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 27 章

“皇上!此乃诱杀,当称不仁不义之举!”

“贸然出击太过草率,望陛下深思细量,切勿鲁莽行事!”

“鞑靼无德,可我大昭端行多年,岂能效仿蛮夷作风!”

一帮言官岂止是笏板上写满了劝诫的废话,真跪在庭前说起来就是没完,唾沫星子乱飞不说还一脸悲壮激昂。

一个跪三个跪,见皇帝脸都黑了索性一群人齐刷刷跪下来,就是不从。

皇上,你都没有正式下战书就去偷袭人家,这是不仁不义,是败坏我大昭国威啊!!

外邦夷狄抢掠厮杀那是他们野蛮成性,可咱们行端坐正,怎么能抢别人的东西!大昭的脸还往哪里搁!

出兵打仗这种事怎么也得准备个三五年吧,以前回回打仗回回输,几十年前国都都差点保不住了,绝对不能这样!!

柳承炎听得差点一口血喷出来。

他读书时就听说朝中尚文贬武,甚至有些武官为了讨好文官还特意去学书法学画画。

但是人家都欺负到这份上了,还在这讲仁义道德君子行径,圣贤书读疯了这是?!

他握着一盏茶尽是腹诽,表面沉着脸色没有说话,台下言官更是觉得自己深明大义,十几人轮起来滔滔不绝。

冯穆虽然是个自幼习武的文官,这时候也黑了脸,大有要撸了袖子揍人的冲动。

冯老将军三言两语挡了回去,但也在看皇帝这边的反应。

“陛下,秋猎之事万万不可,恳请三思!”

“万邦上国不可诈取横夺,有失祖宗颜面!”

等争论声三三两两的安静下来,最高位的皇帝才缓缓开口。

“赐廷杖五十,剥官位罚守忠烈祠。”

不废话了,直接揍。

程潮差点笑出声来,板着脸冷喝一声,让锦衣卫把人拖到午门外行刑去。

这要是一年前皇上刚来的时候,还会耐着性子争辩道理几句。

现在也不跟礼法疯子多讲,直接上板子,好事。

跟疯子争道理……折寿啊。

十几个言官没想到掰扯完规矩就得去挨板子,面面相觑还没想起来要喊冤。

锦衣卫一涌过去文臣们齐刷刷地往两边躲,剩下这帮人被抓着肩膀就往外头拖,这时候才惨嚎起来。

“圣上息怒——”

“陛下,陛下臣这是尽忠尽职啊!!”

程潮又一挥手,下属们纷纷掏出用了多年的抹布堵嘴,路上还拖掉了好几个人的裤衩和官靴。

一盏茶的功夫,远处依稀传来了起落翻飞的板子声。

“砰!”

“啪!”

“啊啊啊啊————”

剩下的文臣们噤若寒蝉,再无多言。

武将罕见地被维护一回,好几人都明显乐得不行。

柳承炎看似心平气和地放下茶盏,温和道:“还有异议吗?”

“陛下,”又有言官噗通跪下来:“当今太平一片,何须动武!”

皇帝一抬下巴,程潮麻溜的把人抬走。

“陛下这般绝堵不住悠悠之——唔!!”

从早朝到晌午,拢共抬走三十多位。

到后头耐心耗尽,他就差把茶杯扔到那言官的脸上。

戍边将士战死沙场的时候没见你痛惜,民不聊生的时候没听你叫惨,这时候要收拾鞑子了反而一个两个蹦出来叫不平了?!

许他们欺负人就不许还手?这是什么王八道理?!

秋猎不光要打,最好痛击要害夺回大片疆土,烧荒种地都胜过送给他们喂马!

皇上战意已定,朝中保守派的文臣人心惶惶,少不了去请白首辅过去说情。

白首辅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闹头疼,连门都不开,跟老狐狸似得腿一蹬直接装死。

找不着白首辅,他们又去找冯穆和翁奕为。

后头两位也早就学精了,有锅先丢给首辅,说首辅不吭声他们也不敢越级上书,这是犯了大忌讳。

但再回到乾清宫里,柳承炎一想起来还是气得牙痒痒。

得是长了个什么样的狗脑子才能说出这种混账话!

一个两个挨板子削官职算是便宜他们了!剁了去喂马也好过让这种人糟蹋粮食!

冯润心拍着后背帮忙顺气,又在一旁递了果盘道:“吃块西瓜,消暑祛火。”

柳承炎叉了块西瓜,忽然怔神看她。

他回过神来,确实还有大事没有和她托付。

小皇后被盯得脸上发烫,抱着瓜盘失笑。

“怎么了?”

发妻有孕,他本不该远行。

柳承炎沉默一刻,低头吃了西瓜,半晌道:“我打算随军北上。”

“你爹率领中军,我会易容随行,全程也有暗卫保护性命。”

他并无逞能显摆的想法。

相反,他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了。

无论是北境的荒草狼烟,还是南海的烟波诡谲。

他有意大统江山,却对外界一无所知。

总该出去看看,哪怕会遇到危险。

圣祖爷统帅三军为大昭打下整片江山,靠得也是文治武功,缺一不可。

冯润心没想到他会如此打算,垂眸想了一会儿。

“深怀这样说,便已经定下主意了。”

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已经红了眼眶,只是自己还不知道。

刀剑弓矢不长眼睛,小时候父兄出征,她从未睡过安稳觉。

梦里哥哥断了胳膊,父亲满脸是血,母亲痛哭失声,她都记得。

但她不能说。

再抬头时,冯润心已是扬了笑容,声音温暖平缓。

“既然想好了,我也会在宫里日夜祈祷,盼你平安回来。”

他看着她,又觉得自己多一分辜负。

也只能低头亲一亲她的额头,眼神珍重。

“一定。”

“不过……”冯润心又想到什么,犹豫起来:“陛下若是外出多日,朝里该如何瞒着?”

她清楚他的性子。

她的夫君像极了一匹野马,生来要奔驰纵横,踏着最烈的风往更远处走。

紫阙朱阁困不住他。

但若是做皇帝,按着礼数便该日夜守在这深宫里。

柳承炎回过神来,点头称是。

这是个问题。

他不上朝,便会暴露自己不在。

今后便是不去北境,也总会有南下西巡的事。

若是次次出巡都以帝王仪仗,劳民伤财不说,官宦势必会提前收到风声,早早粉饰太平。

除非……他平日便不多上朝。

他若是平日不上朝,文官武将也就无从揣测。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本身上朝这件事,皇帝折腾,大臣们也折腾。

一群人凌晨天未亮时便各自穿衣洗漱,然后在寒风里听人扯着嗓子唱报国事。

若这么做能躬行诸事也来得好,可上朝时多得是废话连篇请安问好的破事,早晨忙完一整趟,下午晚上还得继续看折子批阅答复,便是累死在乾清宫里也不奇怪。

他如果找个法子避开这桩破事,也能多出许多时间做些正事。

想到这里,柳承炎瞧了一眼陈毫。

后者原本一夜未歇伺候到现在,帝后谈话时正悄悄阖眼打盹,一被盯登时站得笔直。

“奴在!”

“取道袍来。”

他至此要做一回昏君。

世界线收束(不是)

------------------

太和殿大概三十多米高≈十丈余

1.道袍-百度百科

道袍是明代极其流行和典型的一种便服,上自天子下至士庶无比把道袍当做日常穿著的主要服饰之一。

道袍形制为:直领,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领镶嵌有白色的护领,道袍,可以作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两侧开衩,接有暗摆,暗摆打三个褶或不打褶,以系带系结,穿着时可配丝绦、布制细腰带或大带。

道袍在古代底层社会劳动者皆有穿着,并非儒生专用,亦非礼服,而是居家常服。道袍的流行变化往往体现在暗摆的结构、衣身长短、袖子宽窄上。从明清小说、笔记的描述,道袍总的趋势是两袖不断增宽,大而长的袖子受到人们的青睐,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发展到有些夸张的地步。

叶梦珠《阅世编》:“公私之服,予幼见前辈长垂及履,袖小不过尺许,其后衣渐短而袖渐大,短才过膝,裙拖袍外,袖至三尺,拱手而袖底及靴,揖则堆于靴上,表里皆然,履初深而口几及踊,后至极浅,不逾寸许。”

这里说衣短才过膝、拱手而袖底及靴,与清代《醒世姻缘传》的描写完全一致。道袍在明代的时候非常流行。几乎是读书人的“标配”,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叫这种衣服叫道袍,因为读书人懂得的道理多。随着流行变化,道袍的衣身长短、袖子宽窄经常变化。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说:“修静立道士衣服之号,月破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著矣,”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早饭都吃过了,方纔起身,把道袍、鞋、袜慢慢的逐件搬将出来,无非要延捱时刻,误其美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烦劳了列位,做两件道袍穿穿,也见小肆中薄意。」

《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引《传授经》说:陆先生“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玉篇》作“袍”解。此后道袍定型。

2.防秋-来源不明

什么是「 ”防秋”呢?

防秋是一种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国防战略的制度,游牧民族的生活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行动,游牧民在春季的时候因为冬季过后的草场林地还没有完全复苏,牲畜缺少食物,牧民生活就会比较困难。

夏季水草丰美,草场茂盛,牧民的生活就比较清闲,到了秋季,为了给牲畜养膘以及储备过冬的草料,牧民们会频繁的移动,冬季为了减少牲畜能量消耗就基本不怎么移动了。虽然具体情况根据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大致的规律是这样的。

从上述游牧民族的活动规律我们可以看出,牧民们为了在冬季到来之前给牲畜养膘并且储备草料会频繁的移动,但是草地资源只有那么多,人人都要抢草料,肯定是不够的,为此游牧民族在秋季就会大肆南下,掠夺资源。

同时因为经过一个草场丰盛的夏季的畜牧,一年的游牧工作基本完成,正好是游牧民族人壮马肥,体力充足,士气旺盛的时候,他们不用顾虑生产,直接驱使着马匹远征千里,南下劫掠。当然了,这是基于生存基础之上而发起的劫掠。

游牧民族除了因为这一目的劫掠以外,还有一种战略性的劫掠,战略性劫掠的目的则是为了削弱南方中原王朝的国家实力,以求取更大的利益。针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这种季节性的劫掠活动,南方的中原王朝也针对性的在秋季进行国防战略调整,这一过程就被称之为「 ”防秋”。

防秋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按照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的记载:秋高马肥之际,吐蕃会趁机入寇,唐朝政府会从关东调兵到京城长安以西进行防御,谓之防秋。另据《新唐书》记载,每次抽调的防秋兵有三万人,并且都是从河北魏博、成德等战力强悍的军镇征调而来,可见对于防秋的重视。

吐蕃在秋季发动进攻,除了秋高马肥,唐朝秋收在即掠夺资源的目的以外,也是为了和唐朝争夺陇西的土地,将国土面积扩大的同时威胁唐朝京城长安,而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唐朝才全力推行防秋制度。 那么明朝的防秋和唐朝又有哪些不同呢?

明朝人很早就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季节性南下有着清楚的认识,早在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朱元璋就对边将们说过,春季之时胡人马瘦弓弱,你们可以解甲休息,到了秋季秋高马肥,你们就要提高警惕,随时观察蒙古人的异动。

明代人更是将一年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胡人疲弱中国较强的时期,这就是春季;另一个就是胡人偏强而中国较弱的时期,这就是秋季。 哪怕不是战争,和蒙古互市,明朝也会考虑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隆庆和议以后,明朝和俺答达成了互市协议,将每年的互市定于春末夏初之时,这个时间段正好是蒙古马匹瘦弱,战力不足的时候,哪怕是想趁互市期间深入内地侵略也十分难以实现。

明代的防秋时间亦是根据秋季的季节时间来进行调防的,一般来说基本上都是七月到九月或者六月到九月,除了蓟镇和昌平镇比较特殊,每年有两次调防,春季三个月,秋季四个月,这两个镇守备京城,地位比较重要,不容有失,所以春秋两防也是可以理解的。

3.嘉靖轶事-崇敬道教

明世宗信奉道教,他不仅本人信道,还要全体臣僚都要尊道。明世宗时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官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还一身兼少师、少傅、少保数职,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明世宗迷信丹药方术,他派人到处采集灵芝,并经常吞服道士们炼制的丹药。为满足自己修道,明世宗数次遴选民女入宫,每次数百名。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世宗命宫女们清晨采集甘露兑服参汁以期延年,致使上百名宫女病倒。宫女们忍无可忍,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差点将明世宗勒死,这就是历史上罕见的宫女弑君的“壬寅宫变”。

特别是经“壬寅宫变”幸得未死,从此移居西苑,设醺炼丹,迷信道士邪说,养生修道,二十余年不回大内,法纪逐渐松弛。另在宫内外兴建大量宫殿庙宇,加重百姓的负担,使得国家财政危机愈益深重。

明世宗任用道士,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让道士烧掉,企图让神仙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叫蓝道行的道士,平生最恨严嵩,借助这个机会向明世宗传达了“奸臣如严嵩,忠臣如徐阶”的字样,最终使权臣严嵩落马。

4.嘉靖轶事-喜欢养猫

嘉靖年间,宫中养了一只叫“霜眉”的卷毛猫,呈微青色,但双眉却是洁白的,非常善解人意,明世宗出行时,此猫充当前导,又经常伺候明世宗睡觉,明世宗爱如珍宝。后来,霜眉死了,明世宗非常伤心,命令大臣们写祭文,但大臣们都没写过动物祭文,难以发挥,只有一个叫袁炜的礼侍学士在祭文中写了“化狮成龙”四字,令明世宗十分满意,提拔他做礼部尚书,补入内阁。明世宗下令将霜眉埋在万岁山北麓,题碑“虬龙冢”。

(这样就升礼部尚书也太草率了啊喂)

---------------------------

给老婆们水母们妖怪们递海盐香草冰淇淋O3O!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第 27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炮灰的人生2(快穿)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

炮灰是心机美人(快穿)

天之下

东宫娇藏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帝王侧
连载中青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