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来到大唐的第九天

姜菽想着温少卿又不是不知道他的窘境,会专门推荐给他的地方哪怕不是免费的善堂,应该也会是那种便宜又安全的官方公益房。

他都做好跟主人家好生相谈,看看能不能头月以工代租或是延迟付租的准备了,没想到竟然是这般雅致讲究的院落。

姜菽在门口干站了半天,犹豫要不要去叩门,忽然听到里面传来长枪挥舞时的破空声,有急有缓,力道十足。

不管了,来都来了!

兴许只是主人家住在这儿,房子在别处呢?

想着能习武的人家,主人或许也是个豪爽人儿,姜菽鼓起勇气,上前叩动了两下兽首衔着的铜环。

很快有人来应门,开门的是名少年小厮,在门后看了看他,兴许是觉得面生,便问他的来历。

姜菽硬着头皮答道:“大理寺温少卿介绍我来此,说此间主人或有房子外租。”

小厮一愣,唰一下缩回门后,应当是去禀告里面的主人了,再出来时,手中已经拿有一串用铜环挂着的钥匙。

“原来是温少卿的朋友,客人请随我来!”小厮冲姜菽端端正正行了一礼,然后利索地下了台阶,蹬蹬蹬走在前面引路。

果然是另有房宅,姜菽放下心来,想着只要租金别太离谱,哪怕条件差些,他看在温少卿好心牵线的份上也认了。

没想到,小厮带着他并未往别处去,而是顺着院墙方方正正地绕了大半圈,最终停在一处小门前。

“便是这里了,郎君请稍等。”小厮熟练地上前开门,姜菽趁机观察了下周遭,确信这地方跟先前那座清幽大宅深有联系。

面前的小门虽不如方才的巍巍高门令人望之生畏,可无论是门扇颜色材质,还是熟悉的青铜门环,都和刚才那扇一脉相承。

更别说他们一路顺墙走来,并未见任何门户分支,小门两侧的墙上也有和那边相似风格的砖雕……只是姜菽猜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小厮打开门,引姜菽向内走,里面是座带井小院。

小院不大,却很方正。

朝阳的主屋有两室,一间卧房一间书房,里面零散的东西都已收走,只余下光秃秃的桌椅床柜。虽然蒙了些灰尘,姜菽也能一眼看出这些家具都是品质上乘的板正货。

侧屋阴凉些,有一间小柴房和一间小厨房。柴房里留着一捆收拾好的干柴,厨房里灶台案板米缸等大件儿一应俱全,同样是住客买了东西就能立刻用起。

小厮带着姜菽把整座小院都转了一遍,道:“此处是我家主人从原本宅院中分出来的小院,历来只租给进京赶考的书生和家世清白的良民,先前的租户们都很爱惜,屋子四处也干净,郎君放心。”

姜菽觉得这不是他放不放心的问题,面对这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院,他根本挑不出错来。

主屋朝阳又亮堂,冬天也不必担心采光。侧屋阴凉好存东西,各种生活必需大件全数备齐。

小院中间铺了石砖方便走动,右边是专门空出来种菜的,左边则在近门处种了一棵柿子树,此时正挂着一个个小灯笼似的红柿子果,看上去格外惹人喜欢。柿子树旁,邻墙角的地方还有葡萄藤和葡萄架,眼下虽然已经绿叶凋敝,但看主藤的粗细,便知来年的葡萄定然不会少。

最令姜菽惊喜的,则是在左侧靠近主屋的地方,有两棵连片的桂花树。此时满树花苞半开半蓄,若是夜里留条窗户缝,微风一吹,就能飘得满屋生香。

而小院门前便是垂柳照水,开门隔条小路就是潺潺流过的永安渠。夏天把门打开,穿堂风一吹,便可清清爽爽地在院中烤肉会友,好不惬意。

好,好就好在还是太好了。

姜菽感觉自己心都在滴血,杂役的月钱少得可怜,他的心理预期只是一间小小的隔间,甚至一个合租的床位。

住不起刚才那种清贵宅邸他不会难受,毕竟那一看就和他没什么关系。可眼前的小院仿佛为他量身定制,他甚至能想象出未来他往柴房搬柴,在厨房做饭,在院里翻土种菜,在树荫下吃柿子,晚上烧热水舒舒服服洗个澡,最后伴着桂花香气入睡的场景。

在最没钱的时候遇上最想租的院子。

“不知小院租金多少?”姜菽有些不舍地问。实在不行他回去努力攒钱嘛!问问又不花钱QAQ。

“嗯……”小厮明显迟疑了一下,有些犹豫地开口道,“……一百文?”

姜菽面上一僵,多少???

一百文?!这也太便宜了!

他这个小小的公厨杂役一个月还能有两百文月钱呢!

若这样的小院都只要一百文,白居易当年也不会被顾况调侃“长安居,大不易”了。

难不成是因为他是温少卿介绍来的,给了友情价?

姜菽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艰难开口问:“不知……能否待我一个月后再付租钱?”

小厮竟然毫不犹豫地点头:“好啊!郎君什么时候方便再给就是了。”

姜菽神色复杂,莫非……这家主人真是做善堂的吗?

总觉得这一章差口气,大家先吃着,我改一改看看怎么把我的胡饼夹羊肉放进去orz

没错,我们温少卿就是把小书包忽悠到自己家去了!(指指点点)温少卿啊……啧啧啧啧……

===2024.09.13凌晨修文增补===

最终还是没能把胡饼夹羊肉加进去呜呜呜,只好含泪改了章节名,我还以为能写到太夫人跟小书包吃饼子的剧情呢QAQ。

下面依旧是我们熟悉的注释区——

关于小书包的月钱,我找遍了也没找到“大理寺/九寺五监公厨小杂役的薪水记录”,只能用类似的杂役来推。

《中国历代官制》中引用了开元二十四年的唐代官吏月俸表,其中九品官在防阁庶仆上的银钱是417钱。而在覃宜明老师的《活在大唐》中提到的九品官庶仆额度是2人,两相结合差不多一个庶仆每月200钱左右。

因为这个钱是朝廷给官员的工资的构成部分,所以可能市面上的价格是要比这个高的。但是考虑到我们小书包现在是黑户,并且也不是官员仆从,是厨房的小杂役,厨房还包一日两餐,所以暂时定在了200文的月钱。如果有比较懂这个的大佬也欢迎在评论区指正探讨。

上面这一段中提到的“防阁庶仆”,就是我们前面几章提到的“防合庶仆”,好像是两种叫法。

关于“廊下食”和“公厨”,下文所提到的知识来源于拜根兴老师的《唐代的廊下食与公厨》、《饮食与唐代官场》,森林鹿老师的《唐朝穿越指南》,覃宜明老师的《活在大唐》。(非常好的知网,使我的参考资料读不完。狗头.jpg)

九品以上官员均可在工作日吃一顿公家午饭。(至于这个工作日和非工作日,我们下章再讲,这次内容太多了)

而这顿公家饭又分朝参日的廊下食和非朝参日的公厨堂食。

朝参日,即为上朝见皇帝的日子。

三品以下官员(不含三品),每月逢一、五朝参,即1/5/11/15/21/25上朝

三品以上(含三品),每逢一、五、九上朝。

常参官,“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上朝。

上朝的时候,官员们五点半就得进皇宫大门过安检核对身份(检查鱼符,鱼符的事后面可能会讲),意味着官员们差不多三点起床,四点坊门一开就得往宫门冲(因为长安城真的很大,具体多大下次有篇幅了再讲),然后又困又累站一上午,快中午才能散朝下班。

太宗李世民为了彰显体恤,在宫中设置廊下食,让百官可以在散朝后吃点东西,(要么说还得是我们二凤呢!)

景云二年,唐廷诏令,每日供给常参官五品以上及员外郎“一百盘,羊三口”,羊三口就是三头羊的意思。百官每日常供三头羊,节日加一头。

冬天会有热汤饼、黍臛(应该是一种加黄米的肉羹);夏天会有冷淘、粉粥,还有栗子、桃、梨、石榴、柿子等等。

在一些节日上朝的话,寒食节会给饧粥(甜米粥),正月七日(人日)和三月三加煎饼,正月十五、三十加糕糜(糜糕,糜是一种类似小米和黄米的古代作物,没有粘性,用这种谷物做成的糕叫糜糕);五月五日加粽萱(粽子);七月七日加斫饼(手切饼);九月九日加糕;十月一日加黍羹(黄米羹)

廊下食具体由光禄寺承办,御史台监督执行,食料为皇帝赐予。(写到这里才发现我还没说九寺五监是干啥的,后面遇上再说orz)

所以有的官员很看重这背后的荣誉意义,比如写“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张籍,就曾在《寒食内宴二首(其一)》中写: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

但是廊下食也不是那么好吃的,坐错地方、失了礼仪、话多等等,都有可能被御史以失仪上报,然后轻则挨骂,重则被罚俸禄。

唐朝官员俸禄还是比较可观的,经常罚着罚着,皇帝请客吃饭的本钱就收回来了。到唐朝中后期,廊下食越发粗糙难吃,官员们为了避免受苦,也为了避免被罚,经常请假偷溜不吃这顿饭,还被皇帝强制要求要吃。

廊下食讲完,就是公厨啦。

公厨里最好的就是政事堂中给宰相们的堂厨,其次是各府衙的公厨。

堂厨咱们以后说,今天先说公厨。

公厨一般需要相关府衙自行建造食堂,能够容纳几乎所有上班的官员就餐,这个食堂的建设规格根据各自府衙的财力来定,但绝不是草台棚子,得是正儿八经房子。

食堂内部的装饰也需花心思,比如大历四年,大兴善寺大广智三藏不空法师上奏,请求“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代宗下诏特许,并诏令全国依奏执行,于是京城百司乃至地方州郡衙门食堂皆将文殊菩萨的塑像供奉于显要位置。

有的部门会在墙上写和工作相关的文章、圣训等等,我们大理寺不一样。

大理寺在墙壁上写满了常用法律条文,只要吃饭的人都得老老实实看《永徽律疏》,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唐朝法律及解释条文的合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至于公厨的钱,则是朝廷一次性付本钱XX万钱,然后各衙门拿这个钱去找“捉钱人”,让他们用这个本钱去做生意,按月或按年付衙门利息,衙门用利息来买菜买米做饭。

但是捉钱人还不还得上利息完全没准头,所以京中各部门时常找皇帝哭穷要钱,最后还是皇帝买单。

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乱七八糟,没钱再让官员们公款吃喝后,皇帝只好下诏让官员们隔天上班,上一天班吃一天工作餐,然后自己在家歇一天吃一天自己饭,来给朝廷省钱。

就,也挺破灭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来到大唐的第九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难渡

小船三年又三年

至死靡他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狩心游戏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长安小厨郎
连载中长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