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茵道:“我与阿弟大约一个月前来此养病,不是很久,故未曾见过郎君与贵兄。”
“小娘子为何会流落至此?”赵四郎一直好奇王文茵的来历。
王文茵垂眸笑了笑:“说来话长,待有机会再告诉郎君。对了,郎君一大早赶来想必饿了吧,我这儿备有原汤肉臊米粉,不知郎君是否赏脸来一碗尝尝?”
见她不愿提起,赵四郎也不勉强,注意力转移到了吃食上,好奇道:“何谓米粉?”
“米粉便是由大米做成的汤饼。”
“我只知小麦磨粉可做成汤饼,却不知大米也可做汤饼,这也是小娘子的独家秘方吗?”赵四郎打趣道。
王文茵掩嘴笑道:“非也,是我从祖父撰写的杂记中学来的一种西南地区的主食。”
赵四郎心说,王小娘子果然出身不凡,不仅会调制酱油、十三香,还会用大米做汤饼,身为吃货的他必须得跟她好好切磋切磋,便欣然道:“相请不如偶遇,那我便不客气了,嘿嘿。”
阿萍端着一碗热乎乎的原汤肉臊米粉过来摆在赵四郎面前,恭敬道:“神医请用膳。”
赵四郎汗颜:“小娘子客气了。”
面前这碗肉香四溢的米粉看着就很诱人,赵四郎食指大动,举起筷子挑了一根滑溜溜白嫩嫩的米粉吸进嘴里,眯起眼咀嚼,唔,这口感是前所未有的爽滑啊。再喝一口汤汁,这不是普通的汤汁,是精心熬制的高汤,配上经过香料调制的肉臊,咸、鲜、香、浓,搭配得恰到好处,口感层次丰富,真是美味又不过于浓郁。
赵四郎不顾形象呼噜噜吃完了一大碗米粉,放下碗筷,意犹未尽道:“小娘子,我还能再要一小碗吗?”
“哎好,我再去给神医盛一碗来。”能为神医尽力阿萍喜不自禁。
赵四郎大囧,哀求道:“小娘子能不能告诉阿萍,别再喊我神医了,我这三脚猫医术,说出去只有被人笑话的份。”
王文茵掩嘴笑道:“对阿萍而言能为她娘亲治病的人才配得上神医的称号,其他郎中即便医术再高明,若是不肯为贫苦之人治病,又怎配得上神医的称号呢?”
赵四郎叉手告饶:“小娘子说得有理,实在是我当不起这个称号,真要算的话家兄必定比我更适合。”
原来赵四郎族中从祖父开始便是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到他父亲这辈已经上升为“太医丞”,地位仅次于尚药奉御,故他家药铺名为“赵太医丞药铺”。而他兄长因从小天赋异禀,继承了父辈的衣钵,在未满二十岁时就被当朝宰执司马相公破格奏荐入了翰林医官院。身为医官的赵大郎不光只为皇族、大臣服务,还经常为驻军和普通百姓治病,是汴京城里远近闻名的“妙手神医”,“再世华佗”。【注2】【注3】
“我于医术并不如兄长那般有天赋,是以家父便有意培养我执掌家中药铺。”赵四郎赧然,心说王小娘子不会把自己当成窝囊废吧?
王文茵心里想的却是另一件事,司马相公跟文相公一样是旧党领袖,都是祖父的政敌,她暗叹一口气,祖父你到底给自己树了多少敌啊?偏偏她又运气这么“好”,遇见的一个两个还都是敌方阵营的人。
【注1】北宋男子冠礼,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fú]头。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sì]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文献资料参考百度文章《宋韵烟火·礼仪篇②丨百变男孩之冠礼》,江苏人民出版社,陆蕾著,《我在宋朝穿什么》。)
【注2】翰林医官院,就其机构的名称讲,它本该是直接隶属于皇帝、专门为皇室服务的,但在宋代,它却兼顾宫廷内外,不光为皇帝本人及皇族服务,也为大臣、驻军治病,有时还为百姓治病。宋代的翰林医官院在整个医官系统中,实处于核心的地位。翰林医官院计有:使、副使、直院、医官、医学、祗候六个等级,另外,带有尚药奉御头衔的医官地位高于一般医官,只有他们才能担任使、副使的职务。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又“置太医丞,请给、佩鱼视殿中省尚药奉御,叙班其下,以处医官之产科小方脉者,不使为尚药奉御也。”这样,翰林医官中又有带太医丞头衔者,地位仅次于带尚药院奉御头衔者。宋神宗元丰年改官制,翰林医官院易名翰林医官局,编制变化不大:使副四员,直局至祗候一百四十二人。从记载看,尚药奉御为正五品下,而带东班官的诸司使,其官品也并不比尚药奉御高。据此,大多数医官官品都在正五品以下。医官的公服与文武官的类似,有绿、绯、紫(宋初另有青色)等色,但作为伎官,医官除经特许者一般不能佩鱼。宋徽宗政和年以后,取消了此项限制。医官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官,他们的技术实与性命相关,皇室成员及达官贵人都有求于他们,因此,医官往往受到特殊的优待。有的医官一年之内连升数阶,有的医官本着绿公服,未着绯公服而直接着了紫公服。(参考文献资料来自百度文章《宋朝的御医和太医有啥区别?可能和你想的不同,太医负责教学生》作者:常棣tandy)
【注3】宋代医官的选拔机制在北宋前期,没有太医局(署)、医学,所需医官多是由朝廷直接征集医人考校,择优录用。既有择优录取局生制度,则医官主要从局生中得到补充,但从民间直接通过考试录用医官的办法并未完全废除,其中臣僚奏试的方式最为常见。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诏自今奏乞医官院职名,不许免试。”或许这便是奏试之始。被奏荐者即可不经在局学习三年,则也可视为享受一种优待,而有奏荐权者相应地便享受一种特权。奏荐权的享有似受到严格限制,见于记载者只有宰执大臣在初除、转厅、转官致仁、上遗表时享有。另使相、侍从也享有,具体情况失考。(参考文献资料来自百度文章《宋朝的御医和太医有啥区别?可能和你想的不同,太医负责教学生》作者:常棣tandy)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第十七章 白衣少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