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婶子,能把俺爹也算上吗?”瘦瘦小小的李阿萍怯生生地问了句。
李阿萍的爹李三毛天聋地哑,干枯苍老,还是个罗锅,这样的人能搬得动石磨吗?张二嫂心里直打鼓。
大约是看出了张二嫂的犹豫不决,李阿萍赶忙添了一句:“婶子,你别看我爹这样,他力气可大咧,你就让他去试试吧,要是他搬不动,俺们也不要酬劳。”
张二嫂最是容易心软,经不住李阿萍的再三恳求,只好说:“那就去试试吧。”
张二嫂将瘸子王大崔和哑巴李三毛带回了灶间,王文茵十分有礼地上前福了一福,这可把他们吓得不轻。
“使不得,使不得,小娘子快请起!”王大崔尴尬地搓了搓手,想扶又不敢扶,垂着眼皮偷偷打量王文茵。
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王文茵本人,王大崔心里暗暗惊讶,没想到这个传说中的王小娘子居然只是个十岁大的女娃。不过,王小娘子虽然年幼,但这周身气度却跟年龄相仿的李三毛家大丫头有着天壤之别,一看就是能担事儿的那种人。
张二嫂轻轻咳了一声,用眼神示意王大崔、李三毛跟她进去仓房搬石磨。
仓房里这扇石磨看着不大,却也有上百公斤重。王大崔和李三毛虽说都是成年男子,但一个瘸一个驼,两人合力搬石磨居然还有点费劲。
“王大崔,你的力气怎么比李三叔还小?”张二嫂忍不住嘟囔了一句。
这下可激起了王大崔身为男人的自尊心,自己虽然是瘸子,好歹也比李三毛那个罗锅年轻强壮,怎么能被他比下去。于是憋着一口气,咬紧后槽牙,一鼓作气将石磨搬到了灶间才敢泄气。
安放好石磨,王大崔和李三毛双双垂着手,眼巴巴望着王文茵,等着她允诺的酬劳。
王文茵会心一笑,协商道:“两位阿叔,眼下我手头没有铜钱,二位若是不嫌弃,我可以用吃食答谢二位的帮忙。”
王大崔心想,给吃食比给铜钱合算,铜钱还要拿去山下村子里跟农户换粮,也不知能换多少。
“能给……给多少吃食?”王大崔问。
“管饱。”王文茵爽快道。
不过是帮忙搬个石磨,王小娘子就能给一顿饱饭吃,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王大崔连比带划跟李三毛商量,理解能力超强的李三毛连连点头表示同意。
王文茵松了一口气,笑着说:“那就请两位阿叔先回屋子稍等片刻,等下做完吃食我再给二位送过去。”
待王大崔他们都离开后,张二嫂这才忍不住好奇问道:“小娘子,你打算用这陈年籼米做什么吃食?”
王文茵眨眨眼:“米粉。”【注5】
米粉是啥?张二嫂从来没听说过,不过她相信王小娘子见多识广,给她干活说不定还能让两个孩子吃饱饭,便自告奋勇提出要给王文茵打下手。
王文茵也正有此意,以她目前的体力根本推不动石磨,张二嫂是个良善可信之人,有她协助必将事半功倍。
“多谢婶子。”王文茵上前握住张二嫂的手,说:“客套话我就不说了,咱们现在就开始做米粉。”
【注1】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为方便起见,本书一律采用1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10勺,1勺=10撮。(文献资料来自百度)
【注2】宋朝粮价受到丰歉、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神宗熙宁七年( 公元1047年)年, “明令诏告三司,以上等梗米每石为钱一千”,一石粮食价格在一千钱。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知枢密院章惇上书称:“凡内地,中年百石斛斗,粗细两色相兼,共不直二十千钱,若是不通水路州、军,不过直十四五千而已。”内地广大地区正常年景的粮价是每石200文,偏僻的地方更便宜,银石40至150文。元祐初,右司谏王觌上奏请求提高京师常平米粜价,当时开封府诸仓出粜常平米价钱是“每斗六十文至六十五文省”。他希望“京师常平米,一斗其价,以百钱为定”,也就是说将官方粜价提高到每斗100文省,是适应当时情况的一般价格。为方便起见,本书将首都汴京的米价定为粳米一石一千文,而全国平均米价则为200文一石。(以上资料参考程民生著《宋代物价研究》)
【注3】宋代货币之复杂,为中国历史之最。其一,币种繁多,铜铁钱币、纸钞、金银锭并行的货币制度取代钱帛并行的货币制度,这是宋代货币制度的特点之一;其二,陌制杂乱,官方通用的是省陌,又称官陌(即一贯为770文),此外又有足陌(即一贯为1000文),市陌(因地区而异,因行业而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提到,“都市钱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鱼肉菜七十二陌,金银七十四,珠珍、雇婢妮、买虫蚁六十八,文字五十六陌,行市各有长短使用。”一般来说,官方用钱除了明确陌制外,都应是官陌即省陌;其三,贯文不清,宋朝钱币基本单位是贯、文,有的钱数单位用贯,有的单位用钱即文,打个比方,1贯=1000文,那么“九百九十九万钱”就等于9990贯。但如果没有标明单位是用贯还是文,就很难判断到底是多少钱,两则之间有1000倍的差别;其四,价格二元制,宋代的商品价格分为官价和民价两种。官价是官方制定有利于官方的价格或调控市场的价格,通常多是禁榷物品和控制商品,如盐、金银、粜籴粮食等。与之相对的民价,就是市场价,与官价的相对稳定相比,其特点是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起伏不定。所以,本书采用的币制为官陌(省陌)一贯=770文,足陌一贯=1000文。(以上资料参考程民生著《宋代物价研究》)
【注4】为方便起见,本书采用一个假设: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足陌)=7700文铜钱(省陌/官陌),虽然金银铜的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但这样的假设基本上很合理的。(文献资料来自百度)
【注5】在宋朝以前,米线(米粉)被称为“粲”(can)。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记载了一种“粲”的做法:把糯米磨成粉,加以蜜、水,调至稀稠适中,灌入底部钻孔之竹勺,粉浆流出为细线,再入锅中,以膏油煮熟。这是最早的米线。由于宋朝之前的人只能吃粗粮充饥,“粲”成了一种昂贵的食品。到了宋朝,“粲”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开始用常见的大米来制作,民间把它称为“米缆”。宋朝诗人陈造(1133年-1203年)在《江湖长翁诗钞·旅馆三适》中写道“粉之且缕之,一缕百尺缰。匀细茧吐绪,洁润鹅截肪”。这表明在宋朝的都城汴梁,人们已经能够享用到米线。“米缆”一词一直沿用到明朝,文人李元阳所著《云南通志》中写到“食有米缆”,记载了云南人吃米线的情形,这也是关于云南人吃米线的最早记载。因此,可以确认在宋朝,米线已经存在,并且可能已经出现了加入猪肉、鸡肉等食材的米线做法。(文献资料来自百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二章 启动创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