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十三章 换基(上)

自那日武宸定下“扶持商贾,振兴工商”的方略,数月间,苏晏如常独坐值房,埋首文书古籍,试图厘清这“蚕食”之策的深意。那八字国策背后的脉络,如蛛网般缠绕心头,令他愈思愈觉心惊。

暮色渐沉,初春的寒意仍浓,刑部值房的青砖地面泛着湿冷的潮气。烛火早早亮起,将苏晏如伏案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墙壁上,随着火苗摇曳,明明灭灭。偶尔一阵夜风从窗隙钻入,烛芯便猛地一跳,在他眉宇间投下晃动的阴影。

案头,两叠文书泾渭分明。左手边,是各地商贾字字泣血的诉状——漕帮勒索、世家压价、胥吏索贿,字里行间浸透着走投无路的愤懑。右手边,则是他命人从故纸堆中翻检出的《周礼·司市》、《唐律疏议·杂律》,那些关于“市平”、“估价”的零星旧制,墨色苍古,沉默如山。指尖触过纸页,能感受到春寒料峭的湿意。

“苏侍郎?”同僚李主事的声音自门外传来,带着关切,“戌时三刻了,再晚,只怕出了省院就被隔在嘉福门外了。”

苏晏如缓缓从卷宗上抬起头,目光有些涣散,定了定神才应道:“有劳文远兄,尚有几分卷宗,批阅即走。”

门外脚步声迟疑片刻,终是远去。

值房内重归寂静。他行至窗前,望着远处长街渐起的灯火,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凉的窗棂。

一个念头盘桓不去: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士农工商”之序已维系千年。士子求道义,农工务根本,乃社稷之基;而商贾逐什一之利,不事生产,近乎不劳而获。这个念头让他心头一紧——若朝廷公然扶商,岂非诱使天下舍本逐末?长此以往,淳朴民风何存?

他立于窗前,望着殿外沉沉的夜色,不禁发出一声轻叹。转身回眸,目光扫过案头那《周礼·司市》,更深层的忧虑如暗潮般涌上心头。朝廷税赋、兵源皆系于农,此乃国本。若农商倒置,田亩荒芜,则国本动摇。且商贾若富可敌国,凭财势干预朝政,岂非重蹈吕不韦之覆辙?

思及此,他下意识地握紧腰间红色结绳的佩玉,一股无奈的自嘲涌上心头。他自幼诵读圣贤书,所求无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今却要亲手擢升那些“末业之徒”?

然,就在这彷徨之际,武宸那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惊雷裂空,在他固守的认知壁垒上凿开一隙。他踱回案前,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诉状上粗糙的纸面,那青州布商被漕帮勒索致倾家荡产的绝望,那江南织户因世家垄断丝源而悬梁的惨状,仿佛透过纸张,灼烫着他的指尖。

仿佛一道闪电劈开黑暗,他骤然抬眼,多日紧蹙的眉峰瞬间平坦。一直盘踞心头的阻塞感豁然贯通——士农工商之序,其本身不就正构筑在以农为本的旧基之上吗?倘若工与商能铸就更强大的新基,那么上层建筑随之革新,这,岂非正是大势所趋!

“重农抑商,圣贤遗训……”他喃喃自语,声音在空寂的房中低回。这道理他读了二十年,早已刻入骨髓。可案头这些血泪控诉,又算什么?圣贤书中描绘的井然秩序,在现实的泥泞中,为何成了豪强巧取豪夺的护身符?《周礼》司市之责,本为平抑物价、禁伪除诈,为何到了今日,却只剩下对商贾的压制?

“抑商,抑的究竟是好商,还是豪强?”他烦躁地推开诉状,目光落向那部厚重的《永徽律疏》。“法,与时转则治……”某卷古籍中的话语蓦然浮现心头。律法若不能维系当下,岂非形同虚设?

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闪过:“若无律法明确何为‘恶’,那‘扶持’与‘纵容’,界限又在何处?”朝廷欲借商贾之力充盈国库,便绝不容其势力无序膨胀,凌驾国法。犹如驭马,既用其力,必握缰绳。而律法,正是那根不可或缺的缰绳。此念一生,便再难压抑。

他深吸一口气,提笔蘸墨,笔尖在端砚中缓缓转动,搅起一圈深沉的涟漪。

笔尖终落。

“民商律”三字力透纸背,于烛下泛着幽深光泽。此时,远处承天门报晓鼓声隐隐传来,宫城各处灯烛次第熄灭,而东方天际已悄然染上一抹淡金。

随后的日子里,苏晏如埋首值房,以《唐律》为纲,草拟《民商律》细则。然其中分寸极难把握,既要许商贾经营之便,亦要防豪强垄断之弊;既要明晰产权以安人心,又需课税敛财以实国库。诸款牵一发而动全身,故他迟迟未敢轻易呈报。

然而,一个他未曾料想的契机,竟不期而至。

数日后的朝会上,晨曦初透雕花长窗,在御阶前投下道道光柱。右仆射高适持笏出列,声音沉重:“启奏陛下,北疆战事吃紧,南方水患待赈,国库......已捉襟见肘。”

此议一出,殿内顿时寂静,只闻得见官员们压抑的呼吸声。

苏晏如立在朝班中,心念电转。这些日子来的踌躇、推敲、权衡,在这一刻突然找到了出口。他指尖无声地划过笏板边缘,深吸一口气,踏着坚定的步伐出列,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

“右仆射所虑极是。然臣以为,开源胜于节流。今国库空虚,正是另辟财源之时。臣深思陛下'立新不破旧'之圣意,冒死提议——编撰《民商律》,以律法保障商权,激活商事,使商税成国库不竭之活水!”

他随即展开奏疏,声音愈发沉痛:“东市丝商张氏,承运官绢时遭遇风浪,依约本可酌情减免罚金。然官府无律可依,胥吏索贿不成,竟将其家产抄没抵债,致其家破人亡。此类惨剧,各地比比皆是。这岂非逼良为奸,自断税源?”

御座上,武宸搭在龙椅扶手上的纤指几不可察地轻轻一叩,眸底掠过一丝极难察觉的赞许。她没想到,苏晏如不仅领会了“立法保障”这一现代经济的核心基石,更敢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上,将之化为具体方略。这已非简单的执行者,而是能与她思想同频共振的股肱之臣。

“陛下明鉴。”苏晏如迎上众臣或惊或疑的目光,“历朝皆视商为末业,商人位列贱籍。然细究其源,商人重利,实因风险莫测。行商天下,若无律法庇护,开罪一地豪强则血本无归。正因经商环境险恶,方迫使商人赚取钱财后,唯有购田置地、扶持子弟入仕两条路。此即官商勾结之源,实非社稷之福!”

“编撰专门的商律?保障商人?”这石破天惊的提议,在众臣听来,简直是对千年礼法的公然挑战!

位居首辅的岑羲面色铁青,持笏出列时,连指尖都在微微颤抖:“苏侍郎此言差矣!士农工商,国之四维,尊卑有序,此乃圣人所定之礼法,天下纲常之所系!今欲以律法擢升商贾,岂非混淆贵贱,动摇国本?”

他声音陡然提高:“若依商律,商人可凭契约与士绅对簿公堂,甚至状告官府,尊卑何存?体统何在?长此以往,富可敌国的巨贾是否可凭财势左右律法,凌驾于士林之上?此非安天下,实为乱天下之源!”

窦怀贞随即附和,语气沉痛:“陛下!商人重利轻义,其人趋利忘义,若使其势大,必致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更甚者,若其财富积聚,必大肆兼并土地。届时,农夫失地,流民四起,恐重蹈前朝覆辙!重农乃国本,万不可动摇啊!”

另一位老臣颤巍巍道:“《周礼》定序,各安其分,天下乃定。今擢升商贾,无异于引狼入室!臣恐百年之后,朝堂之上尽是铜臭之徒!”

面对这排山倒海般的质疑,苏晏如却从容不迫,他等的就是这个时机。

“岑相所虑,正需律法明定界限!”苏晏如不待他话音落下,便微微侧身,目光迎向岑羲:“《民商律》非使商凌驾于士,而是划定商事范畴,使官、商、民各守其界。商人违法,依律重惩;士绅侵夺商产,亦需依法赔偿。此正为明尊卑,定秩序!”

他随即转向窦怀贞,袖袍随着转身的动作带起一阵微风:“窦相所忧兼并之患,其根源恰在无法可依!朝廷欲借商贾之力开源裕国,然若无律法明定置产之界、约束货殖之流,则豪富易生,兼并难遏。故《民商律》之要,在于既许其经营之便以开利源,又设重税明限以抑其势。如此,方能使商贾之力为国所用,而非任其坐大以致本末倒置。”

双方争论的焦点,已从空泛的“义利之辨”,落到了具体的权力、土地、流民等现实利害关系上,句句关乎国运根基。

苏晏如最终朗声道:“故此,《民商律》非为拔高商贾,实为规范之、利用之。商人依律行事,则货物流通,市井繁荣;行商缴税,则国库充盈。此乃——开源固本之策!”

“开源固本”四字如金石坠地,在寂静的大殿中回响。不少官员虽面露不以为然之色,却一时难以找到反驳之词。

武宸端坐御座,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她指尖在御案上轻轻一点,似是沉吟,又似是决断。

“开源固本......”她缓缓重复这四个字,声音虽轻,却清晰地传遍大殿,“苏卿此言,深得朕心。”

她的声音陡然转为不容置疑的沉稳:“然则,欲行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民商律》关乎国运革新,非大魄力、大智慧者不能担此重任。”

不待群臣反应,她已拂袖起身:“朕意已决:特设'《民商律》编修总理',由朕亲裁。窦怀贞、岑羲二相,政务繁剧,此事就不必分心了。”

武宸环视殿下众臣,最终目光如刀,定格在苏晏如身上:

“苏晏如,朕将此任交予你。授你临机专断之权,可随时直奏于朕。六部有司,见此令如朕亲临,须全力协同,不得有误!”

苏晏如跪伏在地,武宸的话语如春雷贯耳。他感到胸腔一阵滚烫——这份超越常制的信任,比任何封赏都更重千钧。他想起这些日子在值房的挑灯夜战,那些被质疑的夜晚,此刻都化作了坚定的力量。

此谕一出,满殿死寂。

岑羲、窦怀贞面沉如水——所惊者非是律法,而是陛下竟借寒门之力,行架空之实。

寒门官员眼中燃起灼热之光——所见者乃一道冲破门阀禁锢的裂缝。

世家重臣惊骇难抑——所惧者非为一法,而是“士农工商”之千年秩序将倾。

李唐旧臣垂眸掩去精光——所乐者正是武宸亲信内斗,新朝根基自内部生隙。

一道旨意,如巨石入潭。表面波澜不惊,水下权力格局,却已地覆天翻。

“臣,”苏晏如在无数复杂的目光中,深深叩首,声音沉稳如山,“领旨!”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折竹碎玉

狩心游戏

貂珰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半盏茶
连载中壹壶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