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比赛和社团,乘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东风,计算机专业也算是个热门专业,这种学生自发组建的创业合作屡见不鲜,可或许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我记下了海报上的链接,鬼使神差的点了进去。
“校内通”项目的发起人是几个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具体构想是基于现有的清华校内网,开发一个集二手交易、活动发布、校园论坛和信息共享于一体的轻量级WEB应用,急招有后端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管理能力的合伙人。
关于项目计划的技术细节写的相当扎实,逻辑清晰,他们似乎还提前做了市场调研,设想了盈利模式……更重要的是,他们招技术合伙人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
学生自发组织的创业项目很多,但大多数在开始的时候都依靠创始人的为爱发电,一分钱没有,纯自费,这种干活还能给钱的创业机会简直是少之又少!
我毫不犹豫地做了份自己的简历发过去,幸好这两年为了卷绩点,我的硬盘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课程作业敲的代码和做的程序,有的时候为了拿到一个高分,同样的作业我能不停修修改改做三遍。
面试的那天,我背着电脑来到校团委的一间狭小办公室内,里面已经坐着几个人,我无视周围人打量的目光,开口问:“你好,我来面试。”
人群中心站起来一个男生,他面带微笑帮我拉开椅子:“季瑛是吧?我对你的简历印象很深,坐这儿。”
被周围有意无意的目光注视着,面试刚开始我还有些紧张,但聊到具体的代码逻辑和数据库设计,早就烂熟于心的思路越理越清晰。
面试到最后,男生主动问我:“你很符合我们的要求,如果你加入我们,能花在项目上的时间有多少呢?”
我毫不犹豫的回答:“课业以外的所有。”
毕竟他一个月给我开两千块,我是真想挣这笔钱。
一周后,我成为“校内通”项目的第五位合伙人,给本来就忙的脚不沾地的生活再添一把火。
白天要忙着应付繁重的课业,数据结构、算法分析、操作系统、离散数学……每一门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而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则完全属于“校内通”。
当初面试我的男生叫陈旭,也是计算机系的学生,大我一届,负责前端设计。
那间狭小的校团委办公室就成了我们的基地,二十四小时通电,柜子里随时都能翻出泡面和速溶咖啡,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个比图书馆好上一万倍的地方,期末周不工作的时候,我也会偷偷抱着电脑跑过来蹭电。
偶尔陈旭也会在办公室,他每次来都会拎着两杯咖啡。
“第二杯半价,来吧,便宜不占白不占。”
一杯咖啡摆在我面前,我说了句谢谢,插上吸管搅动着杯子里面的冰块,眼睛盯着电脑屏幕的时间久了又酸又疼。
陈旭瞟了一眼我面前的书本:“在复习?这种题型太难了,一般不会考,没必要死扣。”
我头也不抬地说:“可万一要是考了,这就是十二分的成绩啊。”
“季瑛,你好像总是想要把一切都做到最好,”陈旭在我旁边坐下来,咬着咖啡吸管,吊儿郎当的看着我:“可生活中哪有各方面都十全十美的人呐,能在某一个小的方面取得成绩,就已经是了不起的人物了。”
“别把自己绷得那么紧,别让自己活得像个苦行僧一样那么累,我们周末出去玩的时候邀请过你好几次,你也不和我们一起。大好青春,别总待在办公室里度过呀。”
我的手指停留在字母都被磨掉一半的二手键盘上,低头好一会儿才说:“我想考研读研究生,想趁在学校的时候多跟几个项目,想让自己将来的求职简历更有分量。我想要很多东西,都只能自己一点点去争取,没人乐意每天忙得连轴转,只是我也没办法。”
那天以后,陈旭没再给我带过第二杯半价的咖啡,而是搬着他的电脑也来办公室学习,团队里的其他人都开玩笑,说好好的一个办公室,现在已经进化成图书馆了。
我上大三那一年,“校内通”项目正式获得系里的支持,开始在学校里小范围试运行,广受好评,项目大获成功。
同年,我用三年时间顺利修完四年的全部课程,提前毕业。
“校内通”项目被一家互联网公司看重,我也分到了一笔钱,他们不仅收购了整个项目,还想要把整个团队都打包带走,给我也发了一份offer。
毕业那天,我和团队的朋友们一起在校门口吃了顿饭,大家都喝了酒,气氛高涨,最后醉的舌头都捋不直了。
我没喝酒,陈旭也没喝,我们两个人之间隔着半个桌子,他绕道我身边,似乎是思考了很久,开口问:“你未来什么打算?去那个公司上班?”
我摇摇头:“我想继续读研,最近在联系导师,看看能不能争取到保研名额。”
陈旭看着我,哑然失笑:“我以为你会去工作,毕竟他们开的工资挺高。”
我也笑了一下,语气调侃的说:“是,比你当初召我进来的一个月两千块可高多了。”
“季瑛,”陈旭看着我,语气中没有开玩笑的意味:“其实那两千块钱是我每个月一大半的生活费。”
我瞪大了眼睛,手里端着果汁的杯子差点摔在地上,我从前以为工资都是学校赞助的,没想到一直是陈旭自己出。
“为,为什么?”
他移开视线:“季瑛,你值这个钱。”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大学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