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甜这种味觉的喜爱是刻入骨髓的,特别还是在这样一个获取糖分殊为不易的时代。村中的小孩儿们就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拿着这得之不易的美食,小口小口地吃着,如同一只只小仓鼠。好像这样,那些甘甜就能在他们的口腔中停留更长时间似的。
……
过了祭灶,新年是一天赶着一天的临近。甚至那走村串乡的货郎们,都开始频频造访这个小竹村。
在这里,村民们刚刚安定,税赋低下,户户皆有田耕,人人皆有衣穿。是真的在开开心心迎接新年。
打扫好房子后,就要忙着置办年货。或是直接跟着货郎们购买,或是三五成群,齐齐赶到镇上。而难得出一次门的孩子们就格外盼着这个时候。最好的便是能跟着长辈们去看看镇上的风貌。差一点的也能在长辈归家后,给自己戴上一些难得一尝的糕点小吃。
村中吴叔一家就更是忙碌,大家都要买豆腐。吴叔就需要全家齐上阵,日夜轮班赶制豆腐,甚至都直接把村中的牛借到自己家中。村里公有的牛是可以借用的,但是需要好吃好喝伺候着牛,不能让牛累狠了,还不能掉了膘。
师家和岳家是一块去买的年货,本来还想带着三个半大的孩子一起去镇上看看。但又仔细一想,这次去肯定会很匆忙,三个孩子也估计玩不好,就暂时作罢。不如等到元宵节那天,直接带着他们去县里玩,县里元宵节还有灯看呢。
最后,只有师无涯和岳仲麟两个人去到了镇上。路上顺带还捎上了几个也要去买年货的村人。
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春帖、缕花、馈岁盘盒、肉类、果子……师无涯看到什么喜欢就去买上一些,而且还顺带给岳家条上一份。本来师无涯还想替自己的未来男朋友花点钱。可岳仲麟却拒绝了,说他最近打到不少猎物,银钱足够用。
这其中最有意思的便是缕花,缕花就是用绸布和彩纸做出来的假花,过年的时候就簪在头上。特别是,男子也会去簪花。师无涯买了后,便直接把一只粉白色的梅花簪在了岳仲麟头上。
明明一个英武帅气的大小伙,却头插一朵假花,师无涯忍不住笑出了声。但看着看着就越发顺眼,好看不好看是比较出来的,街上那些簪了花的男子莫名有种油腻感。
岳仲麟看到师无涯笑得开心,也顺手拿了一支鹅黄色的牡丹插在了师无涯头上,那缕花衬得师无涯脸颊是越显白皙。
两个年轻的小伙子,一个俊朗英武,一个清雅飘逸。簪花玩闹的场景引得一众小娘子们驻足观看,大胆点儿的还向人打听这是哪家的郎君……
购置年货之后,还需要各种忙碌,需要提前准备食物。
其中自然少不了白奶奶每年都会做的枣花馍。这也算是师家家传的手艺,婆婆传给儿媳,儿媳传给孙媳,一代又一代的妇人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不同的是,每一代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都会使这些枣花馍展现出新的花样,这恐怕就是每一代中国人的传承与开创了吧。
利用各种身边的物什,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筷子、剪子、梳子等等,尽数在奶奶巧手之下,创造出各种花样的枣花馍。有各种花朵图案,也有讨喜的小动物。
当这些白白胖胖,充满巧思的艺术品,在蒸汽中完成最后一道历练后,便能吸引来大家惊异的目光。特别是那些小动物,引得从没有见过这些的岳叔岩和岳灵甚为喜爱。挑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也舍不得直接吃掉,看上半天后,才会在大人的催促下不情愿的吃了。
就连家中两个小崽子,看到这些小动物后,眼睛也是骨碌碌转个不停,好似在研究这些究竟是何东西。
不仅他们,村中的孩童们对这些也是非常喜欢。这还要归根于师无缺和岳叔岩,这俩小子拿着动物外形的枣花馍在村中闲逛,引来了其他孩童羡慕的目光。这些孩子们也不好意思直接去师无涯家讨要,还是师无涯恰好路过看到这一幕,才把他们喊道自己家中,一人让他们挑上两个喜欢的图案。
……
忙忙碌碌的日子碾过了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
而腊月二十九晚上,小竹村里的大家伙们再一次辗转好久才得以入睡。
缘何如此?盖因明天就到了元旦联会会的日子。从没有过表演经历的他们也要登台演出,那些同村藏着掖着的节目,明天他们就算是想瞒都不行。
忐忑与期待再一次在他们身上碰撞,碰撞出热烈而又充满希望的年味。
1、本章开篇诗句是范成大的《祭灶词》。
2、关于祭灶的时间:现在的祭灶北方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二十四。最早的祭灶时间不定,礼记规定是在夏季,南北朝有在腊八,宋代才基本固定在二十四。目前互联网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清朝中后期,皇宫中开始在腊月二十三进行祭灶,官员自然跟着效仿,而北方由于靠近政治中心,民间渐渐也跟着这样过了。但北方一些地方县志记载中,明代中后期就开始有地方提早一日祭灶,清前期这个范围进一步有所扩大,而互联网上的那种说法应该不是起源,很可能是现代这种北三南四格局的有力推动。
但无论哪一天过,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期愿,华夏五千年,这种节令上庆祝时间的改变再正常不过,但不变的是节日所代表的内核,它被一代又一代的我们继承着,传承着,融合着,发展着。它会改变,这很正常,因为它是活的,是被我们这样一群名为华夏儿女的人,赋予了它旺盛的生命力,而它又反哺了我们,提醒着我们名为谁,是为谁,从何来,欲何去……
3、关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种说法有种猜测是认为,祭灶起源于火崇拜,而火为阳,男为阳故而祭灶,女为阴,故只拜月。但现代以来,民间基本也不讲究这些,我家祭灶小时候都是奶奶主持的。
4、关于灶君:灶神是信众最为广泛的汉族神灵,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司家之神了,其神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祭祀灶君可以看成是汉族对家庭生活的一种期盼,为什么说不要在灶君面前吵架?那不过是大家希望家庭能够和和睦睦。用神怪谈人事,我们重视祭灶,不是因为迷信,而是最为现实的,以讲究实用主义的,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5、关于关东糖:北方祭灶应该是很常见的节令美食了,里面的做法是收集资料整理出来的,可能会有差错,但我想你也不会为这么点糖辛辛苦苦在家里种麦子吧?不过真的想玩也可以试试,体验一下劳作与收获的快乐。至于南方祭灶习俗我就不太清楚,但查资料的过程中,看到有灶果的。
6、关于做麦芽糖里的糜子:糜子可能很多人都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根据主流的推测,这应该就是黎民百姓里的黎,糜子有两种,一种有粘性,一种没有粘性,北方一些传统糕点会用到糜子。比常见的小米(粟)要大一点。
7、两人去买年货的那些具体内容来源于《武林旧事》,略有改动。
8、缕花,就是假花。宋代男子簪花,在一些较为考据的影视作品中应该可以看到的。
9、枣花馍:这主要流行于以山西为核心及其周边省份的一些地区。有些讲是传给女儿,但在我家里是我太奶奶传给奶奶,所以采用了婆媳相传的设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年前诸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