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身者: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
以下「名身」、「句身」跟「文身」,都是语言文字的一种表达。什么叫「身」呢?就是「聚集」的意思,把同一类的聚集起来叫「身」。『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名」就是各式各样的名词或名称;人跟人之间要互相沟通,你讲什么话、我听得懂,我讲什么话、你也听得懂,就必须安立各种名字──这是眼睛、这是耳朵、这是胡子、这是杯子…这叫作「名」。
[九、句身者:句诠诸法差别,如眼无常,耳无常等种种道理。]
所谓「句」,能诠释诸法之差别。前面的「名」,只是诠释诸法各别的体性,不能够将诸法做一个比较。简单说:「句」是把「名」多加上几个字,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义理,完整的义理就叫作「句」。换言之,「句身」必须要具完整的道理。什么是完整的道理呢?举一个譬喻:「眼睛是无常的」,喔,这是一个道理。如果你只是讲「眼睛」,那这个道理不完整,因为「眼睛」只是一个名词。我们说「眼睛是无常的」,表示眼睛是会败坏的,现在存在不是永远存在,总有一天眼睛会败坏,这就是眼睛无常;耳朵也是这样,那耳朵也是无常,还有一切法也是无常。总之,能够完整表达义理的,叫作「句」。
[十、文身者: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此三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故,偏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余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是故六尘皆为教经,亦复皆为行经,皆为理经也。]
所谓「文」也就是「字」,这是一个单字。前面的「名」与「句」,都需要依文字建立起来;好比眼睛、耳朵、眼睛是无常、耳朵是无常…这些「名」跟「句」,都是许多「字」累积而成的,所以这个「字」是「名」跟「句」的基础。
但是不论是「名」、「句」、或是「文」,三者都是依止色尘、声尘跟法尘安立起来的。怎么说呢?举一个例子﹕『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好比人跟人之间的沟通,要靠声音来表达。像我们中国佛教真是了不起,中国佛教的梵呗─炉香赞,这种音调的声音,能够激发出你出世的道心﹔当然,如果是世间靡靡之音,唱了以后也会让你生起很多烦恼。所以声音能够表达很多的义理,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大,起善念?或起恶念?是有影响的。
『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又好比我们用眼睛去看书,才知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而这名、句、文字是眼睛所缘的境界;所以书册里面的名、句跟字,是依「色尘」表达出来的。
『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前面依止「声音」跟「色法」都是属于外境;这里「法尘」是属于观想。好比我们诵《佛说阿弥陀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正报庄严─阿弥陀佛与诸菩萨、阿罗汉聚在一起…总之,极乐世界有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各式各样的庄严。而这些庄严,我们是依止文字,随文入观,然后在心中出现,这就是依「法尘」而安立的。
所以有三种情况,能够使令我们从中获得道理,第一个声音、第二个色法、第三个法尘。
再看蕅祖解释:『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故,偏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余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此方」,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眼根、耳根、意根」这三根特别利,对于外境的明了、分别功能特别强,所以才依此三尘安立名、句、文。
但是,他方世界就不一定了,你看《维摩结经佛国品》,佛陀讲到他方国土,有各式各样不同的众生,比如香积佛国,弟子随佛出家,打坐时,内心有障碍,他到佛前,向佛陀顶礼、礼拜、请佛陀开示,佛陀不说法,就给他一碗饭吃,他吃了以后,障碍就消除了;或是在天衣佛国里,弟子心中有苦恼、心不安,请佛陀为他安心,佛陀也不说法,就给他一件衣服,衣服穿上去,他心就安了。所以在各式各样国土里,佛陀可以把他的真理─圣道法门,放在饭里、衣服里,使令我们前五识跟饭菜、衣服接触时,这个「道」就契入到我们的内心去。但是,我们娑婆世界不可以,娑婆世界吃饭、穿衣很难觉悟道理,大多要靠声音,因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特别利,所以佛陀才把他的圣道放在音声里,佛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透过这个声音,可以把佛陀放在音声里的圣道,吸收到我们内心里面,变成我们心中的道。其他国土方式是各式各样,如前面所说有香饭的,有天衣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