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西元1937年,七月。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操场上,暑气蒸腾,蝉鸣聒噪,却压不住那股弥漫在毕业学员队列间的、混合着兴奋与不安的躁动。北方的消息像不断逼近的雷声,一声紧过一声地传来——卢沟桥的枪响,平津的硝烟,无不预示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即将被拖入一场全面战争的深渊。
队列前方,教育长正在做毕业训话,声音慷慨激昂,回荡在燥热的空气中:“……诸位乃我保定之精英,国家之干城!值此危难之际,正应挺身而出,效命疆场,驱逐日寇,复我河山!望尔等勿忘军校之训,秉持军人武德,以碧血丹心,书写我中华民族之不屈!”
站在队列中的沈岳峰,身姿挺拔如松,军装虽已洗得有些发白,却熨烫得一丝不苟。他面容棱角分明,眉宇间凝着一股与年龄不甚相符的沉郁,那双锐利的眼睛里,此刻正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教育长的话,像火种一样落在他心头那片早已积蓄已久的干柴上,燃起熊熊的报国之火。守土抗倭,这是他报考军校的初衷,也是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心中最朴素而坚定的信念。
然而,这火焰的底层,却缠绕着一丝难以言说的阴霾。他,沈岳峰,并非黄埔出身。在这论资排辈、讲究“血统”的军中,保定系虽也曾显赫一时,但如今的风光早已被“天子门生”的黄埔系所掩盖。“杂牌”二字,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即便他在校期间术科成绩名列前茅,战术推演屡受教官称赞,也依然能感受到那若有若无的歧视和排挤。
“岳峰,发什么呆呢?”旁边传来低语,是同窗好友陈怀远,一个面容白净,眼神中总带着几分书卷气和洞察世事的清明,“教育长这动员令一下,怕是明天咱们就要各奔东西,上前线了。”
沈岳峰收回思绪,低声道:“这一天,迟早要来。只是不知,会分到何处。”
陈怀远轻轻一叹,声音几不可闻:“何处?自然是哪里最危险,哪里最需要‘炮灰’,就去何处。你我这般出身,难道还指望进中央教导总队或第87、88师那样的嫡系王牌?”
这话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沈岳峰心中的隐忧。他抿紧了嘴唇,没有回答。目光越过教育长的身影,投向操场尽头那面在烈日下微微卷动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心中默念:“无论何处,只要能杀敌报国,我沈岳峰,万死不辞!”
毕业分配的命令很快下来,果然如陈怀远所料。成绩优异的沈岳峰,并未能进入众人艳羡的德械师或核心军事机关,而是被分配至新编组的、以滇军为主体的第60军,担任一名见习排长。同期几位成绩平平但背景深厚的黄埔同学,则轻松进入了装备精良的嫡系部队。
“60军…龙云的部队,标准的‘杂牌’。”陈怀远拿到分配令,苦笑着对沈岳峰说,“听说装备奇差,重机枪都没几挺,士兵多来自云贵山区,悍勇是悍勇,但训练和纪律…唉,此去艰难啊。”
沈岳峰接过那张轻飘飘却重若千钧的纸,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脸上却看不出什么表情。“是龙是虫,战场上见分晓。装备差,就用命填!只要主官不怂,兵没有怂的!”
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抱怨或不平。战争的巨轮已然启动,容不得个人丝毫的犹豫。简单收拾了行装,与少数几位同样分到“杂牌”部队的同学匆匆告别,沈岳峰便踏上了南下的旅程。陈怀远因家中有些关系,暂时留校协助后续学员动员,临行前,他紧紧握住沈岳峰的手:“岳峰,保重!战场上刀枪无眼,活着,才能多杀鬼子!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守住本心!”
“你也保重,怀远。等打跑了鬼子,我们再聚!”沈岳峰重重回握,随即转身,汇入那乱世洪流,义无反顾。
辗转到达60军驻地,所见所闻,比沈岳峰预想的还要艰难。士兵们大多穿着简陋的草鞋或布鞋,军服颜色深浅不一,显然是多次补缀。武器装备更是五花八门,老套筒、汉阳造算是好的,还有许多沈岳峰叫不出名字的老旧步枪,膛线都快磨平了。重武器更是稀缺,一个团也未必能凑齐一个像样的迫击炮排。然而,这些来自西南山区的汉子们,皮肤黝黑,眼神里带着山民特有的执拗和悍勇,操练时喊杀声震天,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
沈岳峰的直属上司,连长赵大河,是个行伍出身的老兵油子,脸上有一道狰狞的刀疤,从眉骨直到嘴角,笑起来显得格外骇人。他打量着这个军校分来的“学生官”,目光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和些许轻蔑。
“哟,保定的高材生?俺老赵是个粗人,不懂那些弯弯绕。到了咱这,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卧着。打仗,靠的是这个!”他拍了拍腰间那把保养得锃亮的驳壳枪,又指了指那些正在练习拼刺的士兵,“还有弟兄们不怕死的心!你们学堂里学的那些花花架子,在咱这未必好使!”
沈岳峰立正敬礼,不卑不亢:“报告连长!沈岳峰前来报到!军校所学,是为杀敌制胜。岳峰愿从基层学起,与弟兄们同生共死!”
赵大河眯着眼看了他半晌,哼了一声:“嘴皮子倒利索。成,一排交给你,给你一个月,把那些新兵蛋子给我操练出个人样来!要是上了战场拉稀摆带,老子第一个崩了你!”
沈岳峰没有争辩,他知道,在这里,尊严和地位,需要用实际行动和战功来换取。他沉下心来,与士兵同吃同住,训练时身先士卒。他并不完全照搬军校那套刻板的操典,而是结合这些士兵的特点,着重训练他们的山地行军、潜伏、近战和土工作业。他示范如何利用地形地物隐蔽接敌,如何精准投掷手榴弹,如何用最省力的方式挖掘散兵坑和防炮洞。他的军事素养和不怕吃苦的劲头,渐渐赢得了士兵们的初步认可。连赵大河偶尔巡视时,看到一排训练有声有色,那刀疤脸上的表情也缓和了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