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瘸子,你骂谁瘌痢呢!”
挨了一巴掌的王大崔也不是个吃素的,随即将手里的木棍朝丁桂挥去,嘴里骂骂咧咧:“骂的就是你,臭不要脸的瘌痢头!”
丁桂眼疾手快,抬手隔档,胳膊肘生生吃了一棍,痛得龇牙咧嘴。
眼看两人就要扭打起来,陈武上前一手一个,将二人手腕扭转,强行拆开两只斗鸡,虎着脸凶他们:“休得无礼!”
陈武是练家子,打小跟在文安世身边当保镖,功夫都是军营里的武士亲自调教的,别说对付两个花拳绣腿的农夫,就是来几个土匪强盗也完全不在话下。
“武哥饶命!武哥饶命!”王大崔见势不妙,立马滑跪。
丁桂是个自尊心极强的,看不起王大崔这种不要脸皮的狗腿子,咬紧牙关默不作声,却也不敢再做反抗。
“陈武,先将他们二人放开吧。”文安世出声解围。
陈武立刻撒手,用眼神警告丁桂和王大崔别乱来。
王文茵冲文安世感激笑笑,回头对丁桂他们几人道:“米线作坊眼下已经有足够的人手,若是强行将你们几人安插进去,其他工友一样也会不满,是以,这第二个条件我不能答应。”
丁桂他们几人闻言脸上难掩失望之色,沮丧不已。
其中一人突然跪倒在王文茵面前苦苦哀求:“小娘子,都说你人美心善,是天仙下凡来拯救受苦受难的苍生,若是没有收入我们全家就只能饿死,你不能见死不救啊——”
呃,这是要道德绑架吗?王文茵轻蹙眉心。
王大崔气得蠢蠢欲动,却被陈武一个冷眼又盯了回去。
王文茵却不为所动,朗声道:“大家且听我把话说完。”
众人一听似乎有转机,脸上立刻又恢复了神采,异口同声道:“小娘子请说!”
王文茵扬了扬手中的几份田契道:“我适才看了看大家的田契,基本上每户都有水田并旱地,我的想法是每户人家都留下一亩水田作为保底,其余的田地可全部售卖与我。米线作坊虽然不需要人工,但我需要人帮忙将旱地改造为良田,至于工钱嘛自然是同米线作坊一样。诸位若是愿意,我可以马上同大家立契,如何?”
这么好的条件,哪还有不答应的道理?
农户们喜不自禁,恨不得就地跟王文茵签订契约,生怕夜长梦多,出尔反尔。
王文茵出言宽慰他们:“大家莫要心急,我既答应了,便绝不反悔,况且还有七衙内作证,是不是?”
农户们连连点头称是,将一颗心放进肚子里,各自散去。
文安世似笑非笑看着王文茵,打趣她:“先前是谁说自己可不是什么大善人,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绝不会轻易施舍给旁人的?”
王文茵瞪他一眼,嘴硬道:“这你就不懂了,失去田地的农户要么失去自由,卖身为奴婢,要么就是做佃户。我不需要奴婢,自然是不可能卖下他们的。但若是让他们做佃户,既要给我交租,还要纳税、服徭役,负担沉重的佃户迟早会沦为流民,揭竿而起,到时候吃亏的还不是我自己。是以,给他们留下一亩良田,耕种些自家吃的口粮,再给我打工赚些铜钱用来交税,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谁又会去干造反的事。一举多得,不是最好的方案吗?”
文安世满眼含笑,拱手致意:“小娘子说得有理,某虚心受教。”
一旁的陈武暗暗摇头,还真是一物降一物,自家七郎在王小娘子面前跟变了个人似的,简直没眼看。
【注1】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左右,但在中国广泛种植和使用则是在宋元时期,大约在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棉花首先从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南方地区开始种植。到了明朝,棉花的种植和棉纺织品的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尤其是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鼓励下,棉花成为了重要的农作物和纺织原料。也有观点认为,在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棉花及棉织品就开始传入中国。此外,还有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说法。总的来说,棉花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有多种说法,但广泛种植和应用主要是在宋元时期。
【注2】油菜,也称为芸苔,其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以前和东汉初年。在引入后,油菜除了被用作食用嫩茎叶和作为药物外,古人们还发现它可以压榨油料,从而使其从“胡菜”或“芸薹”转变为“油菜”。《唐本草》中记载:“芸薹:寒菜、胡菜,主治风游丹肿,乳痈。”,这表明在古代,油菜除了作为食物外,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后来,宋代的人们已经发现了油菜的最大价值,即其作为油料作物的重要性。油菜在中国的大量种植始于两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时期。金国占领了长江以南的疆土后,大量北方移民迁至南方地区,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更多的人,发明了“多熟制”耕作模式,即稻谷与小麦轮种,一季多熟的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模式在南方乡村至今仍然沿用。
【注3】大概唐宋时期棉花便从边疆传入了内地。南宋时,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江南、川蜀一带,都出现了棉花种植业,宋人说:“闽岭以南多木绵,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 宋人习惯将棉花叫成“吉贝”,又常称之为“木绵”,因此今人读史料,很容易跟木棉科的“英雄树”木棉相混淆。宋人所说的木绵,“高仅数尺”,“二三月下种,秋生黄花,其实熟时,皮四裂,中绽出如绵”。符合这一描述的作物,只能是棉花,而不可能是今日的木棉。文献资料参考自文章《苏东坡兄弟御寒有神器:宋朝冬日必备吉贝布现在还存在吗?》
【注4】嘉祐八年(1063年),京西转运使吴充下令济源修复了唐代温造所建的渠堰,使当地大量土地由旱地变成了水田,重新种植水稻,土地价格每亩升到了将近2贯。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出卖开封、京西等地的官方淤田,分为2等4级,第一等的赤淤地每亩3贯至2贯500文,第二等的花淤地每亩2贯500文至2贯。淤田是将原来的“咸卤之地”经过灌淤改造的良田,此价可视为当地良田之价。文献资料参考程民生著《宋代物价研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0章 第四十章 买卖田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