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在唯识学它的定义是说:常、一、主宰,名之为我。它有三个相貌。
第一个,常。它必须要恒常住,昼三时、夜三时它要经常存在。你在地狱的时候那个我要存在,你到了人天那个我要存在,它不能够有断灭的情况。第一个,我要恒常住。
第二个,一。它不能有变化,你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要一样,你今天的我跟明天的我也要一样,这个我就是不能有变化。你说我到天上去了,换了一个果报,但是这个我应该是不能变化的。就像说,我今天住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破旧,我不要了,我换了一个新房子,但这个人不能变化。我前几年住的房子是有变化,但是那个人是不能变化的。所以我这个相貌,第二个要一,不能够有变化性。
主宰,你要能够自己作得了主,要有主宰性。你说我不喜欢老病死,我就能够就不喜欢老病死,我不受老病死的干扰,就不受老病死的干扰,要有一种独立自主的体性,要能够自主。
这个叫作我,这才能够合乎我的体性,要有常、一、主宰,这三种情况都要具足的。
我们先看这个分别我执,先看它的一个名称,解释它的名称,为什么叫分别呢?
谓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
这种常一主宰,我们现在要不修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就讲我们现在好了。我们现在的心情就是有一个我,我在听闻佛法。这个我是怎么有的呢?由现在外缘力故,现在就是今生,你出生以后,从小时候接受很多的教育,很多的环境的熏习。非与身俱,这个不是我们一出生就有的。要待邪教,就是你要接受一些思想,我们在小时候接受教育都是——我是一个人,我应该怎么样,我不应该怎么样。我们经常串习这个我这个名言,然后从这样一种邪教,跟邪分别,有时候我们也会自己在一边打妄想,不断地去分别,然后就把这个分别我执生起来。
就是说它是由现生的邪教以及自己的邪分别,才生起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的一个相貌出现。它因为是由现生的分别,所以安立作分别我执。
再看它的种类。它的种类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即蕴计我,第二个是离蕴计我。先看即蕴计我:
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邪教所说的这个蕴相,佛法把一切的蕴把它归到成五蕴,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不管你是一个诸天的生命,或者是一个地狱的生命,都具足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色是一个物质,是一个质碍,没有明了性,受想行识是有明了性。我们就从这样的蕴相里面生起一个自心的相貌,于这样的自心相貌分别计度以为实我。
这个即蕴计我,是一般的凡夫是这样的状态,就是就着我们现前的这个五蕴执着是我。
要是心比较粗的人,多数是执着这个色蕴是我,这个色身——我老了,我病了,我死了。其实是色身死了,但是我们总是觉得:哦,我死了。执着色身是我的人就会有什么思想呢?就有这个断灭见的思想,因为你认为色身是我。
什么是我?这个身体就是我。所以当这个身体病的时候,就说,哎呀我病了,我也老了,最后我死掉了。所以执着色身为我的人多数都是断灭见的,以物质为我。不过这种人一般是心很粗的人,有一点哲学思想的人都不会有这样的看法。
要是外道当然他是更高级了,他不会执着色身为我,他知道这个色身是一个四大假合的一种血肉而已,它是没有明了性的,不能说是我。
那么,什么是我呢?受,色受这个受。你说为什么有一个我呢?因为我能够受用果报嘛。我有快乐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你说这一顿饭是谁去吃呢?我去吃的。因为为什么?我这一念心跟那个饭一接触的时候,有一种乐受,那个受就是我。谁去承受这个果报呢?我,我去承受果报。外道用这个受蕴为我的人很多,你看《成唯识论》,很多的外道执持受就是我。
色、受、想——想蕴为我的人也是有,不过想蕴为我的这个人,一般来说个性比较淡泊了,他不会从这种五官的感受来认为是我,他那是一种思想的我——我思故我在。你说为什么有我呢?因为我可以思考事情,我可以思考事情所以我是存在的。这个生命体一定有一个我,要不然谁能够思考呢?
色受想行识。执着识蕴为我的人多数要有禅定了。八识的心王它是不善不恶,无记性的这个明了性为我,多数是有禅定才会执着识蕴为我。总之就是在这个五取蕴,在五蕴当中的每一蕴里面生起一个我的执着。
《成唯识论》的论师在破这个即蕴计我是很容易的,因为五蕴的生灭相是很明显的。
你说色身是我,你昨天的色身跟今天的色身不一样的,你十年前的色身跟现在色身不一样,怎么说是恒常住不变异?我是不能有变异的,这个是表示那个我是不存在的。
你说思想是我,你上辈子是一个大梵天王,统理所有的诸天,内心的心情跟现在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你现在是一个人,小老百姓,你的心情,你的思想跟现在的思想是不一样的。你今生是一个男人,你下辈子变成一个女人,你的思想也不一样。女人就是以家庭为主,你是以女人为你的思想的中心。
所以我们这个思想是会变化。这五蕴是随业力的熏习就会变化,所以说这个即蕴计我是容易破坏的,很容易就破坏掉的。这个是就着这个五取蕴的每一个蕴的相貌,执着它是常一主宰,认为这是一个我。这是一种。
其次呢:
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这个就是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一个我,这个多数都是数论派。离蕴计我,数论派这个我相,它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自性。这个自性是怎么来的呢?
数论派的祖师得到了四禅定,他进入这个四禅,这个四禅的定当中又叫不动定,他已经没有寻伺,没有出入息,没有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这一切的感受都不存在了,内心就是那一念的明静不动,也可以说是迥脱根尘,灵光独耀。这个时候他那个粗重的心识都停下来了,就是那一念明静的心现前。
这个时候他就认为,哦,这个就是真我出现了。那么他就以这个为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就认为说,这个自性是常住独存、受用万法的。说这个色受想行识是老病死的,但是另外有一个自性是不老病死的,它住在五蕴里面来主宰我的生命。
这个时候《成唯识论》的论师就问,你这个自性的相貌是什么?请你讲出来。你说我的相貌是明静不动犹如止水,但是这个地方有问题,就是说你入定以后,你第六意识跟定相应是明静不动,但是你出定以后明静不动消失掉,那么你这个明静不动的状态不是恒常住的,也不是不变异的,可以随因缘变化的。可见得你讲的那个自性不是我,因为你的定一失掉以后那个相貌就失掉了。
所以这个是很容易被破掉的,就是你讲不出一个相貌,你讲出一个相貌一定是受因缘改变的。你讲不出一个相貌是能够离开因缘而独立存在,它不受因缘干扰,你造了善业它也是这样,你造了恶业它也是这样,讲不出这个相貌。所以说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执着。
离蕴计我就是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这两种种类。
看它的伏断;
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这两种我执,都是由第六意识的分别所生起的,这个是很粗的,是容易断除的,是在一个菩萨见道位的时候,这个时候依止禅定的力量,观一切法生空真如。这个生空真如就是众生的五蕴——众生五蕴皆空的这种真如理相应了,就把这个分别我执给除灭了。
这分别我执主要的是由今生的邪教、邪分别所产生的。
我刚出家的时候,看莲池大师的开示,他说久居高位不祥,说一个人,不管是世间人还是出家人,你经常处在高位,你经常做董事,出生的时候你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做董事长,或者年轻的时候就做方丈和尚,做**师,这件事情不吉祥。
我那个时候不懂,为什么久居高位不吉祥呢?处在高位能够有很多的因缘利益众生。后来我学唯识学才知道,哦,因为这个名言分别,人家经常称你方丈和尚,你这一念心就哦,我是一个方丈和尚,那个名言一次一次地熏习,你这个我就会很重,会比一般人重。就是一个人,居在高位的人,久了以后,由现在外缘力故,你那个分别我执会比一般人重。而这个分别我执重,就带动你爱见痴慢都比别人重,四惑八大相应起,你一切的八大随烦恼也比别人重。
所以这个久居高位不吉祥是说,你久居高位,你除非你修我空观法空观,否则你的烦恼会比别人重,是这个意思。这种都是由分别的,现生的分别而有的。
再看下一个,俱生我执,先看释名:
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
前面的分别我执是由现生的串习而来的,这个俱生就是,不是现生熏习的。那么是怎么有的呢?虚妄熏习,内因力故。
我这句话去查了一些唯识的注解,都没有详细解释,《成唯识论》讲虚妄熏习内因力故,后来我在《大乘起信论》找到答案。
《起信论》说,我们这个凡夫的心,这个真如本来是清净本然,具足体大相大用大,具足无量无边的恒河沙的性功德。这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情况之下,一念不觉,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我们这个真如本性,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以后,那一念的动,动相,就是这个虚妄熏习内因力故。它不是外在环境的刺激,不是外在别人的名言的分别,而是你这个真如在无我无我所当中,不觉念起,突然间忘失正念了,忘失正念就生起念头了,这个就是虚妄熏习内因力故。这个不是外在环境的,这是自己的真如不守自性的。
这样子以后有什么事情呢?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所以这个俱生是很微细的,它生生世世跟着我们在一起,不必经过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所以叫俱生。这个俱生就是一种自性执,就不像前面那么粗的常一主宰。
我们总认为生命是有自性的,有自性这句话我们的确要了解,什么叫有自性?你说你的生命有自性跟没有自性,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一盆花——我们要以凡夫的心情,不要以佛法的观——你不修观的时候你看到它,你一定认为这个花的相貌、花的作用是它自己生起来的,就是说,花它自己能够生起它自己的性质,它自己可以,它有独立的体性。但是我们要入观以后,哦,知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花不是它自己能够生起的,它要因缘而有,它不能够自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就是说,我们看到一盆花,哦,它有自己的性质,它自己能够生起它的性质,它有独立的体性。但是我们一入观就知道,这个不是,它要有业力的因缘才能够生起。我们对自己也是这样,我们认为我们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都是有自性的,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都是有独立的体性,不必因缘就可以生起,这个就是自性执。这个是说明俱生我执就是它不需要邪教跟邪分别就能够生起的。
种类:
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这个俱生我执一种相续的情况是在第七意识,它恒常地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生起一种自心的相状,执着它是真实的自我。就是说,我们第七意识认为第八识的见分是有自性的,它离开了因缘所生法有一个独立的体性的。
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这个俱生的我执其实多分来说是指前面,就是第七意识的,出现在第七意识,不像分别的,分别的出现在第六意识。有时候也会出现在第六意识,但是这个第六意识其实还是在受第七意识的影响,因为第六意识以第七意识为根,所以第七意识的我执的气氛也会传染到第六意识,所以在第六意识也会缘识所变的五取蕴相,或者是五取蕴的和合,或者五取蕴的个别相,生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不过这个很微细了,很微细。
伏断:
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
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该断的,这个是在修道位。从见道位以后,这个时候再生起殊胜的这种众生皆空的空观,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空观,方能除灭。
这个分别我执它的相貌主要是根据这个五取蕴,或者离蕴计我,或者即蕴计我,它的一个相貌是就着五蕴。俱生我执多分来说都是出现在第八识的见分,就是第七意识去攀缘见分,执着那个是有自性的我,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你们大家有没有问题,讲到这个我执的相貌。
回答问题一
五取蕴就是五蕴。五蕴为什么加个取呢?因为我们凡夫对这个五蕴会生起执着,会加一个取。我们会认为,一般来说,一般对五取蕴,会认为这个色受想行识,会认为识蕴就是我,然后色受想行是我所,是我所受用的。一般是这样,以识蕴为自我。以识蕴为自我多分还是以第六意识为我,然后以第六意识为自我,然后去受用这个色受想行,这样子的,多分是这样子的。
回答问题二
数论派它是六师外道,当时印度的六师外道的一个。
这个十二因缘,我们讲一下好了。这个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有两种说法。一般的说法,我先讲一般的说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一般来说这个十二因缘是讲三世两重因果,无明缘行是过去,过去的因,烦恼跟业力。烦恼、业力创造了今生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今生的果报。由今生的果报又生起爱、取,又等到成就了这个有,就是一种业力,由这个有去得一个生命,下一期的生命,有这个生就会老死。
在《成唯识论》讲十二因缘它不是这样讲,它那个是有一般的说法,它实际是讲两世。《成唯识论》讲这个十二因缘,第一个无明就是我执、法执,就是根本的、分别的——俱生的、分别的我执跟法执。这个无明它一动以后就会产生行,这个行包括一切的烦恼跟相应的身口的现行,就是身口意的现行都是了,当然主要是先要发动烦恼,烦恼的现行引生身口的现行。这些都是行,可能是善,可能是恶。
这个时候会产生识,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时候它都约种子,就是你这个时候熏习的一个种子,一个有漏的种子。只要你依止无明所发动的业力,都是一个种子。这个识,识种都是有漏的,可能是一个天的识种,也可能是一个人的识种,也可能三恶道的识种。这个名色、六入、触、受,这种快乐的感受、不快乐的感受,这个都是种子位。但这个种子还不能得果报,要到爱、取,就是临命终的时候要有爱取的烦恼来滋润,就是这个种子要有水去滋润才能开花结果。
所以你平常造了这个业以后,它都是用种子的功能保存下来。到了爱取的水一滋润,就变成有。这个有跟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就不一样了,就是前面这五支的种子经过爱取以后,它的势力已经能够得果报了,这叫有。经过爱取滋润以后的种子叫有,就是这个种子能够开花结果了。这个有的时候就是一定要去得果报了,就是生。如果你前面的行是一个善业,就到可乐的地方去得果报;如果是一个恶业就到不可乐地方得果报,就是生。
有生一定会老死,除非你不生,否则你一定要老,一定要死。所以这个《成唯识论》的十二因缘说法是讲两世。不管是两世三世,都是无明发动的,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相续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就是我们这一念的无明,就是我执法执相续而有的。
这个是讲到我执的相貌。还有没有问题?
回答问题三
这个一念不觉的原因,一般来说,我们为什么会变成凡夫?这件事情,一般我们佛法,佛陀的态度是不去探讨这个问题的,无始劫来就会有这种情况。它是这样,你看《涅槃经》佛陀有作一个说明,说一个人中了毒箭,中了毒箭以后,他是应该去分别说这个箭是谁射我的呢?是男人射我的?是女人射我的?这个人是哪一个种性呢?是刹帝利呢,还是婆罗门呢?你去分别谁去射你,这个箭毒发就死掉了。
佛陀意思就是说,你已经中箭以后你重点要把这个箭拔起来。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一念不觉了,要怎么把这个无明的相续给熄灭掉,不要让它再无明,不要再相续了。
我们看这个经典,大乘经典经论里面,对这个为什么会有众生出现似乎是找不到答案。但是怎么从众生转成佛道,返妄归真,那到处都是,很多法门,是这个态度。所以我们为什么会有众生,似乎在修学佛法不重要。重要就是说你现在中箭以后怎么去拔箭,怎么把这个无明给熄灭,是这个态度的。
好,我们先下课休息十分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