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录制前,梁佳接到节目组通知,依旧是和陈郁搭档,并且如无意外,一直到节目结束前都是他们俩继续搭。
【观众对你们这一对好感度比较高,我们和陈老师那边商量了一下,还是想让你们俩继续搭,陈老师团队也没什么意见。】导演组是这样发过来的。
梁佳回:【可以,我没意见。】
寥寥几字,显得很淡定,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
其实心里快要激动死了。
确定了吧,这是确定了吧,后面都是他们俩了。
*
九号录制地点定在国家剧院,陈郁工作的地方。
回国后他大部分的固定演出都在国家剧院,除了一些国外巡演和节目特邀,这里算是他的地盘,刻满他生活和工作的痕迹。
梁佳以为这次录制又是到哪个风景区或者网红景点打卡,没想到会来这里,国家剧院是很庄重严肃的地方,除了一些大型演出,极少出借,看起来这次是陈郁自己策划的,否则节目组不可能借到这样的场地。
节目组的车直接开到国家剧院门口,梁佳下车后没有看见陈郁,剧院的工作人员在前方带路,梁佳跟着走,进到一个大剧场。
是阶梯式的剧场,很大,看起来能容纳上万人,分为上下三层,墙壁四周围着绛紫色绒布,遮挡了大部分光线,整个剧场看起来空旷又暗沉,没有灯光,没有声音,肃重的压迫感扑面而来。
工作人员把梁佳带到前排坐下,安排好后便离场,梁佳独自一人坐在静默的大剧场,有些许局促不安。
她从包里拿出手机,准备给陈郁发微信,问问他到哪里了。
剧场最前方的舞台幕布渐渐打开,柔和的光线在半圆范围内一束接一束的延伸。
陈郁从幕布后走出,走向舞台中央站定,穿着熨烫板正的黑色礼服,架起琴,朝光的这边弯弯唇角,拉动琴弦,递出和缓温柔的音调。
灯光从他的身前一直延续到梁佳的脚下,辉火交映,这偌大而空旷的万人剧场,此刻仅有他们二人。
一种别致的浪漫应运而生。
陈郁站在舞台上,在冷色调光线的包围下,演奏着悠扬的曲目,每一个音符都是如此轻缓又连贯,沁人心脾般愉悦。
他的每一次表演都如此完美,每一首脍炙人口称赞连连的曲目背后,都是数以千计的日日夜夜和擦不完流不干的汗水。
天才也是需要努力的,而天才往往比凡人更加努力。
台上的他太过耀眼,太过瞩目,用任何言语来形容都显得匮乏,梁佳甚至不敢过久的观望。
因为她知道,只有录制中的这七八个小时,才能堂皇的站在他身边。
梁佳静静的看着,听着,她知道有摄像机在捕捉她现在脸上的每一个表情。
心潮澎湃后,忽而有些怅然。
她好像突然不满足只在节目里搭档了,按照正常的进度,再录制一个月左右他们就可以say goodbye了!
如果节目不要结束就好了,梁佳如是想。
然后义愤填膺的骂醒自己:你够了,你这个贪婪的女人!
陈郁拉的曲子,是17年戛纳获奖的一个青春文艺片的同名主题曲《Love does not forget》。
由陈郁作曲,Anna 填词,获得过多项国外的著名音乐奖项。
中国的一位年轻翻译,赋予了这首曲子一个美丽的中国名字,《恋恋不忘》。
台上最后一个音符落下,陈郁收起琴弓,如同往常的一次又一次谢幕,为今天这独特的唯一一位观众鞠躬,谢幕。
随后他轻快的走下台,眸色中含着温柔,说:“佳佳,这首曲子送给你。”
“谢谢,我很喜欢。”梁佳抚平裙子,从座位上站起来。
二楼,监视器后的导演组纷纷感慨,“文化人谈恋爱太不一样了!”
“浪漫得跟拍电影似的。”
年轻的女导演情不自禁,“完了,我迷上陈老师了!”
*
剧场皆暗,唯有舞台上的几束灯光维系光亮,只能照亮舞台和前三排的座位,似暗夜里的萤火,影影绰绰。
陈郁将小提琴收在定制的琴包里,在梁佳旁边找了个位子坐下,示意她也坐,“一会想吃什么?”
梁佳说:“都可以啊。”
“这附近有一家特别好吃的甜品店,一会带你去。”
梁佳在打字,说:“我在找你刚才拉的什么曲子,怎么听歌识曲识不出来?这破软件!”
陈郁抿唇笑了笑,拿过梁佳的手机:“我打给你。”
梁佳接过来,点下enter,随即出现的是百度百科。
《恋恋不忘》/《Love does not forget》,电影《恋恋不忘》同名主题曲,讲述一个青涩少年长达七年的暗恋故事,1996年,北都小镇的寄宿学校里,十六岁的男孩米克……
梁佳看到作曲人,很惊喜地抬眸,“嗯?是你写的曲子啊?”
“17年写的,那时候还没回国。”陈郁靠着椅背,双手放在膝盖上,很淡定的添了句,“屏保拍得不错,有品位。”
……屏保?
梁佳一时没反应过来,握着手机突然想到,靠靠靠!!!
屏保不就是之前偷拍他的背影照嘛?
怎么忘记这茬了,真特么社死现场!
梁佳低头在地上来回看,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地缝让自己钻进去。
“那天顺手拍的,觉得这个画面不错,你要吗?我发你。”她强装镇定的回应,在心里佩服自己,瞧瞧,瞧瞧什么叫临危不乱。
辉暗的灯火间,梁佳望着台上沉重垂地的宽大幕布,问陈郁:“你第一次接触小提琴是什么时候?其实我很好奇,他们都说你是天才,天才的天赋是怎么被发现的?”
“是那种吗?爸妈带着去见老师,老师说,让他自己试试看最适合哪种乐器吧,然后不凡的少年登场,仅仅凭着过往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就能准确拉出一首完美的曲子,震惊全场,不只如此,只要听过一遍曲子,就能立刻默写出乐谱还能演奏出来。”
又开始了,又开始胡说八道了。
陈郁:“……你怕不是小说看多了。”
他笑了下,摇摇头,“听过一遍立刻记住谱子,迄今为止我仍然做不到,每一个站上舞台的演奏家,每一首表演的曲目,在台下我们都会练习成千上万遍,只为了上台那一刻的万无一失,音乐界说我是天才,并不是说我可以无师自通,只是手速,手感,音乐上的造诣以及对错误的敏感度超出常人,很多业余爱好者,无论再怎么勤加练习,也达不到专业演奏者的水准,这就是天赋的差别。”
梁佳感慨:“小提琴真是一个浪漫的乐器,每一首曲子就像一首情歌。”
陈郁说:“那取决于演奏者的内心。”
梁佳:“……”
你说话不要这么意味深长好不好?
搞得她总是以为自己想多了,又以为自己想少了。
“我第一次接触小提琴,是六岁的时候,我第一个老师是我妈妈,她教我钢琴和小提琴,最后我选择了小提琴。”他继而很认真的回答梁佳那个玩笑的问题。
他妈妈……梁佳微怔。
陈郁从不在公开场合提到他的家人,特别是他已经逝世的父母。
她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嗯……你妈妈,应该是很优秀的人吧。”
陈郁向着她的方向微微侧身,有在思考,“的确,她很厉害,几乎是全能,网球,马术,高尔夫,游泳,急救,都是她教会我和我哥的,像我爸爸就是那种典型的学术人士,从来只专注于书本上的知识,我和我哥小时候都觉得他很闷。”
这好像是他第一次在镜头前主动提起这些。
“你是在瑞士出生的吗?”梁佳好奇的问,她没有考虑太多,就如同朋友间的聊天。
“不是,我奶奶是马来西亚人,我爷爷是广东人,我在广东出生,六岁才去瑞士的,因为我父亲的工作关系。”
陈郁的父母在多年前因飞机事故意外去世是全网皆知的事,营销号写过很多关于他家庭的传闻。
听闻他母亲是战地红十字会发起人,国外不少媒体揣测过他父母的意外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人为事故,有人撰写他父母离世后留下巨额遗产,他和哥哥为了争夺遗产闹得兄弟阋墙不再往来,也有的说,他的祖父母气愤儿媳参与这些混乱地区的事情,连累自己的儿子一起发生事故,所以对兄弟俩态度非常恶劣,这才导致他们二人接连离开瑞士回国。
种种讨论,不知真假,但是但凡带上陈郁两个字,评论都是成千上万,无数人同情他悲惨的过去,给他写了数以万计的帖子,深挖他的过往和家庭,营造一种悲情才子的氛围感。
在巨大的讨论和关注之下,很多人已经失去了理智或者说甘愿通过这种消费他人的方式来博取自身的利益。
在各类营销号的肆虐宣传下,给他套上了这样一个铁板钉钉的人设,无数粉丝为他感慨呐喊:陈老师过的太不容易了,陈老师的童年太惨了,怜爱哥哥了,他只有我们了!
站在陈郁的角度,他没有想过这件事情会闹得这么大,他是决计不愿意用父母的事故来给自己卖惨,尽管他几次发声辟谣,都无法阻止这样的舆论盛行。
甚至到后来他的人气已经到达了说风是风说雨是雨的地步,哪怕在演奏会上和他主动握了一次手的陌生人,第二天都会立刻被扒个底朝天,通稿上一律写:和陈郁握手的是何方神圣/和陈郁同站领奖台的男人。
站在聚光灯下太累了,于是他不得不沉淀下来,学会静心,学会摒弃俗事。
外界说他清冷,说他疏离,说他厌世,说他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一心钻研沉浸于小提琴的世界。
其实他也不过是个凡人而而。
曾有前辈说过,在聚光灯最亮处,在大众目光所集之地,是最繁华璀璨的名利场,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枷锁。
今天,他好像是有意在镜头前,主动提及过往的诸多争议。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第十一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