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名号,在我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虽然色身坏掉了,肝脏坏了、肾脏、肺脏也坏了,整个四大都败坏不能再用了,也吸不到空气;「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你的眷属、皈依的弟子都帮不上忙了,他们除了哭泣,对你都没有任何帮助;「一切威势,悉皆退失」,本来你是一个大方丈,这时候那些威势、权力对你也没有用了。
这个时候,唯有你心中所皈依的佛号,它不会背弃你!它能够引导你失望、恐惧的心,跟阿弥陀佛本愿接触──「即凡夫心,投佛觉海」。阿弥陀佛名号一现前,引导你的心识,你就等于坐车子,车乘。你的心依止名号跟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第十八愿,就感应道交了,这时候阿弥陀佛现前,把你接走了。你不断的串习这样思想,一次又一次思惟名号的功德,之后再去念佛,会觉得比较容易一点。为什么?因为有胜解力!这个胜解力就像我们常讲「建立信心」意思一样,「信心」跟「胜解」也是有关。
第二、坚固力:当我们对弥陀的名号,有了胜解的信心之后,还要多一个愿力!这个坚固力就是要有愿力、志向;也就是我们念佛,要有目标。好比你刚开始用五点计数法,先念五片,从第一片念到第五片能够摄心不乱,乃至于到第十片、十五片、二十片。总之,你对自己的修行,要有一个目标、志向;否则你多念也可以、少念也可以,那这样很难精进,就是要有目标,给自己一个方向。
第三、欢喜力:宗大师解释欢喜力是说「无饱意乐」。就像我们老饕在吃饭,永远没有饱足的感觉。好比我念佛十几年,但是我内心当中还是愿意念佛,对念佛永远没有一种餍足之心。「无饱意乐」,对我们凡夫修行很重要,前面说过「常居学地」是一句很妙的话。在菩提道当中,如果想要保证让自己的功德不断增长,绝对不可以「志得意满」,绝对不能有这样的心情出现,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才会不断往上爬,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这个很重要,「常居学地」。
我们看世间法,也是这样──「花开则谢,月圆则缺」,当花开到最盛的时候,下一个步骤,就是开始凋零了;月亮呈现最圆之后,下一个步骤,也是开始缺了。所以我们给自己的目标,永远不要把自己安立在极限。你说:现在是我人生的最巅峰!那表示说你下一个步骤就是往下坠了。应该让自己的身心经常保持在「因地」的阶段,这就是「无饱意乐」,这就是第三种力量欢喜力,能够让我们更加精进。
第四、暂止息力:是指暂时的休息。「止息」简单来讲就是「休息」。意思就是说,在修行过程中,有时候身心疲累了,或者你这段时间,刚好有事情在忙,身心很疲累,这时候不要勉强作功课,因为这时候你勉强作功课,你还是会把功课完成,但是在内心深处对这个法门,因为太勉强的原因会出现一种厌恶心,会对这个法门感到厌恶;那你下次再修这个法,就不像以前那么顺利了,会有一种抗拒的力量。
好比我们吃一道菜也是一样,再好的菜,也不要把它吃得太过。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发觉一种菜,吃到六分就好了。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下次会继续喜欢这道菜。如果这道菜超过你的感觉,吃到你厌恶感,那你下次看到这道菜,你就会排斥。同样的,你好不容易透过前面的胜解、思惟法的功德,建立起欢喜心,因为你的不善巧,用功过度、身心疲累,你又强迫自己继续用功,结果破坏了前面的欢喜心。
宗大师说,有些人打坐不善巧,一开始就强迫自己坐很久,坐到最后,下一次看到座位就害怕。实际上,修行强调相应,你跟法门要能够相应,而不是在于时间多久。当你对这个法门已经没有欢喜心,坐太久也没有用,已经不相应了。我经常讲「要跟修行做朋友」,不要变成一种对立,一定要把自己搞得很疲累、然后对法门失去了好乐心,这样的修行谈不上相应,也谈不上皈依。
而这个「暂止息力」是说,当你感觉自己已经很疲累了,要稍微休息一下,把精神养足了、头脑清楚明了,再继续冲刺。「暂止息力」事实上,也是在保护前面的胜解力、坚固力跟欢喜力;有保护的作用,不令胜解、坚固、欢喜力退失掉。宗大师提出这四种力量,来成就精进,对治我们的懈怠心。
『十五、放逸者。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即以懈怠及贪瞋痴四法为体。』
「放逸」跟前面的「懈怠」有关系,不过它比懈怠又更严重;因为懈怠是对功课松散了,而放逸不但是懈怠,又加上贪瞋痴了,就是已经放纵自己的烦恼活动,所以说「放逸」比「懈怠」更严重。
我们看内容︰『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对于这些染法、染污的因缘,你不防止、生起了之后也不断除;对于清净的戒定慧也不修学,使令它增长广大。你的内心是什样的呢?『肆纵流荡』,「肆纵」就是放纵,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如理作意」,在五欲六尘的境界里流荡,到处攀缘。「流荡」的本质是「肆纵」,是你故意的。就是你起一种作意,这种作意是由「不如理作意」衍生出来的;不是说我们在打坐时,突然间起了恶念,不是;是故意的!故意去驱动你的心识,在五欲六尘中到处流荡,这个就是「放逸」。
『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前面的「懈怠」,会增长染法,但是对于善法还不至于会损害到。但是当放逸的心所生起时,不但会增长染法,对于之前所成就的功德,还会加以损害。它的作用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增长染法、一方面损害你以前点点滴滴所栽培的功德,你的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都会被「放逸」破坏掉。
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讲了一个小故事,来警告我们不可放逸:他说有一个贫穷人,生活的很困苦,房子住的不好、衣食也不好,那么他想要改变一下,希望能够得到富贵,就向天神来供养、礼拜、祷告,供养了十二年,也是有一段时间了。
这一天,天神果然出现了,因为至诚恳切、因缘成熟就出现了。这个贫穷人很欢喜,天神就问说:「你向我祷告,有什么祈求呢?」他说啊:「我希望你能赐给我财富、富贵!」天神说「可以」,就给他一个瓶子,叫「德瓶」。天神告诉他说:「你需要什么,就向这个瓶子祈求,它就会给你、就会现出!」天神离开了之后,贫穷人就至诚向德瓶祷告:「我现在需要一栋房子。」一下子就出现一栋美丽的房子;「我需要车乘」,一下子又出现车乘;「房子里面,需要各式各样的珍宝装饰」,一些稀世珍宝就出现了。
当然,一个贫穷人突然变成富贵人,内心当中就志得意满,一般人都是这样,有了财富之后,就要炫耀炫耀,就把他过去那些乞丐朋友,通通召集起来,请他们吃饭。过去那些贫穷朋友,一见面喝了酒、吃了饭,大家很高兴,就问他:「你过去跟我们一样穷,现在怎么有这么好的房子、这么多的珍宝装饰啊?」这个贫穷人说:「我有一个『德瓶』,这个宝瓶我向它祈求什么,它就能出现什么!」大家说︰「有这样的事吗?你是不是可以当众表演一下,给我们看看」。
他说:「可以啊。」当众就向「德瓶」请求,一下子就出现他心中所要的。这时大众欢喜、赞叹、拍手啊。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志得意满的时候,就是要栽跟斗了。他一高兴,就在大众中跳舞,结果一不小心就把「德瓶」给踢破了。「德瓶」破了之后,从「德瓶」里面出现的房子、珍宝、车乘,一切东西全都消失掉,又恢复到过去贫穷的样子。
这个故事,大概是我出家两年,还在佛学院的时候听到的,印象非常深刻!出家十几年来,这个故事在我心中一再出现,警告我自己:要时时保护这个德瓶!就是说我们能够出家修行不简单,点点滴滴,每天忏除罪障、积功累德,心中有一点小小功德,这个德瓶啊──如果以后我发愿,要得到人天果报,就有人天果报;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就有一点功德力了。但是千万不要放逸!因为这些功德还没有入圣位之前,都很容易被破坏。
你看这个贫穷人,能得到「德瓶」也不简单啊,花了十二年供养、礼拜,才得到的,却因为一念的放逸,把它给踢破了。有很多出家人也是这样,刚开始修行,那是持戒、苦行,但是一个人会栽跟斗,多数不是初学,多数是出家有一段时间、有点功德的人。因为刚出家,身心苦恼,你不可能放逸,也没有资粮放逸,但是等到内心有点功德,你的内心会有想要攀缘的冲动。就是刚开始你一直修习寂静,慢慢有点功德后,你会想要动,这时候你就要用「德瓶的故事」,来警告你自己──不可以乱动,要保任,不能弃舍!这个德瓶得来不容易,所以不能放逸啊。
通常一个人会破戒,前兆就是「放逸」;一定是先放逸才会破戒!我曾经问过我的恩师上果下清律师,他老人家持戒很谨严,我问说:「老师啊,我们面对那么多戒法,到底持戒的根本精神在哪里?」我的恩师只说:「持戒的根本精神就是『不放逸』,你要抓住这个原则:身口意不放逸,就是持戒的根本精神。」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从刚出家、穿上这件袈裟,要把这件袈裟穿到临终,要不放逸,也是不简单。老实说我们都是凡夫,凡夫就是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有贪、瞋、嫉妒心、我慢心…烦恼在我们内心当中会一再的出现,而我们对治烦恼,主要就是靠对佛法的一念信心、惭愧心,好一点的话,就是曾经在寂静当中,所栽培的一点点的无贪、无瞋、无痴的止观力量,我们对治烦恼的功德,大概就是这样而已。烦恼的势力是如此的强大,而戒定慧的功德,我们大都是今生才栽培的,过去生有栽培可能不多。生长在末法时代多数是今生才栽培,所栽培的功德也不是很大,遇到烦恼的活动,要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的确也不容易。在尽形寿的菩提道当中,一路走过来,要完全不放逸,的确是不容易。
既然不容易,怎么办呢?忏公师父有一个办法,是很好的一帖妙药,忏公师父强调「依众靠众」。就是刚开始修学应该要依止僧团,不要一开始就住茅蓬。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一开始住茅蓬,前三个月主动积极、精进用功,三点钟起床;半年以后,改成四点起床;一年以后,我最近身体比较不好,多睡一会儿,五点起床;再过一段时间,啊呀,干嘛啊,修行不要那么紧张,睡到六、七点才起床,就是这样子。
因为烦恼它会以各式各样相状来欺骗你,让你有很多借口,你经常跟烦恼作战,你会觉得烦恼实在是狡猾的不得了,它的出现扮演的不是一个坏人,扮演的是一个好人,啊呀,你不要这样,对不对?修行吗,对不对,放轻松一点吗。你要没有看唯识学,你还看不到它的真面目,其实它就是一种烦恼。所以说「依众靠众」有一个好处,反正打板你就起床,不管什么理由,因为大众有一种力量,大家都往前冲,你跟在别人后面,就算你落后、也不敢落后太久。
上次我们去杉林溪,很明显的一个情况,就是那些杉木种在一起,每一棵都站的很挺直。为什么?为了要去吸收那些露水,你要不挺直的话,弯弯曲曲的,吸收不到露水你就要枯死!为了生存,每一棵树都长的直直的。旁边有一棵树,离开了这个丛林单独住,长的弯七扭八的,因为没有人跟它争露水嘛。弯七扭八的树能作什么材料呢?也不能作家具,砍掉作材烧而已。这表示什么呢?「丛林无曲木」,在大众当中生活,每个人都要增上,你的心力自然会提起来,所以「依众靠众」很重要。
不过「依众靠众」,忏公师父也提出三个重点,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这个「众」是「男众住男众道场、女众住女众道场。」刚出家,就算你是老和尚也是一样,无始劫来,男女的**是根本烦恼。这个烦恼不是一生串习的,而是生生世世,我们在三界受生,都是依止这个烦恼润生而感果的。忏公师父说,你住在女众道场,今天你看她一眼,明天她看你一眼,七看八看啊都有问题,所以绝对要住男众道场,避免这些烦恼的因缘现前。因为你内心有烦恼,又有外境刺激,这个烦恼自然就会起来活动,所以一定要远离所缘境。这个也很重要。
第二,要住在「山林道场」。忏公师父说道场有三种︰一是「都市道场」,二是「乡村道场」,三是「山林道场」。要住在「山林道场」,你的心容易寂静。我过去曾经有一段时间到台中道场去,我发觉我到那个道场,有一种冲动,就是想要到市区去看一看,回到净律寺就不会。因为在那个地方看到万家灯火,各式各样的人、车啊,虽然不一定要做什么事,总是想到外面看一看,所以住山林道场,容易让你的心寂静下来。
第三,要住「如法的道场」,解门、行门并重。虽然你住在男众道场、住在山林道场,也要有固定的定课,早晚课共修、自修,有一定的制度在运转,住在一个如法的道场,才有法的力量。
一个初学的凡夫,能够依止男众的道场、山林道场、如法道场,就可以帮助我们也能够达到不放逸,虽然心中有烦恼,但是也可以不放逸。我们先讲到这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