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天边泛起青白。
疾行一夜,队伍在距离辽西郡城门五里之外停下。
夏若带着梁盛、陈屿等人,登上了一座小山的山顶。
从这个角度看去,整个辽西郡城内一览无余。
她随即将的舆图铺在地上,所有人席地而坐。
夏若看着舆图,问道。
“侦察兵传回的消息如何,辽西郡都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情况?”
陈屿同样盯着舆图,想了想说道。
“辽西郡有四个城门,每个城门有八名士兵守卫,大概两个时辰一班。”
紧接着,他又指了西城墙下的一个位置。
“这里似乎有军营,我们的侦察兵听到了匈奴人训练的声音。”
夏若下意识问道。
“大概有多少人?”
陈屿摇了摇头。
“隔着一面城墙,实在不能判断。”
一旁的梁盛跟着开口。
“过去大越驻军可达到两千左右。而如今被匈奴占领,他们向来不重视此地,想来士兵也不会太多。”
“但七八百人应该是有的。”
以前有匈奴虎视眈眈,幽州各地严防死守,城内的守兵自然就多。
现在成了匈奴的了,这些匈奴人自然不会浪费兵力在这贫瘠的小县城上。
这也是夏若当初选择辽西郡的原因。
夏若再次低下头,看着舆图。
“辽西郡虽然小,但城墙坚固,又有护城河,若是正面攻城,咱们不占任何优势。”
“所以城内守军的情况,咱们必须了解。”
她想了想,从空间里拿出一个望远镜来。
在其他人看来,夏若从袖子里掏出一个黑漆漆的怪东西。
她抬眸扫视众人,最终将视线停在年轻些的陈屿身上。
毕竟年轻些才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陈排长,你跟我来。”
陈屿立马起身跟上。
二人来到此处山顶,最利于观察的位置。
夏若将望远镜递了过去,自然而然说道。
“这是望远镜,这两个小一点的孔,对准你的眼睛……”
陈屿老实照做。
当眼前骤然出现一队行走的匈奴士兵时,陈屿倒吸口气,猛的后退两步。
他似乎不敢相信,又将望远镜拿起放在眼前。
望远镜对准的方向正是城西,相隔几里,通过这个东西,他居然能将训练的士兵看的一清二楚。
“这!这!”陈屿满脸震惊,不可思议的看着手中黑漆漆的东西。
夏若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淡然。
“陈排长,敌营的观察工作交给你了。
尽快将敌人大概数量统计出来。”
陈屿还未从震惊中恢复,身为军人他知道这个东西意义非凡。
女郎居然把这么珍贵的东西交给自己使用!他的心瞬间沸腾了!
“绝不辜负女郎信任!”
夏若见他如此激动,以为是被高科技所震撼,特意又鼓励两句。
走回舆图边上,才发现,所有人都好奇的看着陈屿手中的望远镜。
夏若想到空间里堆积如山的望远镜,瑞士军刀等物品,觉得用来作为将士们的奖励,是个不错的选择。
半个时辰后,陈屿拿着常乐帮忙记录的统计表,来到了她的面前。
“女郎!西城的军营中,训练的士兵加上这段期间进进出出士兵,估计大概有三百人左右。”
“外出巡逻,城门守卫,估计一百多人。”
由此一来,可以估算出,城内守兵大概五百人前后。
比梁盛估算的少了许多,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夏若在心里盘算一番,对接下来的计划有了方向。
“城中守兵虽然不多,但我们同样人少,正面攻城必然行不通。”
“没有攻城锤,投石车一类的装备,仅靠人力攻城,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大概率还没到城门口,队伍里的人就被城墙上的弓箭手射光了。
梁盛看向夏若。
“女郎可是有了打算?”
夏若看他一眼,说了四个字。
“里应外合。”
如今已经快到十一月,冰冷的西北风轻松就能穿透衣裳。
辽西郡城门前,一名大鼻子匈奴兵打了个哈欠,伸手挖掉眼角干枯的眼屎。
继续盯着空无一人的官道,眼神放空。
突然,他眯起了眼睛,仔细辨认后兴奋呼唤着一旁的同伴。
“哎哎哎,你看你看,是不是来人了!”
城门另一侧。
昏昏欲睡的大脑袋匈奴兵听到他的声音,立马抬起脑袋。
“哪?在哪?”
当他看到不远处,由远及近的一家子,表情顿时变得兴奋起来。
“哎呦,真是稀奇,咱们这多长时间没新的汉人来了!得有一个月了吧。”
大鼻子匈奴兵咧嘴笑着。
“我还以为外头的汉人都让北平郡抓光了呢,没想到还有活着的。”
“诶,你看里面是不是有小娘子?”
大脑袋匈奴兵看到几人就要到跟前,赶紧提醒道。
“他们来了,先别说了。”
在城门前、城楼上,十来个匈奴兵的注视下。
这一伙人五个人,终于来到城门前。
他们各个衣裳破烂,蓬头垢面,看起来赶了很久很久的路。
大鼻子匈奴兵上前将人拦住,凶巴巴的开口。
“什么人呐?”
走在最前头的李铁露出一副讨好的模样,点头哈腰。
“官爷,我们一家才从山里出来,想在辽西郡落脚,还望官爷通融。”
现下,李铁的身份是一名父亲。
带着大儿子赵大,儿媳王杏、二儿子田铁和小女儿夏若,一同来辽西郡讨生活。
大鼻子匈奴兵便将他们仔细打量了一番,随即道。
“废话什么,户籍呢?拿出来看看。”
李铁连声答应,随后在身上一阵摸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