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安家回京,倒向新帝

第二天一大早,安若与收拾好了来找安若素,姊妹两个一起到上房去给父母请安,顺便蹭一顿早膳。

哪知进门之后,只看到周漱玉一个在东首坐着,昨夜歇在正房的安介山,已然不知所踪。

小丫头拿了两个红绒垫子铺在地上,姊妹二人一起给母亲磕了头请了安,一左一右坐在母亲身侧,安若素便问道:“太太,老爷呢?”

周漱玉也不好说安介山因林家之事愧见女儿,笑了笑说:“吴布政使一家子今儿该到任,你父亲一大早就带着人,到城门口迎接去了。”

“哦。”安若素点了点头,兴奋地问,“那咱们家明天是不是就要启程回京了?”

周漱玉道:“就在这两天了。”

丫鬟端着盥洗的东西,伺候姊妹两个净手漱口,准备用膳。

比小妹大几岁的安若与懂得更多,从安若素的视觉盲区担忧地看了母亲一眼,周漱玉微微摇了摇头,示意她不要多说话。

——安介山此次卸职,并非是致仕,甚至不是平调,而是要高升入京的。

之后在天子脚下,见圣人的机会多,新来的布政使就算是为了日后减少麻烦,也只会想法子和安介山结善缘。

等政务交接时,能通融的地方必然通融。哪用得着安介山如此殷勤?

官宦人家结亲的对象,只能是官宦人家,再不济也得是有潜力的举人。

对家中女儿的教导,从来不局限于针织女工和诗词歌赋,朝堂的运作逻辑,她们从进学起,就慢慢跟着主母耳濡目染了。

因此,安若素这个还没到年纪的穿越者,在这方面是绝对比不过已经跟着母亲学了好几年的安若与的。

见母亲如此,安若与心里就有了猜测,朝安若素这边使了个眼色。周漱玉微微点头,表示她猜对了,此事的确和安若素有关。

安若与担忧地看了小妹一眼,却见她正在有一口没一口地吃着,布菜的红莲一直小声哄着让她多吃几口,又觉得好笑起来。

再转念想想:小妹年纪还小呢,纵然有什么事,还有家里这么多人在前头顶着呢,还是别让她知道了烦心了。

念头落下,安若与便也加入了红莲的哄人队伍,只是收效甚微。

周漱玉见女儿如此,心下暗暗担忧,想着让后厨再钻研钻研,务必做出既开胃又不伤脾胃的菜色。

姊妹两个陪着周漱玉用了早膳,又到花园子里转了一圈消食,安若与见小妹有些犯困,便拉着她去了吴姨娘的院子,说话玩耍解乏。

吴姨娘正带着丫鬟春芽和秋果两个,整理丝线打络子。看见她两个进来,忙笑着招手:“快过来。前些日子太太还嘱咐我,叫我闲时教你们两个做些女工,正好今日打络子,算是入门的功夫。”

两人行了礼,秋果起身从门口拿了两个杌子放在吴姨娘身侧,姊妹两个挨着坐了,春芽便把装彩线的柳筐往她们面前推了推。

吴姨娘先问安若素:“三姑娘颜色认完了吗?”

安若素道:“红莲姐姐时不时教一些,各色丝线已经认了大半。”

吴姨娘闻言点了点头,随手抓了一把红色粗线,抽出一根问她:“这是什么红?”

安若素看了一眼,说:“茜红。”

吴姨娘又抽了一根颜色浅些的,又问:“这是什么红?”

安若素道:“这是珊瑚红。”

吴姨娘又抽了一根暗色的:“这是什么红?”

安若素仔细看了看,说:“这是朱樱红。”

吴姨娘又抽了一根,问:“这个呢?”

这回安若素仔细看了半天,迟疑道:“这跟方才那根不是一个颜色吗?”

吴姨娘便命她起身,拿着两根丝线领着她走到窗前,把丝线映在日光里:“你再仔细看看,这两个颜色差别大的去了。”

安若素伸手接过来,映在光影里仔细看了又看,终于看出了一些差别:这两个丝线都属于暗红色系,这是其中一根比另一根稍微明亮些而已,哪里像吴姨娘说的那样差别极大?

似是看出她脸上的疑惑,吴姨娘把两根线抽了过来,先把那根最暗的递给她,笑道:“这一根是朱樱色。”又把色泽明亮些的递过去,“这一根是胭脂虫。”

安若与也走了过来,笑道:“如今你是刚学,稍微近些的两个颜色就分不清。等日后见得多了,这些色彩在你眼里自然就分明了。”

安若素点了点头:“熟能生巧。”

吴姨娘抚掌:“就是这个道理。来吧,姑娘们,今儿个先不说颜色,只说打络子的事。”

她领着姊妹两个坐了回去,让她们各自挑了一根自己喜欢的丝线,对安若与道:“你已经学了好几年了,这个也难不住你,权且打个蝙蝠结交差吧。”

打发住了安若与,她才仔细教安若素从最简单的“十字结”开始。

学了大约有半个时辰,安若素已经能用十字结打一个最简单的络子了,吴姨娘便道:“今日就到这里吧。三姑娘手嫩,仔细伤了骨头。”

说毕又命丫鬟上了汤水、果子,让她姊妹二人各吃了一碗,就送她们出来了。

安若素又到安若与院子里坐了一回,就回了正院,先给母亲请安,才回了自己屋里睡午觉。

家里该收拾的东西早已收拾齐整,新来的布政使也果如安若与所料,并不在交接政务时与安介山为难,不过两日就料理清楚。

等到第三日一早,全家把最后一点东西收拾了装车,辞别了济南大大小小的官员,便顺着官道往京城进发。

一行人白天赶路,晚上就在驿站歇宿,前后走了有一个多月,终于到了京城。

安介山把家眷暂且安置在城外驿站,递了述职的奏书入宫,便在驿站内香汤沐浴,预备陛见。

也就在这一天,主管扬州鹾政的林海捐馆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安介山如遭雷击,却也终于下定了决心:入京之后要一心侍奉圣人,彻底撇开与老圣人的关联。

一个国家有了两个当家人,做臣子的无论是倒向一方还是左右逢源,日子都不好过。但左右逢源的会死得更快。

因而,聪明人都会在权衡之后,迅速倒向其中一方。越是聪明果决的人,做出选择就越快。

从前安介山不在京城,这件事尚可糊弄,如今却是到了不得不选的时候。

至于选谁,这里面也有学问。

新帝登基不过半年,虽然积攒了些势力,但根基是老圣人给的,一个弄不好就面临着被废黜的风险;

老圣人固然大权在握,但毕竟年纪大了,还曾中过风,谁也不知道他还能再活几年。

安介山觉得,反正都是要担风险、受灾难的,与其投靠老圣人享一时安逸,还不如明锣明鼓地站新圣人。只要熬过这几年,往后就太平多了。

心里打定了主意,晚上他就把想法和妻子说了。周漱玉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心里也开始盘算,等入京之后先联络哪家旧识。

京城不比地方,官员的宅子按照品级有严格的规制。安介山从布政使调任户部左侍郎,只看品级是平调,可历来地方官员回京,品级都会降个一级两级的,平级调任就等于高升。

三品官在京城已经属于高官,可住的却远不如地方官员宽敞。吴姨娘和朱姨娘都没了单独的院子,都跟着周漱玉住在正院。

周漱玉把东厢房的六间屋子一分为二,一人给了三间,只把西厢房做库房。

东厢房采光好,两个姨娘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心里十分感激。

安若泰和安若然兄弟两个一人分了一个小院子,毕竟他们俩今年都有十二了,转眼间就到了说亲的时候,总不能娶了媳妇还混在一个院子里。

安若与和安若素姊妹两个,则是共住西边的一个大院子,院子里一共十一间屋子,每人能分五间半。

姊妹两个商议了一下,把一间采光最不好的倒座改成了小茶房,平日里也可以热些饭菜、做些小点心。

剩下的正好一人五间,三间她们自用,一间做客厅,一间做卧室,一间做书房。剩下的两间都从中间隔开,每个大丫鬟带两个小丫鬟住一间。

自入京之后,父母都十分忙碌,根本顾不上他们姊妹四个。安若与、安若泰和安若然都大了,早就各自独立了,这些日子只需要老老实实的不惹事,根本不需要父母操心。

周漱玉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才分院子的小女儿安若素。

她每日忙着出门交际,很多时候身为良妾的吴姨娘也得跟着一起去。两人赔小心、说好话,一天下来脸都笑酸了,家里的事都暂付与朱姨娘。

别看朱姨娘是婢女出身,她可是三品官家的婢女,没被男主人收用之前,就是当家主母跟前的大丫鬟,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东西。

他们家人口又简单,如今初来乍到又正该是小心谨慎的时候,朱姨娘掌家只需遵一个“严”字即可。

她只要太太记得她的功劳,那些管事奶奶们怎么想,她是一概不理的。

正所谓“无欲则刚”,正因为朱姨娘并不想着借着管家的时候笼络人心,不怕得罪人,该是怎样就是怎样,上上下下反而都服了她。

只是这样一来,她也没多少功夫照管安若素了。安若与便自告奋勇,把这件差事揽了过来。

“反正小妹如今和我住在一个院子里,我照看她也方便。再则小妹也是个懂事的,我只领着她读读书、做做女工,十天半个月的能出什么事?”

周漱玉听说,觉得十分有理,便郑重把小女儿托付给了二女儿。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安家回京,倒向新帝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八戒八戒,心肠不坏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狩心游戏

春坊怨

画皮鬼怎么哭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穿越女主,性转黛玉
连载中钟离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