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这个色身会生起净的颠倒,会认为这个色身是美妙的。这个是观身不净,观察我们这个色身,唯识的经论它观身不净是从脚观起来,就观你这个有骨头,脚掌的骨头,小腿的骨头,大腿的骨头,有脊椎骨,然后一个骷髅头,两个眼睛凹进去,一个鼻子凹进去,四个牙齿露出来。然后里面放了很多的内身不净,脓血屎尿,把这个皮包起来,就这样观察,哦,这个就得到一个正确的比量,原来这个色身是这样,破除我们对它以为它是美妙的颠倒,这样的非量的认识。
这个受也是一样,观受是苦,我们这个感受,我们这个色身跟境界一接触有这个受,苦受、乐受、舍受。这个受应该怎么观察呢?
《瑜伽师地论》讲出一个譬喻说,说我们这个人皮肤长了一个脓疮,痈疽,这个疮如果跟火一接触的时候,哎呀痛苦,这就是苦受。这个疮本来就很痛,跟这个火一接触不得了,痛得很厉害,这就是苦受。偶尔这个疮跟冰水一接触,哎,得到一点乐受,这叫乐受。就是这样子,我们的快乐就是这个痈疽里面跟这个冰暂时一接触,那个痛苦的感受暂时消失一点点,安立作乐受。
有时候我们也不感到快乐,也不感到痛苦,就是这个疮也不跟冷水接触,也不跟热水接触,但是它也是疮,它的本身就是疮,就是苦。所以安立作行苦。这个苦苦、坏苦、行苦,就是这个疮还是本质就是疮,就是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所以这个就是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观心无常是主要了,观我们这一念心是会变化的。观心无常我们很容易感觉得到,比如你造善业造得多的人,你内心容易寂静。你造杀盗淫妄,你破了戒以后,你马上发现你心不安,可见得这个心会变化,随因缘而变化。
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是恒常住不变异的,那么它就要应该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不随业力而变化,但事实上不是。你造了善业造了恶业,你内心的状态一定会有变化,可见得这个心的明了功能是无常的,无常也等于是无我。这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不净跟苦是对治爱取的烦恼,无常、无我是对治我见的颠倒,一个爱烦恼,一个见烦恼。这个四念处,就是在对治爱烦恼跟见烦恼这三界的见思烦恼。
这个四念处是很重要。
在《华严经》有一个偈颂说: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我们讲临命终跟弥陀感应道交,这句话能够露出一点消息出来。说这个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佛菩萨的心他不像我们凡夫在有相的境界活动,是常游毕竟空,跟我空法空的真如相应,这是佛菩萨的自受用的情况。但是佛菩萨怎么跟众生接触呢?
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就是你临命终跟弥陀感应道交,绝对不是在一种杂染的内心的活动状态,你一定是在一种正念分明,一种寂静的状态跟弥陀感应道交。
虽然我们带业往生,我们阿赖耶识当中很多无量无边的罪业跟烦恼都在,但是都一定要在种子位。就是你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的条件,一定是要善心起现行,众生心垢净,才能够菩萨影现中,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
所以,我们老是修止,一路就是使令内心明静不动,你那个无量无边的颠倒,常乐我净的颠倒,到临命终的时候就会出现,因为你根本没有生起对治的力量。一切法因缘生,你没有对治它,它自然就活动,而过去有串习,就有这股力量。
你修四念处,我自己感觉呀,我们平常经常这样子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修一段时间你会发觉这个法门是不可思议,真正不可思议,能够改变你的内心的状态,你会认为这个法宝真的是宝。你这样修一段时间以后,你会觉得临终的正念分明是可以达到的。你这个四念处作基础再信愿持名,那是万修万人去了。那真的是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可以做得到,凡夫可以做得到。虽然没有断烦恼,但是可以把这个烦恼对治住。
所以这个四念处他能够为你的佛号破障。就是你开车,前面有大石头,四念处可以把前面那个石头都给你清除掉,让你这个车子开得顺利。说我这句阿弥陀佛的佛号跟弥陀感应道交有障碍,障碍绝对不是发生在阿弥陀佛的身上,是我们的身心有障碍。
有什么障碍呢?就是常乐我净四中颠倒,爱烦恼、见烦恼的障碍。这个障碍怎么办呢?四念处可以帮你破除,破障。破障以后你这句佛号就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其实我们要是稍微注意一下,我们只要正念不分明,心中没有跟佛法相应,多数都是非量,看到事情都是常乐我净的,都是颠倒的。所以这个第六意识的非量的势力很大的,很大很大的,的确是要对治的。
这个是讲到能缘的量,再看它所缘的境。
三境,即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性境义如前释。
这个性境就是真实的境界,没有加上我们的分别,完全是由业力所现的境界,叫性境。带质境,这个带就是夹带,夹带物体的本质而生起自心的影像,但是这个影像跟本质已经不完全一样了,叫带质境。
带质境复有两种,一者,以心缘心,名真带质,即第六意识通缘一切心与心所,及第七意识单缘第八识之见分是也。
这个真带质,就是以心法来缘心法叫真带质。这以下讲出两个例子,就是第六意识通缘一切的心、心所,第六识的心王去攀缘心所。我们去分别这个贪心所的相貌,信心的相貌,那么能攀缘的心是心王,是心法,所攀缘的心所也是心法,这个叫真带质。
或者是第七意识单缘第八识的见分。第七识的心王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这两个都是属于心法,这叫带质境。当然,第七意识攀缘第八意识的见分,生起一个我的相貌,而这个我的相貌跟第八识的本来的明了性那个刹那的生灭相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它虽然夹带第八识的见分,但是生起的影像跟原来的本质已经不完全一样了,叫带质境。
二者,以心缘色,名似带质。谓带彼相起,有似彼质。如依经作观,非是五识所缘现境故也。
前面的真带质是以心缘心,以明了性的心来缘明了的境界。这个似带质是以心来缘色,物质的境界。谓带彼相起,有似彼质,夹带物体的相貌,但是生起以后呢,跟原来的本质不一样。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又相似,相似它的本质。
这以下讲一个譬喻,如依经作观,非是五识所缘现境也。比如我们念《阿弥陀经》,晚课: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些阿罗汉,佛陀就开始说法: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佛陀介绍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先一个总说,极乐世界的名称,他的距离十万亿佛土,这个国土有什么呢?有佛陀,有正报的佛,有依报的国土。
那么以下就广泛地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讲到极乐世界的依报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天雨曼陀罗华,各式各样的依报庄严。依报庄严讲完以后讲到正报庄严: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先介绍阿弥陀佛的功德,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再介绍他的眷属,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那些声闻菩萨围绕着佛陀,这是一个广大的清净的僧团。
我们要依经作观,我们看阿弥陀佛的国土有两个很特殊的,这个国土两个地方很特殊。第一个,极乐世界他完全是一种快乐的境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第一个境界。就是我们在极乐国土那个生命,跟境界一接触只有乐受,这是第一个。
其次,极乐世界是一个清净的世界。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也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八相成道,也形成一个僧团,但是娑婆世界的这个三宝的僧众清净的力量不能普遍。你看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现的时候,印度有三亿人口,只有一亿的人亲眼看到佛陀,有两亿人没有看到佛陀,没有听闻正法,也没有看到佛陀的僧团,有两亿人。生在佛的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在印度,有两亿人当面错过,就是娑婆世界的确是有障碍。
但是极乐世界不是,极乐世界你即使不是在佛陀的旁边,不是在阿罗汉圣人的旁边,你一个人独自在山林树下经行,你吃吃这个七宝池的水,听听宝树楼阁微风吹动所散发的声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表示什么呢?表示极乐世界的三宝的力量是普遍的,他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都是三宝的力量,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个地方,我们研究净土法门,这一层认识一定要看出来,就是极乐世界的五尘,都有三宝的功德力在里面,这个是我们凡夫的世界所不能比的。
我们怎么知道这个极乐世界的情况呢?这个情况并没有现在我们前面。那是依经作观,非是五识所缘现境故也。我们是从佛陀所留下的这些圣言量《阿弥陀经》所认识的,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就是带质境,夹带这个文字的本质,从文字里面随文入观,生起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影像,这个影像叫带质境。这个影像并没有现前,但是我们夹带这个文字的因缘,能够生起内心的影像。
再看独影境:
独影境亦有两种,一者无质的独影境,二者有质的独影境。
这个独影境就是不带本质,不必夹带本质就能够自己生起影像。前面的带质境还要夹带本质。这个无质的独影境,如缘龟毛兔角等,当然这个是独头意识去缘这个乌龟的毛、兔子的角,这个东西世间上根本就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我们也能够把这个境界现出来,我们就看到乌龟有毛、兔子有角,这个就是无质的独影境。
二者,有质独影境,如依经作观,虽似托彼为质,终是独头意识所现影故。
依经作观,这里的依经作观跟前面的依经作观不一样了。前面的依经作观是你照着本子念,这个文字的本质有现前。这个地方的独影境就是不照着本子念。不照着本子念就不夹带本质,完全背下来,虽似托彼为质,终是独头意识所现影故。这就是独头意识了,完全不夹带文字的本质,自己的内心把文字创造出来,再从文字当中现出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叫有质的独影境。因为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有质的独影境。
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能缘的心跟它所缘的境,三性三量通三境。
再看下一段:三界轮时易可知。
今第六意识最为明利,故能通缘三境,而于三界轮转之时,最易可知。
这个第六意识在八识当中最为明了、最为锐利,它的功能。所以它能够通缘三境,而在这个三界众生流转当中,第六意识的行相是最能够了知的。
这个第六识,我们看《瑜伽师地论》讲到凡夫的法界,他把凡夫的法界分类的时候,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个是有钱人,这个是贫穷人,这是国王,这是乞丐……不是这样子分的。《瑜伽师地论》把凡夫的法界完全是以第六意识的状态来分类的,就是你第六意识的状态是属于有寻有伺地,这是一类,无寻唯伺地是一类,无寻无伺地是一类。就是说,我们这个生命体这个层次主要以第六意识来分别。
你看儒家也是这样子分。儒家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就是说,我们这个人心跟道心,我们第六意识有时候起善,就是道心,这道心薄弱,道心惟微。但是我们有时候有私欲,人心特别的危殆,势力强大。这个圣人跟狂人是怎么差别呢?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你能够克制你的心念,这个时候安立作圣人。这件事情你应该贪,你不贪,这件事情你应该瞋,你不瞋,这个就是圣人,克念,克制自己的念头。那么你应该贪你就去贪了,你应该瞋你就去瞋了,你第六意识完全不约束,这个就是一个恶人、狂人。不管你外在的表现是如此的多么的虚伪,多么的伪装,他不管你,所以这个圣贤是以第六意识安立的。
当然天台宗的观心法门讲得更广大了。观现前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这个空当然是讲自性空,因缘所生我说即是空。但是天台宗这个即假就广大了,十法界、十如是,观察你这一念心的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你看到你这一念心表现的相貌,你可以看到你过去的前因乃至于未来的果报,过去生大概是什么样的境界,也知道你未来的生命到底去哪里。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在生命当中它最为明利,因为它的相貌最明显,造业力也最强。所以我们观察第六意识的相貌就能够知道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多的缘起都知道了。这个第六意识是很重要,佛陀赞叹人道这个法界,主要是因为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虽然能够造恶业,但是他也能够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所以我们在这个修行,修行人这个第六意识就很重要,因为它的功能最为明利,造业力最强。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前面的是说明第六意识的心王,这以下说明他所相应的心所。
相应心所五十一,第六意识的心所具足有五十一个,等于是所有的心所都相应的。那么它这五十一个心所是怎样的分配呢?是善恶临时别配之。它是起善是起恶,是临时,这个地方要注意临时这两个字,就是第六意识它所攀缘的境界,它遇到染污的因缘,这个时候就起恶,遇到清净的因缘就起善。而这个善恶是不能同时生起的,叫别配,个别的支配,个别的去支配这个心王,心所是善就支配心王去造善,心所是恶就支配心王去造恶。这个都是个别的去支配的,不是五十一个心所同时生起的,不是的,善恶临时别配之。
好,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谓此第六识心,与五十一个心所皆得相应。
第六意识的心王,它能够普遍地跟五十一个心所相应。当然心王就是像国王一样,五十一个心所像眷属,国王一定要有,但是这个眷属是可有可无。这是一个总说,这以下就解释这五十一个心所。
所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大随八,中随二,小随十,不定四。
前面讲过了,总共是四类。
随其所起,或多或少,初无一定,故须临时别配。具如唯识论中诸门分别也。
随着它的因缘,它有它的生起的情况,不是具足五十一了,或多或少,这个都是不一定的。凡夫的心都像空中的羽毛,它是不决定的,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它不一定的,所以必须要临时来别配,看当时是一个清净的情况,或者是染污的境界,来个别支配。详细的如《成唯识论》诸门中分别。
这以下就讲出几个情况,像根本烦恼:
即贪、瞋、痴,加慢、疑、邪见,为六。
这个贪瞋痴前面讲过了,我们就不再重复了。
看这个慢。这个慢就是恃已于他,高举为性。就是你自己有一些功德的情况,这个时候跟众生一比的时候,你就把自己高举了,把这个自我给抬高了。这个慢,在《瑜伽师地论》讲到有六种因缘会让我们慢。
第一个,种性。就是你这个种性高贵。当然现在的时候是没有种性的差别,但是这个类似我们讲一个人的学历,越是学历高的人越容易起慢,这种性高贵。
第二个,色力。就是你这个人长得庄严,也容易起慢。
第三个是年数。就是年纪大,年纪大的人对年纪轻的人他也容易生慢,也容易把自己高举起来,不管他是不是有功德,不管,他年纪大就容易起慢。
第四,多闻。这个人博学多闻,有智慧有辩才,也容易起慢。
第五,健康。身体特别的健康,强健,他也容易起慢。
第六,财富。你银行有很多的存款,你跟一般的人接触也容易起慢。
这个慢心,多数都是在有一点功德的情况才会出现,但是这个慢心会障碍我们修学圣道。
佛陀成道以后,他就有一年带着僧团回到自己的祖国迦比罗卫国。那个时候净饭王就带着所有的大臣、人民来欢迎。佛陀走到前面,佛陀当然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大功德的境界,但是那些阿罗汉都修苦行的,外表不一定看着很庄严,当然他内心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种清净的五分法身,凡夫是看不到。
净饭王就分别说:哎呀,我这个儿子长得这么的圆满庄严,后面的这些弟子眷属看起来就不庄严。他就想办法要庄严这个僧团,就下令这个释迦族——释迦族是王族,迦比罗卫国释迦族是王族,最高的刹帝利——每一个家庭里面,要强迫派出一个长得特别庄严又聪明的人出来出家,来庄严我儿子的僧团。当然这个国王讲话就是有力量,释迦族就派出了五百个年轻人,佛陀当然就默然答应了。默然答应以后,这当中有一点事,就是佛陀内心想,这五百个释迦族都是养尊处优的,养尊处优的来到僧团这个慢心,我慢山高,法水不入,不容易接受清净的正法的,出家等于是没出家。
这个时候佛陀就有一个因缘,优婆离,这个优婆离是释迦族中的一个栴陀罗,是一个贱族,专门的为这些王子理头发的,有时候理得很好就给他几块钱奖赏,理得不好又是骂又是打的,因为他的种性就是栴陀罗。
优婆离他也想出家,佛陀就知道。这个时候佛陀就问优婆离说:你是不是想出家呢?优婆离说,我是想出家,但我是一个贱族,出家都是释迦的王子才能够到僧团去,我怎么能够出家呢?佛陀说,我的法水就像清净的水一样,贫穷人能够喝,富贵的人也能够喝,任何人都能够解渴的。优婆离很欢喜:我也能够出家!佛陀就先把这个优婆离剃度了。
剃度了以后,隔天这五百个释迦族又要进入僧团,释迦牟尼佛就要他们一一地跟他们那些长老的弟子们,先出家的比丘跟沙弥顶礼,但到了优婆离的时候就有障碍了。因为这五百个释迦族平常都是被优婆离服侍的,你是我的仆人,我怎么能给你顶礼呢!但是他想,我要不顶礼,出家就出不成。出家出不成要触犯了净饭王这件事情不得了,要砍头的,就勉强的,五百个就勉强自己不能拜要他拜,就跟优婆离顶礼。
顶礼下去以后,佛陀说,五百个释迦族那个我慢的山都崩下来,就是变成平地了。所以我们这个人,心不要像高山一样尖尖的,要像平地一样。因为优婆离的因缘,折服了五百个释迦族弟子的我慢心,才收他们做佛弟子,然后才有在佛法当中成就种种的功德。
所以,我们折服慢心这件事情很重要。你这个人出家很久了,在佛法当中还没有长进,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山那么高,白天下雨,晚上也下雨,都没有得到水。水都流到下面去了,你这个高山,我慢山高,法水不入。你在佛法当中,在佛学院里面听了三年都没有得到法水,为什么?
慢!
一个人要像大地一样,初地菩萨为什么用大地?因为它平,它能够容受一切的法,所以这个慢心是障道。不过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得出来,你经常礼拜,拜佛,能够折服慢心。经常把头低下来,这个色身境界的因缘能够改变内心。内心能够出现境界,但是你经常把头低下来去拜佛,也能够折服慢心。这个慢心的确是很重要。
疑。这个疑就是于诸谛理犹豫不决,怀疑。这个世间上真的是有因果吗?真的是有来生吗?真的有前世吗?这是怀疑。
邪见。这个邪见比怀疑更厉害了,这是颠倒推求谬解为性,于诸谛理颠倒推求。你从这样的一种事情你去推求,产生一种邪知邪见。这个邪见一般都是两种了,一个断灭见,一个常见。断灭就是生命不是相续的,人死如灯灭,所以断恶修善就没有意义了,断灭见。常见,这个常见就是,比较微细的话就是有个我,这个世间法都是变化的,这个我是不可变化的,这是常见。这个都是属于邪见,多数都是断见跟常见两种。
这个是根本烦恼。今天先讲到这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