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 26 章

秦朗到厨房拿瓶可乐,听两人聊天,不时插话,从小到大,他都见过戏里讲述的那三个代表性的女人。杨树刮目相看,女人戏他居然也听得下去,但秦朗不认为影视剧有很明确的男人戏和女人戏,他偏爱的罪案题材,很多女同事也喜欢看。当年《金枝欲孽》流行时,他陪他妈看了几集,觉得很好看,只要是好故事,他都看。

杨树终于等到《瓷缘》总编剧李峻的电话,李峻对《三十难立》给予了高度评价,它是很成熟的大纲,没什么硬伤,话题剧最不怕的就是争议,越犀利越精彩,没人议论才是出大问题了,他主动问:“要不要我拿给别家试试?”

杨树问:“您能不能帮我发给夏停夏主任?要是平台肯买,公司就肯做了。”

李峻一口答应,还让她别灰心,这几年政策收紧,行业形势变化很大,从业人员不得不谨慎,但是好东西总是好东西,多投石问路,总有肯为它排除万难的资方。

杨树安心等李峻反馈消息,把精力都花在《瓷缘》和找IP上。李峻很快带来好消息,夏停来北京出差,约她和编剧面谈。

夏停行程很赶,只能给杨树两个小时,杨树喊上朱青和编剧们,次日下午赶去夏停住的酒店咖啡座碰面。

一行人到得早,先聊了起来,两个编剧对《三十难立》抱有巨大期待,都有些紧张,朱青接连碰壁,心态倒是淡了些。

夏停和助理准点来赴约,她穿着很休闲,长发扎成马尾,走路大步生风,一看就是那种喜欢晨跑和登山类运动的女人,神采奕奕的。服务员送来咖啡,夏停喝一口,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大纲我看了,写得不错,有没有考虑把人物的年龄调整到40岁左右?”

众人都愣了,朱青最先反应过来,原来夏停也认为现阶段做《三十难立》条件不成熟,她建议把主角年龄整体往上调,是在教众人规避审查风险。30岁女人面对的问题,40岁的女人也可能有,现有剧本大纲很多桥段都能得以保留。

杨树也懂了,40岁的女人没有30岁女人那么重的婚育压力,基本都尘埃落定了,渴婚的渴不到现在,不婚的也不好再劝了,完全能绕开了跟“回归家庭”相悖的导向问题。

朱青说:“我觉得可行,很多40岁女人也会有困惑和挣扎。”

夏停笑道:“那我们就顺着40岁讨论,你们会想到哪些困境?”

杨树本能的想法是丈夫出轨,公婆不好相处,父母生病,孩子青春叛逆之类,但这都是在强调女人为人妻母的属性,太司空见惯,现实题材要做的却是寻常人的不寻常之事。40岁女人不仅有生活上的麻烦,她的社会属性同样很值得一写,中年危机不是男人的专属难题。

朱青正在思索,夏停说:“去掉脑子里的直接思路,才是你的创新点。”

编剧说:“40岁的话,事业和家庭一碗水端不平,我想主写职场生活,家庭生活为辅。”

夏停直言自己虽然是40岁年龄档,但对40岁故事思索得不多,她让众人畅所欲言,一起碰出大致想法,她的助理问:“咱们还做群像吗?”

夏停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怎么不能做?”

编剧叹道:“公司的发行担心不好找演员。”

夏停让她放心,创作者只管创作,其余的事自有人去操心。在乎地位和身价的演员是不少,但也有些演员更重视内容,剧本写得好,一切就都好说,友情出演个出彩的配角,他们也挺乐意。

影视公司担心演员不演,但平台在演员面前是强势方,再大牌的演员,也希望自己出演的作品在一线卫视顺利播出。朱青定了心:“群像有利于全面观点表达,主叙事视角放在第一主角身上,其余两人也各有各的难题。”

夏停很同意:“观点互为补充,分散了说,更自然些。特别尖锐的部分,由第二主角、第三主角去承担。”

编剧笑着说:“我以前写戏,总用反派说真话,既不触线,观众也不反感,毕竟是反派嘛。”

《三十难立》就此被改为《不惑之年》,夏停让众人想想,究竟是三个女人,还是两女一男。生而为人,各有各的难处和心酸,男人不用拿重笔来写,但可以有所体现。

两个编剧思忖了一会儿,更倾向写三个女人,花点笔墨给她们的情感对象,就能表达男人的不易了。

杨树说:“做人都很难,但男人的难跟女人的难不能相提并论。”

夏停的助理说:“男人经济实力不行,没钱没地位,被人嘲笑没出息,还得养家,活得也挺惨。”

编剧说:“经济实力不行的女人,更好不到哪里去。”

夏停顺着这句话发问:“你们的第一女主是个怎样的形象,脑子里有想法吗?”

编剧最先说:“都市的中产阶级,外表光鲜,但腹背受敌。”

夏停问:“不那么精致,就不配当女主角吗?生活里很多女性,都称不上光鲜亮丽,比如工人,医生,技术员,科学家和一些领域的专业人士,但社会少不了她们。”

朱青懂得她的意思,现实题材要基于真实空间、真实的人物感去展开创作,光鲜亮丽的女人是少数,对于目标观众来说,主角太时尚,容易产生距离感,用业内的话形容,这叫悬浮,跟生活无关,漂浮在半空中。

既然想把观点传递给大众,人物就得取最大公约数,朴实才可能实现精准,朱青说:“我们想做专业人士,找个具体的行业把她立起来。”

编剧说:“哪一行我们再商量。”

夏停沉思片刻:“那我们再想想看,一个首尾难顾,四面起火的女人,她会是怎样的性格?”

杨树蓦然想起舒纹做后期剪辑的那部年代剧,宅斗故事很容易写得苦情,但编剧方雯把它写得非常活泛,甚至不乏看似逗趣的桥段,格外有种荒诞感,杨树看得出来,编剧是在批判质疑那个时代的狭隘文化。她脱口而出:“能不能是喜剧人格?”

众人都没做声,夏停停顿了一下,表达了赞许:“中年女滑头,在市场上倒是罕见。这个人设有意思。”

编剧摩拳擦掌,别说中年滑头了,少女机灵鬼她们都没写过,确切地说,以前也试图写,但制片方对“机灵”的理解有偏差。按他们的指示写出的少女既冒失,又聒噪,演员还把娇俏演成了蛮不讲理,播出后收视率还能看,但口碑不行。

又聊了一会儿,助理频繁看表,赶高铁的时间快到了。夏停长话短说,让编剧们按今天的碰头会弄出《不惑之年》的故事梗概,不用写太长,五千字为宜,先把架子搭起来,交给她看过,再商议往下做的可能。

助理叫的网约车到了,夏停起身要走,众人也都站起来,要送她出去,她让众人再讨论讨论,还给了一句鼓励:“好的戏剧一定是在讲价值观,你们有这个意识,我期待你们的梗概。”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西江的船

狩心游戏

貂珰

橘涂十一日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北京往事
连载中纯白阴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