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烬

他们会如何处置他?

是动用私刑?

还是将他送往官府,承受更大的屈辱与刑罚?

抑或是将他远远放逐,永世不得回京?

无论哪一种,都意味着,我们此生,再无相见之日。

不。

或许,还有一种可能。

他们会不会为了彻底掩盖这桩丑闻,为了永绝后患,对他下毒手?

我不能让他死。

绝对不能!

如果我们的爱情注定不容于世,如果我们的相守注定是奢望,那么,至少我要用我的方式,为我们这荒诞而惨烈的一生,画上一个句号。

一个与他同在的句号。

我缓缓地,从地上爬起来。

我走到妆台前,看着镜中的自己。

然后,我转身,开始行动。

我翻找出所有能够燃烧的东西。

那些不再需要的旧衣,废弃的纸张,甚至那床带着霉味的棉被。

我将它们,一件件,堆放在房间的中央。

然后,我拿出了火折子。

擦亮。

微弱的光焰,在昏暗的室内跳跃起来,映照着我苍白平静的脸。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的丝,早已吐尽。

我们的泪,也早已流干。

剩下的,只有这最后的燃烧,这最终的成灰。

我俯下身,将手中的火苗,引向了那堆承载着我所有的杂物。

火焰,触碰到干燥的布料,先是冒起一缕青烟,随即,橘红色的火舌猛地窜起,贪婪地迅速地蔓延开来。

热浪扑面而来,火光跳跃着,将整个偏厢映照得一片通红,也映照着我站在火前决绝的身影。

我没有逃跑,没有呼救。

我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火焰越来越大,越来越旺,吞噬着桌椅,吞噬着床榻,吞噬着这间囚禁了我所有爱与痛的牢笼。

浓烟开始弥漫,呛得我再次剧烈地咳嗽起来。

但我没有移动分毫。

高温灼烤着我的皮肤,带来刺痛。

但我仿佛感觉不到。

我的目光,穿透熊熊的烈火,仿佛看到了那座阴森的祠堂,看到了那个荒废的小园,看到了他站在门后,那双死寂荒芜的眼底,为我重新燃起的光亮。

“玉池……”我喃喃低语,声音被火焰的噼啪声吞没。

火光中,我仿佛看到他对我微笑,一如三年前上元灯会,那个惊鸿一瞥的瞬间。

这就够了。

能在这最后的时刻,与他同在,就够了。

哪怕是幻觉。

我向前一步,踏入了那焚尽一切的光明之中。

烈火,最炽热的拥抱啊,瞬间将我吞没。

疼痛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解脱般的轻盈。

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终于以生命为代价,将这首泣血的诗,演绎到了最终的篇章。

从此,世间再无谢烛泪,亦无人再知顾玉池。

只有那首《无题》,在千年的月光下,被后人反复吟诵。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我们的血与泪,是我们共同写下的,永恒的墓志铭。

最后,我想说点什么。

一、 为何是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诗,其永恒的魅力正在于它的无题 ,在于它指向的模糊性与多重阐释空间。

它可以是爱情,可以是仕途,可以是人生际遇的种种怅惘。

我们不知道阻隔牛郎织女的银河具体指代什么,正因如此,那条银河便成了所有人生命中某种无形壁垒的象征。

在《烬蚕》中,我刻意继承了这种不确定性。

顾玉池为何被牺牲?

是具体的党争,还是家族利益的权衡?

我的故事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

因为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原因,而是那种个体在庞大的结构性力量(家族、礼教、命运)面前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是李商隐在晚唐政局中的感受,是谢烛泪在深宅高墙内的窒息,同样,也是现代人在社会规训、生活压力与无形枷锁下,时常感受到的共通困境。

我们都在各自的“谢府”中,面对着不同的“柳氏”,感受着不同形态的“礼教”束缚。

二,故事基本立意

故事名为《烬蚕》,其立意核心,便是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的演绎。

1. “丝”即“思”:爱作为存在的证明

在故事中,“丝”被具象化为蚕吐出的丝线,是记录册上隐秘的笔迹,是那枚未完成的蚕丝香囊,更是谢烛泪与顾玉池之间无法断绝的思念本身。

这种“思”,在伦理的禁忌下,无法光明正大地存在,只能通过这种作茧自缚的方式来表达。

这隐喻着一个深刻的命题: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爱,往往以自我消耗为代价。

他们如同春蚕,吐出的每一根丝,都是生命形态的外化,直至“丝方尽”,即生命终结。

然而,这并非被动的消耗,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与坚守。

即使在最无望的境地里,他们依然通过“吐丝”来确认自己的情感,确认自身的存在。

2. “烬”:于毁灭中完成自由

如果说“吐丝”是在绝境中的坚守,那么最终的“成灰”,则是一种极致的反抗与自我完成。

谢烛泪选择投身火海,并非简单的殉情,而是一个被剥夺了一切的个体,所能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彻底的主体性宣告。

她的身体被禁锢,名分被剥夺,未来被扼杀。

她无法决定如何生,但她可以决定如何死。

那把火,是她用自己的意志点燃的。

她将囚禁自己的牢笼连同自己的肉身一同焚毁,完成了从被毁灭到主动选择毁灭的转变。

在蜡炬成灰的仪式中,她不再是礼教的牺牲品,而是成为了献祭于自身爱情信仰的勇敢者。

火焰吞噬了她的生命,却也正是在这一刻,她获得了灵魂上绝对的自由。

因此,《烬蚕》想表达的,并非爱的脆弱,而是爱的绝对与凛冽。

当爱无法在现实中安居,它便选择在毁灭中永恒。

三,为什么营造的那么痛

我们为何要看一个注定悲剧的故事?为何要承受这种情感的折磨?

因为,伟大的悲剧不是为了让人绝望,而是为了洗涤与升华。

他们的痛如此极致,以至于映照出我们日常痛苦的微不足道,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纯粹、执著与勇气的向往。

他们的毁灭,不是价值的湮灭,恰恰相反,是价值的确认。

他们用生命证明了,有些东西,如真挚的情感、个体的自由意志比生命本身更重。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六十二年冬

你吃了吗?

殿下为何如此心虚

咸鱼暗卫打工日常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蚕烬
连载中浮生淬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