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三章 美人含笑

侍讲的谢学士一把年纪了,苍颜华发,下巴上的白须都长到了胸口。

不过他看上去精神矍铄,尤其是讲学时,他侃侃而谈,声音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关于各种政治上的见解是一针见血,还兼能旁征博引,诸子百家的著作是信手拈来。令学生拍案叫绝的同时,又感叹其学识渊博。

“国之根本在民,人民生活是否幸福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富强的标准。”谢学士捻捻胡子,“而圣明的君主和有才干的官员在位百姓就不会受饿挨冻的原因,并不是他们能够亲自种粮食以供百姓吃食,亲自织布以共百姓穿戴,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开发天下百姓的增产生财之道。”

“衣服与粮食需要靠人民自己的劳动换取,举国上下百姓千千万万,君臣们要做的便是对应国情,借助法律,利用政府来颁布适宜的政策来引导人民过上安乐的生活。”

谢学士扫视了学馆一周,望着后排心不在焉的某人,目光一沉。

“现在我来抽一抽诸位。”他右手还握着一把戒尺,就这样背着身走到李孜的书案前,“燕世子,请。”

李孜淡然一笑,将左手把玩的精致玉器塞到一旁不知所措的伴读怀中,这才缓缓地站起身来。

谢学士用戒尺敲了敲他面前的书案,不急不慢地开口道。

“前朝历经百年兵连祸结,后有先皇拨乱反正,一统天下,这才建立了我朝。如今传至圣上,处理战乱遗留下来的局面依旧是我大晋君臣的首要之责。燕世子对此,可否结合目前国情,提出一个首要方针。”

李孜挑挑眉,从容不迫地答道:

“学生认为,首要的便是增强法制建设。老师刚才也说了,社会的安定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而作为中央政府,理所应当要利用法律为人民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有了这样一个环境,人民才能进行劳动生产。”

“当然,酷法是不可取的,应礼法结合,最好用道德指引他们。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政治清明与否的基准。学生建议我朝可以效仿西汉兴起之初,废除苛刻的法律,去掉繁琐的规章,使法治简单易行。”

“当时虽然法网宽疏,然而吏治却成绩斐然,社会秩序蒸蒸日上,人民也没有邪恶的行为,生活安定兴荣。因为,在学生看来,治理的关键在于用德,而不在于用严厉的刑法,刑法只是德的一种载体。”

谢学士欣然地点点头。

学馆内的学生当中,有几个好事者带头鼓掌,于是学馆内的学生们便受了这感染,几乎所有人也跟着鼓起了掌。

陆询舟与李安衾是这几乎中的例外。

“殿下不认同燕世子的观点吗?”陆询舟侧过头去,看见李安衾一副淡然的模样。

李安衾没看身边的小伴读,不置可否道:“陆询舟,你既然不认同李孜的观点就应该举手站起身来阐述你的观点,而不是心虚,故意来问我。”

她低头在课本上做着批注,从始至终都没有转过身去看李孜的热闹。

“毕竟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时,就需要那一部分人的坚定不移。”

尽管面上说着冷的话,她心里却愣了愣。

直接叫全名,会不会有点生硬啊?

那下次怎么叫她?

询舟?

不行,太亲昵了,感觉更像是情人间的称呼?

小舟怎么样?

不对!这是母女间才会的称呼吧!

眼见着李安衾正有条不紊写着簪花小楷,突然,那笔锋一歪,划出了一小道墨迹。

再看李孜那边,这掌声刚歇下来,前方不远处有个人举起了手。

“陆询舟,你有何看法?”谢学士眼里有了些笑意,“站起来说说。”

“老师,学生认为燕世子的观点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只不过这法治不应当放在首要。”

“何出此言?”谢学士故意问道。

“开国之初,百废俱兴,这农业才是首要。”

李孜对着远处的人眯了眯眼睛。

陆询舟。

姐姐的新伴读。

他莫名有了种不好的预感。

“学生觉得,建国之初,前朝战乱遗留下的局面满目疮遗,百姓还处于贫苦的生活,人性如此,一旦贫困就很容易产生邪恶的念头。”

陆询舟顿了顿,说实话,看到李孜那似笑非笑的神情,她就有点担心自己才来崇文馆上学第一天就要得罪人。虽说她不怕他人报复,但这日后的人际关系怕是会艰难些。

不过她也只停了一秒,便又继续道:

“大家有没有想过?如今国家统一,国土之大百姓之多并不比夏禹、商汤时代少,再加上没有发生连续多年的水旱灾害,然而国家的储存却比不上禹、汤之时,这是为何?”

馆内一片寂静,大部分人都在思考着陆询舟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唯有李安衾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这是由于土地还有潜力没有开发。”

门外突然传来一声铿锵有力的回答。

有人大笑着自门外走进,但见此人生得面容白净方额广颐,眼窝微陷,相貌不俗且有飘飘欲仙之气,可谓俊爽有风姿。

“见过许詹事。”谢学士连忙作揖。

来者正是太子的重要心腹,时任正三品太子詹事的许从简,也是当今太尉的嫡长子。

“谢公不必如此。”许从简说罢笑着向馆内的诸位殿下作了一揖,“微臣见过诸位殿下。”

说是作揖,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揖是真正作给那两位皇后所出的太子的亲妹妹们。

“继续吧。”许从简看向陆询舟,微微颔首。

陆询舟按下心中的不安,点点头,又开口道:

“没错,正是因为土地还有潜力没开发,百姓还有余力没有发挥,游手好闲的人还没有全部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百姓贫困,产生邪恶的念头,贫困产生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从事农业生产,不从事农业生产就不能安心定居乡村,于是人们背井离乡。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还是不能制止犯罪发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陨落的大师兄

逢春

春盼莺来

春夜渡佛

贵妃娘娘千千岁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
臣妻乃是长公主
连载中四只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