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想着,文书房的门被推开,一个穿着绯色官服小吏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书,高声道:“司马懿何在?陛下召你即刻入宫!”
司马懿心里一紧,起身接过文书上面盖着皇帝的玉玺,朱砂印鲜红刺眼。他抬头看向小吏:“陛下为何突然召我?
小吏撇了撇嘴,语气带着几分轻蔑:“谁知道呢?你快跟我走,陛下还在太极殿等着呢。”
太极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寻常郎官根本没资格进去。穿过一道道宫门,红墙高耸,琉璃瓦在晨光下泛着冷光。路上遇到官女太监,见了小吏都低着头行礼,可看向司马懿的眼神里,带着几分好奇和探究。
太极殿的门推开时,一股檀香扑面而来。殿内很宽敞,地上铺着厚厚的红毯,从门口一直延伸到御座前。曹叡坐在御座上,穿着明黄色的龙袍,腰间系着玉带,手里拿着一份奏折,正低头看着。殿两侧站着几个大臣,陈群站在最左边,曹休站在最右边,两人中间隔着几步远,却像是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臣司马懿,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司马懿跪下行礼,声音平稳,没有半分慌乱。
曹叡抬起头,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几分审视:“平身吧。朕召来,是想问你,军屯之事,为何只举荐钟繇与陈群,却不提宗室?”
司马懿心里定了定神,躬身道:“回陛下,军屯之事,需得日夜操劳,既要监督农事,又要协调军务,宗室大臣多掌兵权,镇守边境,若是分心处理军屯,恐会顾此失彼。臣以为,各司其职,方能事半功倍,并非臣不信任宗室。”
他的话刚说完,曹休立刻上前一步,声音带着怒气:“陛下!司马懿此言差矣!宗室乃大魏根基,镇守边境是本分,处理内政亦是责任!他这般说辞,分明是排挤宗室,想独揽军中之功!
曹休身材高大,穿着紫色官服,站在那里像座小山,怒气冲冲地盯着司马懿,仿佛要将他生吞活剥。
司马懿没有抬头,依旧保持着躬身的姿势:“曹将军误会了。臣只是就事论事,军屯之事繁杂,若由不熟悉农事的人来主持,恐会延误时机。臣举荐钟繇大人,是因其曾任司隶校尉,在地方推行过农事改革;举荐陈群大人,是因其心思缜密,善于督责。并非臣有意排挤宗室,还请将军明察。”
“你!”曹休气得脸色发白,刚要再说话,却被曹叡抬手打断。
帝王放下手中的奏折,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曹将军,司马懿说的有道理,宗室大臣镇守边境,责任重大不宜分心。军屯之事,就按司马懿说的,让钟繇与陈群协同处理。”
曹休愣住了,显然没料到曹叡会这么说。他张了张嘴,想反驳,却见曹叡眼神冷了下来,只好不甘心地退了回去,临走时,狠狠瞪了司马懿一眼。
司马懿心里松了口气,却没敢表露半分。他知道,曹叡这是在护着他,可这份护佑,既是恩典,也是枷锁--帝王今日能为他驳了曹休,明日若是他有半分差错,这份恩典,也能瞬间变成杀头的利刃。
曹叡拿起案上的一份文书,递给他,“这是凉州送来的奏折说那里闹了蝗灾,粮草短缺,你看看,可有什么对策?”
司马懿接过文书,快速翻阅起来。凉州地处边境,常年战乱,百姓本就困苦,如今又闹蝗灾,若是处理不好,恐会引发民变。他皱着眉头,手指在文书上划过,忽然想起河内老家也曾闹过蝗灾,父亲当年是用“火烧蝗卵”的法子,再加上官府开仓放粮,才稳住了局势。
“陛下,臣有一策。”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凉州蝗灾,当分两步处理。第一步,派官员前往灾区,组织百姓火烧蝗卵,防止灾情扩散;第二步,从关中调运粮草,开仓放粮,安抚百姓。同时,可让当地驻军协助百姓补种荞麦-—荞麦生长周期短,两月便可收获,能解燃眉之急。
曹叡听完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你这法子倒是周全。关中的粮草,由谁去调运合适?”
“臣以为,可派卫臻大人前往。”司马懿毫不犹豫地回答,“卫大人曾任廷尉,做事严谨,又熟悉关中事务,定能顺利完成任务。
曹叡点了点头,转头看向陈群:“陈卿,你觉得司马懿的法子如何?”
陈群躬身道:“陛下,司马懿之策可行。卫臻大人确实是合适人选,臣附议。”
曹叡不再多言,拿起朱笔,在文书上写下批复,递给身边的太监:“即刻派人将批复送往凉州,再传卫臻入宫。”
太监接过文书,躬身退下。殿内一时安静下来,曹叡看着司马懿,忽然开口:“司马懿,你入朝不过数日,却能提出军屯、救灾之策,可见你确有才干。朕有意让你留在身边,做个侍中,随朕处理政务,你可愿意?”
侍中虽只是五品官,却能常伴帝王左右,参与朝政,是多少人挤破头都想得到的职位。司马懿心里一动,却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躬身道:”陛下厚爱,臣感激不尽。只是臣初入仕途,资历尚浅,若骤登高位,恐会引起非议,不利于朝政稳定。
曹叡看着他,沉默了片刻,忽然笑了:“你倒是谨慎。也罢,就依你,继续留在尚书台。但朕有个要求--往后每日退朝后,你需来太极殿,处理需要的批阅奏折。”
这既是信任,也是监督。司马懿心里清楚,却还是躬身应道:“臣遵旨。”
离开太极殿时,阳光已经升得很高,透过红墙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司马懿转头看向陈群,便问道:“主事大人,陛下为何突然让我陪他批阅泰折?
陈群叹了日气,目光望向远处的宫墙:“陛下年轻,登基不久,朝中虽有老臣辅佐,却少有能真正交心之人。你有才干,又懂分寸,陛下是想找个能说话的人。只是你要记住,伴君如伴虎,每日陪陛下批阅奏折,既要展露才干,又不能抢了帝王的风头,分寸二字,需时时记在心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