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一经相思几多秋

他从云书的画中,一眼就看穿了,那是只有客霞才能画出来的意韵。原来,云书与客霞是同一个人。

他倾羡客霞画中的洒脱与自由,或是一些桀骜不驯,在他看来,总是那样引人注目,让人移不开眼睛。

他知道他倾羡的那位画师曾因为生活去做过春宫图画师,这在别人看来似乎不耻,而他却不愿因此而看轻他。

不知为什么,这个叫云书的画师在他身边时,他的心情总会不自觉的变好。

云书的身上好像有一种能让人安定的魔力,他总是一副笑相,洒脱之流,当真跟客霞的画如出一辙了。

云书总是与他谈论一些他过往的趣事,那些趣事听起来总是让人开怀。

他教云书下棋,云书教他画画,二人相处自恰,有说不完的话。

云书告诉他,要将日子往前过,有一日就珍惜一日,才是真正的没有白来人间一趟,其他,就都随他去吧。

他也不知道为何,心情不再似以往的压抑,隐隐之中,心里的希望也渐渐发了芽。

好像,有云书陪在身边,他心中的那些乌云都被驱散开了,他感到平和而安定。

云书知道他喜欢吃枇杷,特地找来一棵很好的枇杷苗,种在了他的院子里。他还告诉他,等枇杷结了,他要告诉他一个秘密。

可没等到枇杷结的时候,他就已经知晓了云书的秘密,但他不敢回应,毕竟自己的生命已经所剩无几了。

可是与云书一起相伴的时光,每一刻都像新茶留有余香。

他们彼此谁也没有开口对彼此的心意,直到,枇杷树已亭亭华盖。

他在仲夏的梦里,永远的睡去。

而云书,在他离开后,永远的封笔,从此不再作画。

第七世,他是忧国忧民的大将军,他是两袖清风的史官。

他少年时父母相继双亡,而他是他父亲的学生,名叫羡鹤。

羡鹤不忍看他老师的遗孤因世事无常而落魄,在他十三岁时,博施济众的收留了他,教他心怀大义。

而他从此唤他作义父。

羡鹤对他处处关心,事事巨细,温柔以待,他们像朋友一般相处。虽然相差了十岁之远,他却觉得他们同玩伴无二,没有距离。

羡鹤陪在他的身边,成为他的朋友,亲人,他们之间的羁绊,一生都无法理的清楚。

当时的天下正处于国破山河之时,每晚看着伏于案前,忧国忧民的义父时,他的心里也自此立下了志向。

他要成为果敢骁勇的大将军,能够守护一方安定,让百姓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他十七岁就参了军,入了军营,便一直勤学兵法,苦练招数,善用战术。

他很快便显露了头角,官职一路向上升,带领他所在的军队打了不少胜仗。

战事吃紧时,羡鹤担心他的安危,万里寄来家书。他知晓那家书比万金还重,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情谊。

他们远隔天涯,彼此心中有着挂念,处于同一轮月亮之下,每逢中秋之日,他便格外思念羡鹤。

三秋五载,家书都已经堆积成册。聚少离多,有时甚至连元旦都不能归家,只是在与羡鹤相逢之日,所有的思念都化为了安心。

他与羡鹤月下对酌,侃侃而谈,说起些军中的趣事,说起他是怎么以少胜多,凯旋而归的。

羡鹤拿出他这些年里收集起来的捷报,无一例外,都是喜讯。

义父夸他年纪轻轻就有十分的作为,重整旧日山河,指日可待。

他喜极而泣,说前路漫漫,他将毕生求索。而他也知道,他只管放心的奔赴战场,义父会永远在背后支持他。

在家中待了数日后,边疆告急,他便又匆匆赶赴了战场,与敌人奋力厮杀。

这次一走,便是三载之久。

三载后,他终于带领将士们打了胜仗,端了敌人的老巢,结束了这场战争,收复了失地,凯旋归来。

可不曾想,他为国一世,而当朝的皇帝却暗自嫌他功高盖主,怕他手握兵权,谋私造反。

最后以一纸莫须有的罪名,下了御诏,处以极刑,甚至连羡鹤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羡鹤得知此消息后,悲痛欲绝,泣泪血书,将宋帝的罪行写于史书中。

隔日后,自缢于家中。

在他们死后多年,事实的真相终于被世人所知。

第八世,他是不受宠的皇子,他是皇帝最信任的国师。

他的母妃被人陷害,打入了冷宫,他自小便是不受宠的皇子,任人欺凌。

他被静妃收养,可他却不知道,静妃是有私心的。

静妃总是暗自责罚他,对他的态度显而易见的冰冷。

苦寒的冬天里,他因为一点小事而被处罚,跪在雪地里,皮肤冻的皲裂,可没有一个人在乎他。

他童年的记忆,大概就只有嘲笑,欺辱,和暗地里对他的刁难。

只是在一个被人遗忘的除夕的夜里,曾有一个少年送过他一只暖和的红薯,被他记了很多年。

后来,他的得知他的母妃在冷宫里凄惨的死去了,他却连他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他自然不可避免的日渐心中有了仇恨,他恨静妃,也恨陷害他母妃的罪魁祸首。

他想报复,也渴望权利,他发誓在站在那个最高的位置上,让曾经欺辱他的人都不得善终。

他逢迎太子,与静妃之子,他名义上的兄长宋楚相对。

最后被宋楚诬陷,受丞相次子造反一事牵连,受了牢狱之灾。

他是不受宠的皇子,不得皇帝喜爱,无人在意。他知道,皇帝是不会不忍而救他的。

就在他以为自己要死在大牢里时,却被当朝国师谢之寻给救了。

皇帝信任谢之寻,命他去查案,而他,替他翻了案。

在这之前,二人并没有什么过多的交集。他只知道,谢之寻是那种背地里会使狠招的人,他心思复杂深沉,也擅长用计谋。

他看不清谢之寻的心思,也不懂他究竟为什么要救他,明明他们也不是一方阵营的人。他与太子一党,而谢之寻,是宋熹微的坐上宾。

他于是试探谢之寻,从他的暗语片言中,猜到了他的心思。

他于是主动拉拢谢之寻,利用自己对太子所知的底细,和谢之寻一起将太子废掉了。

太子废位后,谢之寻原本想扶植宋熹微,可皇帝觉得宋熹微有些心软,恐不堪重任,将太子的暂代之位给了宋楚。

谢之寻对此自然有恨,他便利用谢之寻的恨和他一起合作,将宋楚逼上了造反之路。

可即便是做了这样罪孽深重的事,皇帝却还是念在往昔的旧情上,没有处死宋楚,只是将他软禁了起来。

他只觉得有些可笑,明明同样是皇帝的儿子,只有他,活的如此不受待见。

宋楚下台后,谢之寻终于得偿所愿,扶持了宋熹微做了太子。

宋熹微是谢之寻的外甥,他妹妹的儿子当太子,想都不用想,国师是不会为了他而背叛自己亲族的。

他若是再动些小心思,便是扰了谢之寻的路了。

可他藏在心底的**就像春天的野草一样疯长,他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去争夺那个位子,况且,他并不比他们差。

太子身体不好,性格有些软弱,于是他煽风点火,挑动宋熹微的亲弟弟与他相斗。

他其实不知道,谢之寻很早就已经发现了端倪,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拆穿他的心思。

最后宋清河和宋熹微双双造反,他一石二鸟,坐享渔翁之利。

国师也因为这件事受了牵连,被关进了囚牢里,他去求情,证明了国师的清白。

他自然是有私心的,他冒险替谢之寻求情,是因为需要他背后的势力。

宋熹微与宋清河虽然双双被扳倒,而在剩下的皇子中,能与他抗衡的也已经所剩无几了,但是皇帝却依旧不那么待见他。

于是他拉拢国师,利用他察觉到的谢之寻对他的那一点点喜欢,勾引他,终日与他厮混在一起。

最后预谋造反成功,逼迫皇帝退了位,自己当了皇帝,也为自己的母亲翻了案,追加封号,重新厚葬。

而经过了这些风风雨雨,他也才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心。

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与反对,不在乎天下的唾骂,义无反顾的封了谢之寻做他的皇后。

最后与他相偕老去后,归隐田园。

第九世,他是隐落山间的诗人,他是徒步万里的采诗官。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农事肇始,沐浴着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山间的农民耕下了第一锹略带寒凉的泥土。

沉睡一冬的大地,晒着和煦的阳光,农民也盘算着第一轮的播种。

山间的小路上传来了叮当叮当木铃的声音,他们的老朋友又来拜访了,采诗官如约而至。

农人们纷纷放下锄具,围坐在采诗官身边。

一年一度的采诗从初春持续到秋后,采诗官的足迹遍布山野平地、乡间田边。

采诗官非常受百姓欢迎,采诗官到来的日子仿佛一个节日,他们拿出自己的佳肴美味款待采诗官。

老乡拿出了过年剩下的一条腊肉,邻居端出了一碗散发着醇香的老酒,阿婆送来一锅熬好的干菜。

他们聚集在采诗官身边说长道短,他们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会传达到天子的耳边。

老汉道出了他耕田时的遐想,婆婆念叨着她摘菜时的唱词,小伙羞涩地说着他思念姑娘时的曲调。

他们你一段我一段不亦乐乎,采诗官频频点头,眼中闪烁着火花,手中锋利的刻刀在竹简上翻飞篆刻。

有老乡向采诗官推荐,说山间有一处地方,有一位不得志的诗人在此隐居。

采诗官兴致盎然的依照老乡们的指路来到了那位诗人的居所,与他一见如故。

采诗官十分欣赏这位叫做禅渊的诗人,用尽自己能想到的赞赏之词夸赞他,对他所写的诗也赞不绝口。

二人十分投机,禅渊邀他在此小住,就这样,他们逐渐熟络,成为了好友。

采诗官将禅渊的诗抄写下来,小心翼翼的收藏好。

秋后采诗正式结束,采诗官向禅渊道别,约好明年再见面。

采诗官返回了王城,开始了艰巨而又严谨的整理工作。

隔年后,他们又相逢,此时禅渊的诗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都是采诗官的功劳。

采诗官告诉禅渊,彼时一方的王十分欣赏他的诗,想请他入朝去做一位诗官,俸禄丰厚。

禅渊却婉拒了,他说他喜欢在山间隐居的日子,脱离了世俗**,内心很平静。

他喜欢吟诗对月,守着他心里的一方净土。

采诗官也知晓了他的过往,尊重了他的选择,与他告别。

禅渊以为采诗官不会再来了,因为采诗官有很多地方要去,不会一直在同一个地方往返多次。

但第三年,采诗官却又来了,而且这一次,他决定永远都不走了。

采诗官留了下来,和禅渊一起从此隐居山间。

无冬无夏,悠哉悠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逆鳞

诡仙

玄幻之我有一款单机游戏

邪医修罗:狂妃戏魔帝

洄天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白雪辞
连载中旧草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