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宋连掏出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几个小瓷瓶和几只琉璃管。
云娘帮他挑出其中一只瓷瓶子,里面是极细的灰白色香灰,一根中空的琉璃细管,一端固定着一层轻薄的纱布。她将香灰灌入细管中,递给宋连。
宋连站在房中,感受了一下气流状态,走到门边,看向不远处的李士卿,李士卿点点头,看着宋连轻轻关上房门。
封闭房间内,地面干燥,没有气流干扰,基本达到提取条件。
宋连挑选了一处最清晰的脚印,对着香灰琉璃喷管的另一头,小心地吹气,将将极细的香灰均匀地、像一阵薄雾一样吹向地面上的干涸血脚印上。
脚在血水上踩踏之后,血迹的密度、厚度和表面粗糙程度都与周围不同,对细微粉末的静电吸附能力或物理吸附能力也不相同,香灰在血脚印上附着的程度会产生肉眼可见的差异,那些被踩实、更光滑的脚印区域,可能附着的香灰更少,颜色更深;而周围的血迹则会吸附更多香灰,颜色变浅。
于是,一个或多个颜色深浅不一的脚印轮廓,就会神奇地在地面上“浮现”出来!
宋连让甲丁根据轮廓一比一描摹了下来,但保险起见,他还要进一步提取这只脚印。
云娘递给他一块刚蘸过水淀粉糊,有些粘性且微湿的布,非常小心地覆盖在显现的脚印上,将这枚血附着了香灰的脚印图案“拓”了下来。
尽管相比现代的静电提取技术,这枚脚印布显得极为潦草与模糊,但这已经是宋连目前能采用的最先进的勘验手段了。
有了这个微证物的提取比对技术,许多以前不可能侦破的案件,或许就有了新的突破口!
02
脚印的临摹与拓印完成之后,纸和布都平展在一旁晾干,三人又开始了血指纹的提取。
相比脚印,干涸血指纹的提取要困难得多,不仅因为它更精细,需要更精巧的手法,还涉及许多提取材料的准备。
不过,在云娘孜孜不倦求师宋连的这半年间,他们二人已经在不断的失败中成功的自制了一些证物提取“药剂”,刚才的香灰吹管黏湿布算一种,而接下来这些,科技含量更高,更加复杂。
宋连照例还是先选取了几枚更完整、更清晰的血指纹,用滴管吸取少量陈醋,非常小心地滴在血指纹上,使其浸润。这一步叫“酸化处理”。
接下来,云娘拿出另一个瓷瓶,里面是她精心调制的“初酿米酒”。
米酒在发酵过程中,到达某个特定时段时,会产生微量的过氧化物,这种微量物质可以和血液中的氧化氢酶产生反应。制造难度就在于掌握米酒发酵的程度——而这正是云娘所擅长的。
宋连将这种特制初酿米酒取出少量,滴在被陈醋酸化过的血指纹上,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在米酒接触到血斑的瞬间,血迹中的过氧化氢酶会迅速分解米酒中的微量过氧化物。这个分解过程会产生极其微小的氧气气泡。这些小气泡会优先在指纹凸起的纹路上聚集并破裂。
而云娘和甲丁所看到的,就是整个血斑上,沿着指纹的纹路,冒出了一串串极其细微的气泡,在短短几秒钟内,一个完整的、由气泡构成的指纹图案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宋连用竹篾制成的镊子轻轻夹取了几块小方格宣纸,在气泡最旺盛的一瞬间,眼疾手快将方格宣纸准确、平整地覆盖在血指纹上,并用手指轻轻按压,确保纸张与血迹完全接触。
几秒后,当宋连小心翼翼揭开那张宣纸时,甲丁和云娘都发出了低声的惊叹:纸上留下了一个清晰的、蓝绿色的指纹印记!
甲丁突然觉得,宋检法比李士卿更“邪乎”,道法更加出神入化……
“别瞎说,我这可是纯正的科学技术!”
此言不假,相比血脚印的拓印,血指纹的提取则要“科技含量”高得多。那张旁人看来只是质地硬且泛黄的方格宣纸,其实是用明矾和铁盐的混合液浸泡、阴干而成。
明矾中含有硫酸铝钾,铁盐则含有硫酸亚铁,血红蛋白中的铁离子会与这两种物质发生络合反应,特别是那些因为气泡翻涌而暴露得更充分的指纹“嵴”线部分,反应会更剧烈。于是在纸上显现出蓝绿色的指纹印记。
对于如此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宋连自然是无法进行科普的,于是,他照搬了李士卿平时那些高深莫测的话术,解释道: “血凝则魂聚,需以酸腐之物,先开其门户,方可探其魂魄之纹路。此非凡纸,乃‘锁魂之符’。稍后魂魄纹路显现,需立刻以此符覆盖,方能锁其精魄,使其不得消散。”
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旁人更是一头雾水。但听不懂好,听不懂就对了,大家都听不懂才能蒙混过关。
果然,甲丁和云娘只是频频点头,在心里将宋连和李士卿都归为殊途同归在方士圈里了。
03
云娘加入团队时间不长,解剖经验也远不及甲丁,但她手法更精湛,还具备对度量及火候的先天优势,对他们小团体的技术贡献可以说是突破级的。
思及此,甲丁不仅有些酸酸。
谁说古人不内卷,这不就不知不觉卷起来了吗!
宋连拍拍甲丁:“发什么呆呢,刚提取完证物,才到万里长征第一步,赶紧的,干活了!”
甲丁点点头,站在尸体倒下的位置,对宋连说:“来吧!”
宋连绕到甲丁身后,抵住了他的后背,伸出左手从后绕到甲丁喉咙位置。
“就是这样!”宋连说,“凶手趁其不备,突然从身后勒住张三,左手持刀刺入,刺穿颈动脉,血液喷溅出来,喷射到对面的墙上,就是那里。”
他所指的整个墙面,都是干涸的黑色喷溅印记。
04
“死者身高160cm左右,从伤口切割痕迹——云娘,这里须要记录一下,因为尸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可能出现一点偏差——但综合判断,嫌疑人,也就是凶手,身高大约在171-172cm之间。凶手从张三郎背后袭击,凶器自右切入,至左颈锁骨处停止,凶手为左利手,就是惯用左手。”
宋连和甲丁还保持着“重现案发现场”的姿势,由云娘代替甲丁做记录。她充分发挥学霸的求知精神,不懂就问:“你如何知道他惯用左手?”
宋连捣了捣甲丁:“来,复习一下这个知识点。”
甲丁腰板一下就直了起来:“一般来说,切割痕走势呈自上而下的斜面。死者割痕右边高于左边,这是左撇子的体现。”
他就着宋连的手位,十分直观地向云娘演示了这一过程。
云娘:“但你又如何知道是从背后袭击?”
“因为……呃……”甲丁的腰板又塌下去了,太久不复习,忘了!
“因为血迹。”宋连指向正对面的墙:“尸体面对的方向,血液喷溅严重,延伸至天花板;而背对的方向则几乎没有喷溅。”
宋连走到甲丁面前,伸手做刺喉状:“如果我在他面前行凶,假使他毫无反抗的情况下,动脉穿破,血液大量喷出,会怎样?”
甲丁跟着思考:“会喷溅到你身上。”
宋连点头:“一部分被我的身体遮挡,另一部分喷溅到墙上,那么我们就会在墙面看到遮挡的形状。”
他又走到甲丁身后,伸出手做同样的割喉状:“但如果我在他身后行刺,就不会有遮挡,血液朝前喷溅,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流到我的手上。而且,张三郎当时根本没有料到会遭到袭击,在被割喉瞬间并没有马上反抗,而是随着凶手发力仰起了头,所以血液从正前方喷射至天花板。”
“再后来,张三郎进行了一番挣扎,但此时他已经失血严重,头脑发昏,浑身无力,但还是用指甲抓破了凶手的手臂,在指甲缝里留下了凶手的表皮组织。他最终被自己的血液呛入气管窒息死亡,而凶手最终割下了他的头。”
云娘如实记录完毕,宋连接着说:“以下就是我的推测了,也可以记录一下作为参考:死者张三郎与凶手应该是认识的,还可能很熟悉。当时他正在惊恐求救,因为来者是熟人,所以没有任何防备。”
“凶手很可能是第一次亲手杀人,因为他下手时并不熟练;但他却有一些经验知识——背刺张三郎有可能是趁其不备,更有可能是刻意避免血液喷溅留下太多证据。至于杀人动机,这么狠,大概率就是复仇了。”
复仇而杀人宋连见得不少,但费劲巴拉搞这么复杂的阵仗却是不多见。大部分情况下,凶手会在被害人已经死亡后还持续、重复做出伤害的动作,比如连续捅很多刀,连续开很多枪,但砍头是很少的。
因为这是一件十分耗费体力还会弄出很多证据的行为。
但这个人却在张家有人护卫有人巡逻的档口做出这么复杂的杀人行为。其中很可能包含了两个原因:
一,他在法外行刑。凶手充当了审判者和行刑者,说明张三侵害过他而无处伸冤;
二,他在对应张三大闹灵堂的行为,制造“诅咒”假象,说明凶手知道张三大闹贾员外灵堂时做的事。
宋连停顿了一下,看向在场一死三活四名观众:
“凶手那晚很可能也在大闹灵堂的现场!”
敲黑板!
这章知识点很密集,干货满满,课代表要划一下重点!
关于凶手作案时的方向、位置、身高推测都有理论支撑,并且有大量实践案例验证。
但古法提取证物的配料只停留在理论基础上,实操能不能成功作者并不保证。
但为了咱么故事的可持续性,它必须得成功!
以上,下课!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4章 08 古法提取痕检证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