手后,兴安身手矫健到完全不像六十岁的老人,迅速把王振拎去抄血经去了。
甚至还‘好心’亲自教了下王振到底怎么刺血。
除了兴安,所有人都以为王振是自愿跪诵经文,抄写血经。
兴安虽然不明白缘故,但皇帝肯把王振关起来,就是他做梦也要笑醒的好事。
他甚至还幻想着陛下是厌恶了王振,他能偷偷在针上加点什么药,让王振捐躯给佛祖呢。
谁料回去复命时,就听皇帝郑重嘱咐道:“好好看着,不许叫人死了,否则朕拿你是问。”
姜离想说的是,别抢人头啊。
然而落在兴安耳朵里,就是陛下到底最顾念旧情,只罚王振跪一跪放放血就完了,而且对外还周全王振的体面,说是他自愿的。
兴安心底忍不住发出了‘嘤’的一声痛哭。
唉,陛下对王振真好!
不过兴安被王振踩了那些年,哪怕不能搞死人也得报复的。
他婉转道:“陛下,老奴曾听大师说过,凡抄写血经,必得吃淡斋,否则只怕血性不洁,冲撞了佛祖不好。”
姜离了然点头:“有理。那他的饮食,就交由你照顾了。”
兴安垂在袖内的手,指甲狠狠掐着手心,才没有当场笑出声来,因怕露出笑意来,连忙再次俯身叩头应声而去,去给王振准备‘不亵渎神灵的斋饭’。
能让王振吃上一口好的,他就不是人!
*
正统十四年,四月十二日夜。
这是寻常的一夜,但对许多人来说,又是很特殊的一个夜晚。
这一夜兵部的灯烛彻夜未熄。
是烛火,也像是王振把持朝堂七年的阴云密布下,透出的一点点破晓日光。
小剧场:
全程围观的6688偷偷写日记:感觉我家宿主精神状态……比较美丽。
姜离:微笑。
(稍微跨书联动下,如果没看过隔壁武皇那一本的家人们可以不看下面这段~)
隔壁在大唐的66688客服来跟6688夸夸姜沃:我家姜老板天天读书、学习、听老师话,交好朋友,反正又努力性格又好。对我也很好,管我叫‘小爱’耶。
6688转头看一看正在给王振列‘体验人生规划’的自家姜姜:……
姜离:呵,你要是让我去跟武皇贴贴,我也精神状态超稳定。
你这一竿子跟我分配个朱祁镇,简直就像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一起床发现自己变成甲虫了,你让我精神状态怎么稳定?
我不发疯谁发疯?
[1]《赞文山》于谦
呜呼文山,遭宋之季。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气吞寰宇,诚感天地。 陵谷变迁,势殊事异。 坐卧小阁,困于羁系。 正色直辞,久而愈厉。 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不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
[2]于谦遇害见于《明史》《明英宗实录》
部分原文如下:
【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没具体写,也不知道到底编了于谦什么罪名,能公诸于天下。)
【(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挥朵儿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州。】
于谦死后,连敌人的手下都知道他是冤枉的,来哭着祭拜他。之后也有类似恭顺侯吴谨之人当面就怼堡宗。
可见是非,自有人心公论。
*【招魂文学】:《明史纪事本末》(英宗)诏复振官,刻木为振形,招魂葬之。祀智化寺,赐额曰“旌忠”。
《明史》:“冬十月丁酉,賜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各方反应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