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录事和“不幸同路”的同僚们对视一眼,“心有灵犀”地领悟了彼此的意思——
昨天就那一块肉,谁吃得够啊!今天必须早早过去吃个过瘾!
至于其他人?呵!饿道友不饿贫道,他人与我何加焉?!
靠着来得早,焦录事叫住给他送餐的小杂役,问道:“若这赤玉烧肉吃完不够,还能再添吗?”
被叫住的姜菽想想备餐的量,回:“应该可以……不过上官最好早些说,怕后面不够。”
这帮郎君们都早早过来蹲着了,姜菽不信他们只吃一份就肯罢休,眼下只希望不要昨日重现,搞得明日还要做东坡肉。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道菜不连吃三天是姜菽的底线,他明天还想做糯米蒸排骨呢!
焦录事心里有了数,不过他观这名杂役面生,似是这两日才来的,又有些不确定地问:“你可知这烧肉是哪位大厨做的?”
公厨两位掌勺大厨的手艺他吃得出来,譬如这烧茄子,香料味重,煮得透烂,一尝就是陈大厨做的。而这红枣梨汤火候正好,梨肉块各个均匀规整如一块模子出来的,肯定出自王大厨的手笔。
那般瞧着大巧不工,实则味道复杂的菜肴,不像是出自陈、王之手,但焦录事又没听说最近公厨有招新掌勺大厨的风声。
姜菽一顿,他眼下的名头还是杂役,不知该不该将自己说出去,只好含糊用一句“是后厨琢磨的新菜式”糊弄过去。
焦录事察觉他态度有异,想着可能是人初来乍到还不熟悉,也就没再追问,准备等后面再自己打听。
新大厨肯定有新手艺,他们九寺五监的“好吃客”们肩负着互通有无的使命,有此等珍馐美味必然是要互相通传的!
-
如今两位大厨手下各有两名杂役,暮食人手减半,正常情况下大厨们会一天天轮着来,手底下的杂役也是。
姜菽自加入公厨后,因为种种事由一直没安排暮食,都是由牢饭兄顶班,陈大厨想着今日不忙,干脆就让姜菽也熟悉熟悉暮食的流程。
“用暮食的人数比午食少得多,约莫只有午食的六分之一不到,菜也简单,跟中午的一样就行。”
“唯一麻烦的是,会留下来用暮食的上官往往都是需要加班的,他们可能没空亲自来食堂,需要杂役给他送过去。”
“大理寺的屋舍算不上多,但要记住百来位上官具体在哪就有些麻烦了。我带你走一遭,你认认路,送的时候实在想不起就多问。”
陈大厨带着姜菽往外走,没想到刚离开后厨没几步,路那头就乌泱泱冒出来好几名胡服青年,各个衣料上乘,戴金佩玉,瞧见陈大厨和姜菽,像是发现了猎物的猎犬,大呼小叫地就朝他们奔来。
长安城里纨绔多,有时大理寺的名头也不好使,陈大厨眼神一凛,伸手就要去抓门口竖着的扫帚,姜菽眼尖地发现那帮人中打头的秦正阳,赶紧拦住陈大厨,道:“是我朋友,可能是来找我有事。”
陈大厨将信将疑,姜菽一个小小杂役,能有这种看着就不省油的朋友?
接着,那群纨绔就真走到他们跟前。
秦正阳穿着一身橘,脸上顶着青紫的拳头印,像根半肿不肿的胡萝卜,冲姜菽笑得牙花子都快出来了。
“走走走!”他一拍姜菽的肩膀,把姜菽拍得一歪,还是熟悉的沉重力道。
“答应了出来后带你去喝酒庆祝,正好萧都知那新得了西域的马奶蒲桃酒,我带你去尝尝鲜,顺带看高至善的笑话,嘿嘿!”
可是你马上要变成笑话了诶秦熊猫……(狗头)
悄悄说一声,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晋江的段评可以设置无条件段评,刚去改了,大家不用收藏本文也能玩段评啦!
(小声)当然收藏了更好,嘿嘿!
唰——展开吧!我的注释区——!
先说一下上一章里提到的温少卿继承家业后为了避免逾制,改小院出来的点:
根据森林鹿老师的《唐朝穿越指南》,唐朝时住宅的建筑规格要按照等级来,越大越奢华的需要主人的品级越高。
比如三品以上达官显贵很奢华的五万平米以上大宅,如果普通百姓买来住,就算百姓再有钱,也算逾制,轻则被抓打板子流放,重则算谋反。
如果百姓真想买这种房子,交钱拿地后要先将比较威严不符合身份的门楼、外墙、正堂等拆毁,然后将房子分割成几座不同的宅院,自己住一座面积规格不逾制的,其它宅院或倒卖或出租。
很多高官重臣的后人,如果家道败落,住不起大宅了,卖又卖不出去,往往干脆捐给宗教信徒,改建成佛寺、道观、尼庵等等,宗教建筑一般不存在逾制问题。
根据已解锁的温朝家世,他的祖父曾高居二品,但后来家道中落,不得已改造了部分院宅。而温朝一番努力后少年探花,又步步高升,所以现在的家宅大一点也不算逾制了。
再说一下小书包的薪资:
之前是按照《中国历代官制》进行的推测,暂定为两百文,但是最近看网上的其他一些资料,很多说杂役佣人一月能到五百文。虽然不是很确切,但两百文属实寒碜,准备下个月给小书包涨薪到五百。
然后是提了好几次但是一直没展开说的唐朝酒文化,以下知识主要来源于石继航老师的《吃喝玩乐在唐朝》:
唐朝时期,各大酒店以及豪门大户都会用粮食酒曲来自酿酒。这种酒酿好后,因为没有经过过滤提纯,看起来比较浑浊,所以又被称为浊酒、浊醪、白醪等。如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白居易的“一壶浊酒送残春”都在此列。
而浊酒中的漂浮物,诗人称之为“绿蚁”,比如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等,就是来自于此。
而所谓的“灯红酒绿”中的绿,也是指古代的酒绿。为什么会绿呢?因为古代的酒曲不纯净,制曲和酿造过程中混入大量其他微生物,导致酒色变绿。
浊酒是酿酒中最基础的产物,另一种清酒,则要经过加灰、榨取、煮烧等工艺。
加灰就是往酒中加石灰,目的是为了中和酒中的酸味,这种酒古人也称为“灰酒”,唐伯虎的“难将灰酒灌新爱”就是这个灰酒。
榨酒,是将酒中的杂质,也就是绿蚁等物质去掉,比如李白的“吴姬压酒唤客尝”,压酒就是榨酒。
经过榨取过滤之后酒就不再那么浑浊了,所以就有了“清酒”的美名。
但是呢,因为当时的酒精度数比较低,酒精的杀菌效果不够,所以酒中常有大量的菌类存活,导致有可能让人闹肚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增加了煮和烧这个环节。
因为酒精与水沸点不同,煮酒和烧酒都讲究火候和器皿,但即便如此,唐人也还是没掌握蒸馏的技术,出来的酒并非后世的高度酒,这时的烧酒仅仅代表经过加热杀菌的酒。如白居易的“烧酒初开琥珀香”,就是指这种酒。
在唐代,黄颜色的酒更受大家青睐,如李白称赞兰陵美酒“玉碗盛来琥珀光”,杜甫“春酒杯浓琥珀薄”,白居易“世间好物黄醅酒”等等,都能反映出唐代人对这种酒的推崇和热爱之情。
这里插个题外话,咕咕我曾在西安和朋友试过店里的煮青梅酒。我是个不喝酒的人,闻不得酒精的味道,但那壶青梅酒却意外得好闻,酒香温润,更多的是梅子的酸甜香,喝起来温温热热。比起酒,那个更像是一种甜甜的饮料,只有在咽下去,向外吐气时,才能从呼出的余韵中品出一点酒的气息。
好喝,喝了一大碗,后来再找店倒闭了,遗憾不止。
写到这里准备明天去超市买瓶梅见回来煮煮试试。既然写到这了,还有一个从梅见引申出来的喝法可以分享给大家:冰镇的水晶葡萄和梅见按照自己的口味与酒量混在一起,做成儿童版小甜酒。我亲友们都喝一比一,我喝八比一,时常被嘲笑不如直接喝饮料orz(背后蛐蛐:饮料怎么了,饮料就是很好喝啊!)
之前还被朋友推荐了江南米造局的桂夫人蜜酒,也很不错,甜甜的,瓶子很好看。可能是因为在我这里,酒的评价就是越贴近饮料越好喝,所以后来……大家就一起喝奶茶了。
左太冲与洛阳纸贵:晋代左思写《三都赋》后,因城中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
赤玉烧肉颂:化用了苏东坡的《猪肉颂》,苏食神原作——洗净铛,少著水,柴火罨(yan三声)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银耳:银耳一直到清朝都还是极其昂贵的食材,如清代女官德龄公主所著《御香缥缈录》中所说: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贵极了,往往一小匣子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而且就是寻常人或官员,愿意花多贵的钱去买,也不容易得到好的,理由是最好的银耳已经成为四川做官的人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
现在,翠屏湖周围的古田已经是国内最大的银耳生产基地,上世纪古田人进行的现代化银耳种植技术改革,让银耳彻底走下昂贵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这部分知识来源于《博物》公众号
平康坊和马奶蒲桃酒我们下章再讲(OvO)!
感谢各位投喂的营养液和霸王票!今天去育苗上看了一眼,我们的小食肆已经冲到第22名了,妈呀,做梦都不敢有这么好QAQ!
大家给我的投喂评论下面,我应该都回复感谢了,可以从后台看回复嘿嘿,有的可能讲了些抖机灵的骚话(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来到大唐的第二十二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