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巾帼英雄(七)

“吕母决定为子报仇后,并没有到处述说自己的丧子之痛,也没有将报仇的心思告诉别人。她藏起了自己的伤心,将家中财产拿出来救济乡里的贫苦百姓,暗中购买刀剑等武器,开设酒店,结交游侠、勇士。”

“吕母的酒店时常赊酒给游侠儿,如他们遇到困难,吕母还借给他们粮食和衣服,且不要去归还。如此几年,吕母便用光了家中数百万财产。受其恩情的百姓于心不忍,想要凑钱还给吕母。 ”

“吕母不收,百姓们于是问她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家帮助。吕母说:‘既然你们闲不住,就把奎山脚下的那条小河沟挖一下【注1】!’百姓们听了吕母的话,不问缘由,就回家取了工具,扶老携幼开始挖河沟。”

“在吕母的指挥下,百姓拓宽了河道,将挖出来的土堆积河边,筑成了一个大土台。这个土台称之为崮子,就是后来吕母的点将台,而旁边的小河也因此被叫做崮河。”

“崮子筑成后,吕母登台与前来的百姓哭道:‘多次救助你们,并非为了求利发财。只为县宰不公道,枉杀我儿性命。我想报仇雪恨!诸位壮士,你们能助我一臂之力吗?【注1】’”

“这一年,王莽的残暴统治也走到穷途,百姓本就生活艰难,对朝廷满怀愤懑。想到吕育因庇护他们而死,想到吕母的仗义疏财,想到官府的苛捐杂税和暴政,百姓心中的那团火被彻底点燃。大家异口同声地回应了吕母,决定和官府拼了。”

“吕母先请百姓筑崮子,再说目的,就是通过筑崮子这件事来确认百姓们是否愿意受她领导。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吕母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起义队伍,反抗官府苛捐杂税,在崮河两岸及海上,与官军打起了游击战。”

“西汉末年,常常是水灾、旱灾、蝗灾接踵而至,百姓的生活本就困苦。朝廷不思救济,不加体恤,不顾百姓的困苦,还要增加捐税。农民破产失地,卖儿鬻女,尚且躲不过苛捐杂税。吕母打出起义旗号后,许多流亡百姓慕名而来,起义军迅速从最初的数百人发展到数千之众。”

“吕母于崮子点兵遣将,亲率勇士三千,杀入海曲城。激战后,活捉了杀害吕育的县宰,将之当众处死祭奠吕育。琅琊郡太守闻讯发兵海曲县,镇压起义军。在大兵压境之际,吕母沉着指挥起义军撤退。”

“吕母虽不知道管理员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作战十六字诀,但这位从未接受过军事教育,领导农民起义的巾帼英雄在作战中完美的实践了游击作战十六字诀,展现出了惊人的指挥才能。起义军在海岛上开荒种地,下海捕鱼艰苦度日,只要时机有利,就上岸攻打官兵,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封建官僚统治。”

“朝廷多次试图剿灭吕母的义军,始终没有成效,想要招安义军,但吕母并不轻信统治者的满嘴谎言。吕母不接受招安是正确的,一旦他们答应招安,结局要么是朝廷背信弃义加以残害,要么就是继续之前的老路,被官府剥削,直到流干最后一滴血。”

“吕母起义后,朝廷没有任何抚慰百姓的举动,反而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官府的逆向操作,导致越来越多百姓不堪暴政投奔吕母。不到一年,吕母的起义军就发展到一万多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吕母起义,点燃了反抗王莽统治的火炬,并迅速形成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天凤五年,吕母病故,因其所部缺乏优秀的领导者,义军分裂。其部卒大部分参加了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中继续抗争封建官僚【注1】。”

西汉末年,失地后流离失所的百姓听到吕母的事迹,纷纷决议投奔吕母。琅琊郡中知道海曲城的百姓先找到了吕母,而更远的百姓不知道吕母所在,也暗自下定了追随吕母起义的决心。

本在海曲城任职的吕育听到天幕上的讯息后,便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却与附近前来投奔的百姓差不多时间到家。想到官府很快就会追来,母子相见,来不及述情,将吕母早已安排家人打包的财物和存粮带上,组织前来投奔的百姓暂时撤退避开官军锋芒,静待时机。

“谚语云:‘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于百姓而言,但凡能够活得下去,哪怕再艰难,他们也更愿意忍受眼下的生活,而不是冒险去起义。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每一场农民起义背后都有一个残暴不仁的官府,官逼民反莫过于此。”

“我们常说儒家误国,但实际上儒家也有利于治国的思想。只是忠言逆耳,君王不喜欢听实话,为了曲意奉承君主的喜好,儒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沽名钓誉之辈对孔孟之学没有取其精华,而是反其道而行取其糟粕来取悦君主,才烂了儒家的声名。”

“对于儒家治国的思想,我最欣赏《孟子·尽心下》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凡读书人,我想极少没有读过这句话,想来皇帝们也大多读过。但看尽历史,能够真正明白领悟其中之理的君王少之又少。”

“民为贵,君为轻,并不是说民的身份比君贵重。民为贵是因为民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与君王最珍贵的财富。君王懂得民之‘贵’,知道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给百姓提供安定平稳的生活生产条件,那么国家就能够走向强盛。”

“这样笼统的描述或许大家没有具体概念,我举几个具体示例:秦朝末年,刘邦入咸阳对城中百姓秋毫无犯,将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礼待投降的秦王子婴,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苛法。”

“三秦之地的百姓们十分高兴,食箪浆壶慰问刘邦的军队将士。刘邦再三推辞不肯受百姓财物,还动情道:‘仓库里粮食很多,士兵们并没有挨饿,我不想再给父老乡亲们添麻烦,让大家破费财物了【注2】’百姓深受感动,都希望刘邦留下来做他们的王。”

“而项羽呢?项羽入咸阳后,不仅引兵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和秦始皇陵,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还四处搜集宝物美女送回江东【注2】。”

听到百姓食箪浆壶慰劳叛军,秦始皇嬴政和秦二世胡亥脸色有点难看,下令追捕刘邦,可惜他们不知道自己世界的刘邦还不叫刘邦。然下一刻,项羽成功的将秦朝人属于刘邦的仇恨值拉到了自己身上。

“楚汉之争的结局其实在入咸阳时就已注定了,项羽不是败给刘邦,而是败给了自己的残暴和贪婪。即便没有刘邦,项羽也不过是另一个秦二世胡亥,成就不了帝业。”

“这里小小的延伸一下,楚汉之争,不止项羽不如刘邦多矣,项羽的谋士格局也远不如刘邦。刘邦刚进咸阳时,看到美女、奇珍异宝和奢华宫殿,也是忘乎所以,想要享富贵。但武将樊哙冒死强谏,又有张良分析利害,群贤齐心,劝住了刘邦,才有了约法三章。”

“而项羽的谋士呢?其亚父范增看到刘邦的约法三章,察觉刘邦志向不小后,首先不是劝项羽学着刘邦收拢民心,以免刘邦独占人心,而是急着劝项羽杀刘邦。范增看到了刘邦的潜在危险,却看不到主公身上的致命缺点,这种行为极其愚蠢。”

“在当时,项羽的势力远胜刘邦,但刘邦先入咸阳,已收拢了三秦民心。项羽征战时常有屠城,早失民心;迫刘邦让出咸阳又违背了‘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盟约,失了信义。刘邦固然是劲敌,但这个阶段阻止项羽屠城将民心逼向刘邦,远比杀刘邦重要。”

“身为谋臣,不劝主公去争夺民心,而是杀掉有民心的人,乃是下策。这种策略成功了,项羽会进一步失去民心,失败了,徒惹一身骚。然不同于刘邦愿意听从樊哙、张良的劝诫,项羽连范增的下策都听不进去,自己出了个下下策。”

“鸿门宴上,项羽想杀刘邦,意志又不坚定,让刘邦知道了他的杀意,又没有干掉刘邦。完美地向世人诠释了‘四肢发达,头脑愚蠢’八个字。当然,幸好他足够愚蠢,要是汉高祖死在了鸿门宴,或许还会有另一个应运而生,担起重张社稷的历史重任,但谁也不知道百姓又要多等多少年才能结束这场战乱。”

“我要说的第二个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关中、关东地区发生水旱、蝗、霜之灾,太宗当即下诏‘所在赈恤,无出今年租赋’减免赋税,同时‘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注3】’赎回因灾荒被卖掉的孩童,送他们回到父母身边。”

【注1】、【注2】、【注3】:引用网络资料,具体出处不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巾帼英雄(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经年烈酒

别那么野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婚后动人

豪门小爸也想上学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从盘点古代巾帼开始[历史直播]
连载中百里冰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