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识的现行识,它的明了性,对望着善恶种子来说它是能藏——我是能藏,你是我所藏,善恶种子是所藏。就着它的受熏来说,对望的前七转识的现行,前七转识是能熏,第八识是所熏,它又变成所。不管是能藏所藏,这个都是浩浩不可穷其边际,渊深不可得其源底。
我们看这个第六意识的境界,第六意识的了别是有限量的,没有说什么浩浩三藏不可穷,没有这样的话。由于我们第六意识的空间,我们第六意识要分别,要有名言。当然读书多的人名言多,他能够广泛地分别诸法的自相、共相;读书少的人他的名言,他的范围,活动范围小。从时间上来说,你第六意识分别一段时间一定要休息,没有人说不睡觉,没有这回事情。你一耗神,就要养神。
但第八识不是,第八识的功能它从来不睡觉的。它不管就着它的持种,就着它的受熏,它无量劫来不断地在那个地方受熏持种,持种受熏,它是没有边际的。不管能藏,不管所藏,都是不可边际的。再看它第三种的藏:
被第七识执持为我,故名执藏。
第八识的本身是无覆无记,但是旁边的第七意识就把第八识的见分执着为我,把第八识的相分这些根身器界把它执着为我所,好了,这个时候变成它是一个执藏,这我爱执藏。第八识所扮演的我爱执藏,就是说,因为第七意识把第八识执着为我的关系,使令第八识这个自我的角色也就没有穷尽了,它永远扮演着一个生命的自我的角色。而这个自我的角色尽未来际永远没有断绝的时候,除非入圣道。
不过当然它的我爱执藏,问题我刚刚讲过,还是在第七意识。第八识是被冤枉的,因为它被第七意识执着为我,所以使令它扮演一种我爱执藏的角色。
它这三种角色,第一个它的持种——能藏,受熏——它的所藏,乃至于它被误认为我,这个自我的角色,这三种都是浩浩三藏不可穷,不管是从时间是从空间,是没有穷尽的一天,是这个意思,叫自相。这以下就把这个八识讲出一个譬喻:
此识如水,前七转识依此得起,犹如波浪。
说这个第八识就像大海水,大海水无量无边的水,这个水就是种子。这个水遇到风的因缘就会生起波浪。前七转识遇到境界它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波浪。这个波浪是怎么有的呢?
此识所现境界之相,能于转识作增上缘,犹如猛风。
就是第八识所变现的那个根身器界,这些相状境界,或染污的境界就引生了染污的前七转识,清净的境界引生清净的前七转识。它能够于前七转识作增上缘,犹如猛风,渊深七浪境为风。
我们讲这个识,唯识学讲万法唯识,说一切法都是心识所变现,但是它讲这个识,能变现的识也是无自性的,也是因缘生。这个因缘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所缘缘是很重要。说你面对的境界能够决定这个心识的染净。
你看孟母三迁。孟母一开始住在一个坟墓的旁边,就是孟子这个人从小很聪明,聪明人的学习能力很强,他就看到别人在那个坟墓祭祀,它就能够把一些祭祀的仪轨做得很好。孟母说不可以,我的儿子不能只是做这种事情,做这种境界的事情不可以,就搬家,搬到菜市场旁边。看到杀猪卖菜,他也把这种动作做得很好。这个时候孟母还是觉得,这样子还是不可以,这样的熏习还是不可以,就搬到学校旁边。哦,这个时候孟子看人家读书,他也学读书,这个孟母同意了,果然成就一个亚圣孟子。假设孟子他母亲一开始没搬家,就住在菜市场旁边,孟子他顶多就是一个可能把猪杀的技术很好而已,不能成就亚圣了。
所以这个渊深七浪境为风,就是前七转识的现行还非得要有境界的刺激。这个境界是染污,就引生了前七转识一个染污的心识;如果境界清净,就引生前七的一个清净的识。
它这个是这样的,我们凡夫的心生起了别一定要有一个所缘缘,不可以说我这个内心无住,不可能。圣人的心它跟境界一接触它是无住的,染污的境界,清净的境界不能动摇他。但是凡夫的心有所住,就是你要注意你所住的境界。你要依止一个清净的僧团,你容易生起善心,生起念佛念法的心,你在僧团里面做早晚课,连吃饭的时候都上供,吃完饭还要回向法界众生,回向无上菩提。
就是你那一念心识不能离开所缘境单独活动,不可以。而这个你所攀缘的境界它正是会影响你的识的清净、染污,直到你入圣位以后,到八地菩萨就好一点。这时你的内心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了,你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触,那完全是无住的境界,境界是染污是清净跟你没有关系了。
但是这个凡位就是渊深七浪境为风,这个风它会影响你的波浪的方向。这个风是往东边吹,波浪就往东边跑;风是往西边吹,这个波浪就往西边跑。所以这个境界风能够决定前七转识的波浪的一个方向。不管是怎么样,这七个波浪都是依大海而生起的,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是说明这个第八识的自相,它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这三种藏,这是自相,可以作前七转识的依止。
再看它的因相跟果相,先看因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