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众人关心地荀子不出庄周的所料,在照顾他的豆田,不过比起以前的兼职,现在是全职了。
这都要从楚国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说起,那就是今楚王熊元死了。
当然,他的名很多人都挺陌生,不过说起他的谥号和一些事迹,大概有很多人想起他是谁了。
楚王元谥号是考烈,闻名事迹大概是任命了春申君黄歇为相,以及被史记记述的纳了黄歇的老婆,然后喜当爹的故事。
说起后者,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相似的事件,不错,就是在司马迁笔下有两种身世记载的始皇帝。
自然,不乏有人会觉得楚考烈王为春申君养儿子属于是虚构,典型例子就是楚考烈王和李王后一共生了两个儿子,说明他本人的生育能力没有问题。
楚考烈王到底有没有喜当爹,究竟给谁养儿子,扶苏是不怎么在意的,他只需要知道他是他爹的儿子,他老婆没让他喜当爹就够了。
楚国王室狗屁倒灶的事他不怎么关心,看笑话倒是可以,但他们秦国王室也不是没笑话,秦赵楚谁也别笑话谁。
如今的新楚王到底是谁的儿子或许在后世会有众多争论,可要扶苏看来,孩子是谁的不是很重要,毕竟都当了将近十年的楚王呢。
重点是如今的楚国□□不可避免,树倒猢狲散,何况黄歇这个楚国二把手呢?
虽然黄歇不以为李园是个威胁,不过遗憾地是,李园他不这么认为啊!
他早就想干掉黄歇这个政敌了,不然他养那么多死士干什么?摆着当装饰吗?
但无论门客朱英怎么说,黄歇就是不信,在他看来,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怎么做出这种事呢?
朱英当时的内心是否吐槽过这位闻名七国的四君子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进谏不成的朱英果断润了。
朱英: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我不跑春申君的明天就是我的明天啊!
春申君的结局是啥呢?是被李园在棘门外伏杀,头仍在,家人被夷灭,差不多是斩草除根了。
也不知道春申君死了会不会后悔,反正朱英是给春申君这个前上司打了个差评。
春申君死了,对他的家人,对楚国似乎都不是什么好事,但对李园却不是。他作为新君血缘上的舅舅,名正言顺地掌握大权,并开始排除异己,剪除春申君的党羽,荀子这个兰陵令也在其中。
虽然荀老师名气很大,虽然李园和荀老师都是赵人,但……这种捞权的时候李园还会管同国不同国?情分不情分?
春申君待他也不错,他不还是把人干掉了吗?
他讲利益,不讲感情。
谈感情多伤利益啊!
随着李园上台,他的使者也到了兰陵县。
兰陵在七十多年前曾叫次室,这是一个有着鲁国色彩的城名,自然,它曾属于鲁国,在距今一百四十多年前,而在三百六十多年前,它属于鄫国,那时黄河没有北上改道前,这里还是一片湖泊和湿地。
不过随着黄河改道,原本的湖泊和湿地便成了可供开垦的良田沃土,原本的主人也无力保全,为了存续,鄫国成了鲁国的附庸,在良田沃土上建立的次室邑也归属了鲁国。
战国初年齐楚争霸,鲁国衰微,自然而然地,次室就落在了楚国手里,七十多年前,三闾大夫屈原去楚使齐,后为收拢民心,便于治理,改次室为兰陵。
一百多年过去,如今生活在兰陵上的人们早已不认为自己是鲁人,同理,一百四十年前的次室邑之人也不会自称鄫人。
岁月能改变人,但说到底改变人的还是人,只不过,需要时间作为催化剂
很显然,在春秋战国这个战争频繁,国界时常变动的时代,并没有后世认知中的民族与国家概念。
比起周初立时的满天星斗,如今确实是星辰廖廖,但这满天繁星也不是骤然熄灭的,事实上,直到十七年前,鲁国宗庙还在,在四十八年前,占据着中原膏腴之地的宋国才被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宋国可不是如今的韩国,面团一样,谁都能搓揉捏扁。当时宋康王进行改革后,宋国可是能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国,取其地,有五千乘之劲宋称号的存在。
当然,关于宋康王,也有暴虐的记载,但就宋国的军事实力,它显然不是块橡皮泥,不然早就像中山国一样了,哪里用得上齐楚魏这三个当世的霸主动手呢?
再加上长平之战前后秦国郡县归属的变化,似乎能理解吕不韦上位后斩首的记录在十来年里不见踪迹的了。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军功授爵制的关键在于提供了一条透明公正的上升途径,首级可以是计算军功的一个直接方法,但显然,在不需要大面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时,把军功授爵制和斩首制绑定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困兽犹斗,何况面对必死之局的士卒呢?
也许有人要说了,以首级作为军功证据,可以防止冒领军功,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没有连坐制度,你又怎么保证,什伍之中,你的同袍不会成为沉默者或者助纣为孽呢?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这也许是荀子会提出义兵的原因,他是否看得清清楚楚无人知道,唯一明确的是他写下了义兵,这个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幻想的文章终是在千年后落地成真,那时,已经距离他两千一百多年了。
但那终究是两千多年后的事了,现在荀子所生存的世界,普通人没有民族和国家的概念,也没有后来的宗教,是是有利于统一,把原本七个国家揉成一个统一体,但要是完全把民众当面团搓揉捏扁……
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会有玄天当死,黄天当立。
不过很可惜,在当今世上,并非没有人明白这道理,但很显然,无论那什么时候,能把肉分得让天下绝大多数人都满意还是少有。
虽然李园分肉的水平不能让楚国统一天下,但让他掌握楚国大权是没问题的,做不到让全楚国人都满意,那就拉一派,敷衍一派,打一派了。
这么多人,总是需要人去当农夫,当奴仆的。
但李园也很有自知之明,他的分肉水平是不可能让荀子认他为主的。
但流程还是要走一走的,李令尹告诉自己的使者,“使若荀卿愿为我效力,这兰陵县令仍是他的,若他不愿意,就随他去。”
爱教书就继续教书呗,咋滴,还能造反不成?
政斗达人李园很自信荀子绝对翻不出他的手掌心,所以他一点也不介意对方在兰陵教书,要知道,这群人学成了,他总是能用的。
李园的猜测没有错,荀子确实不愿意与他为伍,这其中固然有人品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荀子认为,和李园这种人在一起,是搞不好政治的。
荀子又不打算去为了春申君去当豫让,再加上李园有个外甥楚王,掌权名正言顺,他也顺势退了下来。
荀子闲了下来,但他没有想过要去秦国投靠徒弟,或者去赵国帮助母国。
原因如下,秦国是李斯的快乐老家,但不是他的,至于赵国……
你说赵国是不是他的快乐老家?
荀老师:你说他要是我的快乐老家,我还至于前大半辈子教书都不在那里教吗?
不当县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荀老师可以好好整理整理自己的豆田。
不过此豆田非彼豆田,要真的在兰陵的陇亩里种豆,那没怎么务农的荀老师估计也和后开隐居的五柳先生差不太多,结局多半是种豆苍山下,草盛豆苗稀了。
也正因如此,荀老师的豆田里可是长出了两株硕果累累的瓜秧。
扯远了,尽管自己地里有两株高产的瓜苗,荀老师仍表示,他是职业种豆人,至于说种瓜种得也好,那当然是因为他是孔子的继承者,有教无类嘛。
虽然荀老师种瓜的本事很好,但还真没人强制他去种瓜,扶苏也不觉得他爹有这个本事能让荀老师放弃种豆的爱好,只能说往荀老师的豆种里掺点瓜种,让他凑合着种,再不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你总不能和他打起来吧?
此时的荀子还不知道他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虽然他丢了官,但老师的职责还没丢,兰陵县令没了就没了,他又不是没官做就要死了。
兰陵的荀老师日常巡视豆田,亲自拔草施肥,与此同时,新郑的韩子也在奋笔疾书,全然不知道他也已经被盯上了。
此时还没有韩愈,也不是儒家占据话语权,所以韩非还能顶着韩子这个名头。
当然,囿于空间时间原因,秦王不能立刻看到韩非的著作,但有扶苏这个人形图书馆在,一切的问题也都不是问题了。
对于古代历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过,判断精华和糟粕的标准以立场为前提,对于封建势力,大概义兵才是糟粕。
我搜了一下,发现义兵最早见于《春秋_梁传?宣公四年》:"(鲁)伐莒,义兵也。"
《吴子?图国》把军队分为五类:"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并指出"禁暴救乱"的军队为义兵,义兵必须循礼而行。
荀子在议兵的文中这样说,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他认为,兵者,是用来禁暴除害的,不是为了争夺。
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
这样的话在当时是理想,是美梦,当时的人没有可行的方法做,但这显然不是说它毫无价值。
当然,荀子的书里以现在的主流观点,也不是全是好的,客观看待。
上面这段说完,李斯就提问了,他说,"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时过境迁,斯人已逝,而思想长存。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种豆得瓜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