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写作课,老师点评某个同学的文章,称她的语言有些‘欧化’,因为长难句用得特别多,读起来会有一种‘繁琐感’。那一瞬间我自己也仿佛被打了一拳。”
“从高考到四六级再到考研,每一场英语考试都让我更加清楚,我已经改变不了这种酷爱用衔接词、关联词过渡,并把一个句子扩充到无限长的写作惯性了。”
“而语言和文字本身又是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有时候难免会觉得自己说的越来越不像人话了。”
“确实是这样的。”左衾迩用纸巾擦净桌面,“这很正常,毕竟语言是具有共通性的,只是因为我们恰好是学这个的,所以对它的感知才会更加敏锐。”
“说起来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秋吟说,“英语爱倒装,文言文也爱倒装,要是专门去研究一下两者的关系,应该还蛮有意思的。”
很快她又自我否定:“还是算了,当初上语言学的课,差点没痛苦死。我到现在都记得讲语音时的那个元音舌位图,看得人脑瓜子嗡嗡的。”
“我们的舌位图还是英文版的。”左衾迩笑了笑,“其实真把语言当作一门专业去深入学习后,就会发觉它特别枯燥。”
“所以我很庆幸自己当初报的是中文,而不是英语。不然都不用谈学没学懂,连听清楚老师说什么都难。”
说到这儿,秋吟有些好奇地问:“我想知道你们英语专业的人真能做到看美剧不开字幕,听歌自动翻译吗?”
她四六级都过了600,英一也在70分以上,但啃影视剧生肉还是非常吃力。
左衾迩坐得端正,眸光幽幽地望着她,像是黑夜中的一点渔火。
被盯着的人不禁挺起了背,这才听见对面轻声答:“听歌还好,看剧的话,能懂个大概已经算不错了。”
进入申师大才一个月,左衾迩就觉察到一件事——往后每一天的不快乐都是一记回旋镖,它能逆着时光,射向当初那个与左恩慈置气的自己。
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因素是环境,最实际的能力是听说,这些都是普通人所欠缺,家境优渥者却能轻易获得的。
努力在现实面前是很渺小的,起点不同意味着你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来弥补差距,可别人不会傻傻地站在原地等着被你赶超。
“学和用是两码事,至少国内目前的英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教材上那些老旧死板的表达在考场之外真的有用武之地么?”
秋吟眉心倏地一跳。
她看见那张向来和善娴静的脸上隐隐浮现出一丝锋芒。
“语言最忌讳的就是照本宣科,跟外国人对话的目的是理解彼此的意思,而不是在21世纪活成16世纪的莎士比亚。”
秋吟爱极了左衾迩这份鲜有的锐利。
她固然喜欢平常的左衾迩,像希尔达·杜利特尔笔下的奥丽特,是松涛叠叠,大海漫漫,亦如艾米·洛威尔眼中的秋雾,永远轻柔地栖息在名为人世的水面之上。
可此时此刻,与她面对面以讥诮的口吻吐露心声的左衾迩才是更加真实的存在。
“不过,就算英语教育的弊病还很多,也绝对不能舍弃掉它。”
虽然近年来将英语驱逐出主科的言论甚嚣尘上,但秋吟反对治标不治本的一刀切式处理。她更倾向于系统调整所有科目的设置和改革优化教育评价体系。
左衾迩微顿,旋即微笑:“那是当然。”
我们需要倾听世界的声音,更需要让世界懂得静下心来聆听我们的想法。
吃完饭,俩人回到博雅楼。
进办公室前,秋吟叫住左衾迩,等她再出现时,手中多了一盒菠萝蜜。
秋吟言之凿凿:“饭后来点水果补充维生素C,非常健康。”
左衾迩不语,只是盯着她看,好一阵子,才悠悠说:“我在想,是学着做一个直截了当的人比较好,还是当一个难哄的女人更好呢?”
秋吟神思一滞。
是她们的思维同频共振了吗?
明明,她上次把好哄的标签埋在了心底,说出口的仅仅是对方拒绝不了自己第二次。
左衾迩望着秋吟,看她细眉微敛,转瞬又一舒。
“面对别人时不忄方干脆些,但如果对象换成了我,我希望你能婉转一些,迂回一些,然后……遵从你的内心就好。”
秋吟最期盼的结果当然是左衾迩能够不加犹豫地收下这份心意,可是比起自己的感受,她更希望对方能真正“做自己”。
再次开口时,秋吟双眸盈笑,语含促狭:“不过,我也不想让你为难就是了。”
说着,她把玻璃盒往回收,作势要转身之际手腕被轻轻按住,微微泛着凉意的指腹贴在肌肤上,奇异地引起一丝灼烧感,而后星星点点地向四周扩散。
左衾迩低叹一声。
“欲擒故纵可不行。”
1.NEPCS: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2.“而不是在21世纪活成16世纪的莎士比亚”的意思是:国内英语教材的表达相对正式,多是书面语,在与外国人的日常交流中不是十分适用。
虽然这句话否定的核心是目前的英语教育,但也可以理解为左衾迩对西方文学“代表人物”的一种讽刺。
《哈姆雷特》的著名台词是“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可以说,这本书包括莎士比亚本人对女性的偏见和恶意都是显而易见的。
实际上中外文学的男性创作者都是如此,他们的恶只有“多与少”的差别,而没有“有与无”的区分。当文坛为这样一群人所主导时,我们会潜移默化地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女性的歧视当成理所当然,把女性的苦难与思想性文学性挂钩,甚至厌女不自知,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这篇文里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教科书中男作者留下的痕迹以后还会有所提及,也许我们没有办法直接用行动改变这些“痛”,但希望看到的人都能一次又一次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扭曲”,我的态度也一定是批判的。
推翻陈旧的错误的思想是反抗的第一步,从蒙昧中挣脱首先要破除掉对主流文化的盲目崇拜与肯定。
这本网文是轻松日常向的,娱乐之作,远远上升不到传递思想的高度,但希望能借这个机会告诉大家,男权社会主导下的所谓“正统”文学与“名著”是不值得被捧上神坛的。
3.文中秋吟对左衾迩的评价源自意象派女性诗人的作品,下附原诗。
(1)希尔达·杜利特尔《奥丽特》(又作《山神》):
翻腾吧,大海——
翻腾起你那尖尖的松针,
把你巨大的松针
倾泻在我们的岩石上,
把你的绿色扔在我们身上,
用你池水似的杉覆盖我们。
(2)艾米·洛威尔《秋雾》:
是一只蜻蜓还是一片枫叶
轻轻地落在水面?
《奥丽特》实质上是以海写山,这首诗的韵味和左衾迩的气质很相似,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下赏析看看。
最后,希望我们能够关注到更多女性创作者的优秀作品,女性创作者们也能够拥有更多机会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也许她们还有很多不足,但正如杲翀所说,等女性获得足够的认可后,世界一定会变得很不一样,也一定会比现在要好[彩虹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共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