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对于许多学院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旨在明确学习目标,展示教学理念,了解学生情况,传达学校文化。
每年寒暑假,电视上甚至都会联名播放相关的综艺节目,强行让所有学生观看,并撰写观后感。
虽然现在童启已经穿越到了大奉朝,但对于他而言,生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头顶着万古圣贤的教诲,经历过千年历史的浩荡洗礼,肩膀上的重担总不可能是平平凡凡,和其他私塾一样的老调重弹。
华夏书院第一讲,理应掷地有声。
铿锵明志才对!
明亮的教室内,五名十几岁的少年规规矩矩挺坐在桌椅内,安静而乖巧。
年仅十岁的童启站在讲台上,因为身量矮小,尚且够不到讲桌的高度,只得搬了个小木凳子放在脚下垫着。明明是略显滑稽的画面,可在场的人却没有一个笑出声。
几位家长送完学生后,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站在教室外,试图观摩。
他们很好奇,童启的第一堂课会讲什么,更好奇被“神秘大佬”所收为徒弟,并将如此华丽的学院交给他管理的人,到底会有何神奇之处。
于是,在众人的期待之下,童启手一背,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注1)那么,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大家,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又觉得我们华夏书院想要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呢?”
这话一经问出,下方坐着的学生们皆是一默。
常仕进颇为不解,率先回答道,“读书自然是为了科举,榜上有名!至于学院想要培养出的学生,我觉得应该是像小夫子这样,在县试中夺得头魁的人?”
“不,我觉得读书是为了学习圣贤的处世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院想要培养的,应该是这类的人?”刘卜温持反对意见。
吴韧和杨舟万沉思不语。
汪启元想了想,灵机一动取巧道。
“我看书院两侧楹联,春秋冬夏勤学苦练看谁人蟾宫折桂,德智体美博学多才有我辈九天摘星,大气磅礴,尽显志向。想来书院要求的学生应与这含义有关,进可入朝堂,金榜题名,退可守江山,过好自己的人生?”
童启笑着摇了摇头。
“你们回答的都对,可也并非我问出这题的真正含义。”
他拿起粉笔,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窗外的汪家家主和刘家家主跟随着他的动作,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出来,只觉石破天惊,内心震撼,激荡难言。
只见上面写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注2)
横渠四句一出,在场众人皆神魂巨颤,呐呐不敢言。
虽然童启很想用别的话语去阐释,可放在这个时代之下,他思来想去,最适合表达他们华夏书院学生精神追求的,还要属张载先生这句话。
“我知晓,在座的各位都是奔着科举而来,这本身并没有错,也非常符合大家读书的初衷与追求。我并不否认,这是我们未来一年的主要目标,也是我们读书科举的最大动力。但身为一名读书人,若问到为何读书,读书的最高追求是什么,我还是希望在座的各位肩膀上都能够沉重一些,多担一点责任。不只是为了自己和家族,还有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与华夏同类。”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千百年的传承,靠的不只是一个人,中华的崛起,也不仅仅只是帝王一人之事。”
“我不求华夏书院出去的每一位学生都高居庙堂之上,也不求大家闻名于诸侯之间,名传千古,只愿各位不论盛极一时还是举步维艰之日,都不忘初心,切记自己是从普罗大众、人民群众之间走出去的!莫将所学的东西当作利剑反刺向百姓,而是尽可能帮助着更多的人,生存下去,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这便是我华夏书院最骄傲的学生了!”
……
直到很多年后,吴韧和汪启元都不会忘记那日清晨,自己师父站在讲台上的那一番话。
即便他们已经相继成为大奉朝最年轻的阁老之一,见过无数人才,历经过无数风雨。
可依旧会在每次的选择之中,坚定不移的倒向平民。
不是没有被利益的权衡所动摇过,而是——
他们骄傲自己是从华夏书院毕业的,第一批学生。
教学楼外,汪平川忍不住长叹了一口气,悄悄的拉着刘家家主刘明皓一起离开了,走到半路,刘明皓终于忍不住感叹道。
“这教的,好似不是科举当官之心,而是……屠龙之志啊!”
吓得汪平川连忙捂住他的嘴,不敢再让他说下去。
“别胡说!你不要命了?”
两个人谨慎的看看左右,见没人听到,这才疾步离开,双双默契的隐下了此事,不再提及。
其实童启说的这番话并没有什么歧义,也非常符合当下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爱”与“民重君轻”的想法。但错就错在童启是从小生长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长期接受人人平等思想,因此,当他本能的将平民与帝王、将相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去考量的时候。
就已经触及到了君权、父权的威严,掀翻了贵族所谓的人种之论。
不是只有豪门世家望族,才有资格担忧天下,而是这天下,本身就在千千万万个平民百姓手中,共同建造。
骤然接触这种思想,令汪家家主和刘家家主仓惶而不知所措。
学生们却感觉双目骤然开阔,毫无拘谨之限。
将整个学院的核心方向彻底定下后,童启简单说明了一下学院的课程安排,这才开始讲起正课来。
目前书院只有他一位老师,因此大部分的教学重担都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总不能一个人一讲一整天吧?所以只好采用自习和讲课双辅助的方式。
上午主讲论语,下午主讲史书和诗经,顺带着科普一点法制、日常科学。
刚开始时,童启讲的还有些拘谨。
毕竟虽给不少学生讲过课,但那都是现代的学生,古代的,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不确定对方到底能不能听得进去。但看着下面所有人专心致志、求知若渴的目光,他不由渐渐放开了心,开始大讲特讲起来,有时候说的顺口了,连宋朝以后关于论语的注释理解都跟着一同说了出来。
一开始,几位学生也没有太在意。
毕竟古往今来,解读论语的人实在是太多,关于论语的注疏,也可谓"汗牛充栋"。
可听着童启深入浅出、博观通古的讲解,几个人面上不显,心里却是越听越震撼。
尤其是汪启元。
他是知晓童启有点东西的,但也没想过对方竟会如此博学!
很多典故出处,他甚至听都没有听过!
按理说童启今年才不过十岁,即便是三岁就开始读书,也不可能比他们学习的时间还要久,可对方却像是把论语这本书内内外外都吃透了一般,闭着眼睛,也能够将一些释义信手拈来。
下方的学生们最初还能勉强跟得上,到了后面,就不得不拿起笔来,跟着做起笔记。
一堂课结束,额头上已纷纷冒了汗,大脑中昏昏涨涨,倒像是强行学习了一周般。
远超平日所得。
经此,几位学生算是彻底心服口服了,嘴上也不自觉改掉了称呼,统一叫起山长来。
刘卜温难言的看着书本上自己的批注,不断的揉着额头,“老天爷,我这才知道,自己和山长之间隔了到底有多远,这讲述的可不仅仅是释义,还有古往今来延申出的各种层面的典故事例,也太可怕了。”
“是啊,简直就像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他尽在掌握之中一般!”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到山长这种水平啊?这就是县案首的实力吗?”
“怪不得山长说他一个就够教我们了,何止我们,感觉不少秀才举人的水平也不及如此吧?”
……
一番交流下来,几个学生之间的关系迅速拉近,而童启,则被神话的更加厉害了。
-
伊川县,县衙。
当童启拜师的消息传到县令耳中的时候,已经是王举人宴客过去好几日。
县令章明浩翻看着童启的县试试卷,大为惋惜。
他本人出身于开封章家,多少也算是书香门第,虽是庶出旁支,但好歹也是正儿八经考上过进士的,因没什么背景,这才被分配到伊川做县令。本身性格佛系古板,懒怠理政,所以并不怎么干涉过本地的事务,唯一爱好的,便是人才。
今年县试,好不容易看上了一个叫做童启的孩子,还以为对方会一鼓作气,拿下小三元,为伊川县增光添彩。
可没想到才几日,便听到了整个县城都在传对方被高人收为徒弟还要开学院的事情。
这一下,可把伊川县令急坏了。
“荒唐,实在是荒唐!这小子,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府试不考,去折腾什么书院,真是枉我将他点为了县案首!”
一旁的书簿有心附和,跟着进言道,“是啊,据说他收的学生,还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尽是落榜的商人之子,寒门之士,好不容易有这样的成绩,真是愣生生被自己给糟蹋了。”
章明浩一拍桌子,越想越气,派着衙役前去请人。
“去,让他来县衙一趟!我不能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被带坏了,什么得道高人?要我看,就是骗子才对,开书院有什么重要的,难道就只差这几日吗?”
童启:可不就差这几日?不考府试,我照样是童生,但不收徒,我会死啊啊啊!
系统:物理抹杀警告
作者君:宝宝们元旦快乐哇!新的一年万事顺遂,健康平安![亲亲][撒花][三花猫头]
注1:出自17世纪哲学家兰西斯.培根的《培根随笔》
注2:出自北宋思想家张载先生的《横渠语录》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第9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