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 75 章

话音刚落,朱元璋便伸手指了指摆在自己桌前那堆积如山般高的公文,示意让温良上前查看一番。

温良顺着朱元璋所指方向望去,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朱元璋面前那张宽大华丽的御案之上,已然被层层叠叠的公文完全占据。

甚至连一旁的地面上都还散乱地堆放着好几大摞亟待处理的文件。

此刻温良心中暗自懊恼不已,他竟然忘记了朱标平日里都会辅助朱元璋一同处理朝中政务。

如今自己给朱标揽下下这件麻烦事,那么眼前这些堆积如山的公文恐怕就只能依靠他独自一人去完成了。

遥想当年,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毅然决然地废除了丞相制度。

自此之后朝廷六部官员们便可直接向皇帝禀报工作事宜并承担相应责任。

这般改革虽说是极大程度地强化巩固了皇权统治地位,但与此同时却也给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本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毕竟原先需要经由丞相出面打理处置,各类大小政事。

现如今统统交由皇帝亲自决断处理,工作量如此庞大繁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温良回应道:“启禀圣上,后世自当有其独特高明的应对策略及方法。

而想出这些锦囊妙计之人更是非同凡响,正是陛下您的龙裔子孙呐!”

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致,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之色。

追问道:“哦?

竟是标儿的子嗣,不知究竟是哪一个后辈竟有如此非凡之才?”

他心中暗自思忖,莫非是自己当年未曾留意到的一颗明珠?

温良闻听此言,脸色骤然一变,额头上甚至冒出一层细汗。

因为想出这个办法之人并非朱标的后代,如果让朱元璋知晓实情,那么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尤其若是牵扯出朱棣篡位之事,恐怕洪武年间的朱棣必将遭受一场灭顶之灾。

眼见朱元璋神色愈发凝重,温良心知不能再隐瞒下去,但一时之间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沉声道:“不必顾虑,直言便是,朕绝不会怪罪于你。”

温良深吸一口气,似乎做出了一个艰难无比的决定。

心中默默念叨:“朱棣啊朱棣,今天我也只能对不住你了!

希望你不要怪罪于我才好!”

随后,他咬紧牙关,额头上冷汗涔涔,声音发颤地回应道:“回陛下,此人大名正是……成祖朱棣。”

话一出口,犹如石破天惊,整个宫殿瞬间变得鸦雀无声,死一般沉寂。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朱元璋打破沉默,缓缓开口:“你刚才所说之人可是成祖?”

言语之中带着难以置信。

朱元璋的眼神里闪过一抹讶异,他本以为温良会提及某个自己并不熟知的年轻后生之名

然而此刻听到"成祖朱棣"四个字从对方口中吐出时,还是不禁感到诧异万分。

"成祖朱棣......"朱元璋轻声呢喃着这个名字,陷入沉思之中。

片刻后,朱元璋恢复镇定,但神情依旧严肃异常。

继续追问:“那么依你所见,他又是怎样处理那些纷繁复杂、琐碎难缠之事的呢?”

温良答道:“成祖朱棣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设立了内阁制度这一创举。

他精心挑选了一批博学多才、智谋过人的大臣进入内阁,让他们齐心协力辅助自己处理纷繁复杂的政务。

这些内阁大臣们各有所长、各尽所能,群策群力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出谋划策。”

朱元璋微微皱起眉头,若有所思地追问道:“内阁制度?它究竟是怎样运行的呢?”

温良毕恭毕敬地回答说:“陛下圣明,内阁制度实则乃一种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集体决策机制。

诸位内阁大臣会针对各类军国大事展开深入研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建议,最终由成祖朱棣权衡利弊,拍板定夺。

如此这般,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臣们的聪明才智,更能显著提升决策的合理性及精准度。”

朱元璋闻听此言,喜形于色,频频点头称善。

他不禁慨叹道:“此计甚妙啊!如此一来,既可缓解君王日理万机之苦累,又能确保朝政事务得以迅速而有效地处置。”

朱标在一旁插嘴道:“父皇,儿臣认为内阁制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国理政之道。

它不仅可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还能提高决策效率和质量。

若能将其引入我朝,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与创新,必能进一步优化朝廷的运作模式,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朱元璋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他转头看着温良,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意。

说道:“贤弟啊,此番多亏了你的及时提点。

关于内阁制度之事,你不妨再去仔细翻阅各类古籍典章,深入探究其中奥妙。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精心草拟出一份详尽的奏章呈交于朕,以便朕能对此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讨。”

温良闻言,赶忙躬身施礼。

待众人离去之后,朱元璋独自坐在龙椅上陷入沉思。

此刻,他的脑海里正不断涌现着各种关于内阁制度的设想与构思。

虽然这一制度尚处于雏形阶段,但朱元璋似乎已看到了解决眼下繁重政务难题的曙光——也许,内阁制度真的有望成为破局之关键所在……数日后,温良收到朱元璋的传召。看着手中的帖子,温良不禁转头望向身旁等待的侍从们。

这些侍从共有九人,皆是朱元璋的亲信,也是他最为信赖之人。

朱元璋特别安排温良为他们觉醒武魂,并将他们培育成魂师。

这九人天赋异禀,朱元璋特意让他们归入朱标的麾下,成为其所组团队中的一员。

"难道几位王爷已经回京了?"

温良心中暗自猜测道。

他深知若非重大之事,朱元璋不会轻易召见自己入宫。

如今大明境内并无其他大事发生,唯一能称得上大事的,便是前些日子朱元璋召集各地藩王回京一事。

于是,温良立刻想到朱元璋传召自己入宫的缘由——为他的几个儿子觉醒武魂。

温良随着侍从来到奉天殿,只见朱元璋背负双手,屹立于殿内,目光锐利地凝视着他的儿子们。

温良的视线缓缓落于朱元璋那张铺满奏折和笔墨的御案之上,突然间,他注意到了一个特别的存在——一根藤鞭。

这根藤鞭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朕的几个儿子已经全部到齐了,你现在立刻替他们觉醒武魂吧。"

温良顺从地转过头,顺着朱元璋的视线望去,只见一旁整整齐齐地跪着一排身着华丽蟒袍的人。

这些人便是朱元璋的儿子们。

温良依次走到每位皇子身边,直接用自己的魂力为他觉醒武魂。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散发出一股强大的气息,显然他们都得到了各自封地的气运加持。

最终,这些皇子们觉醒出来的武魂无一例外都是蛟龙之类,这让温良不禁暗自惊叹。

然而,当温良的目光扫过众人时,却发现有一个人格外引人注目。

唯有此人与众不同。

正当朱棣等皇子对朱元璋的命令感到困惑不解时,其他几人则迅速遵命离去。

温良深知朱元璋此举意味着什么,他明白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于是,他决定悄悄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就在这时,朱元璋开口道:"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留下来,其他人可以先行回去了。

晚上的时候,朕会再召见你们。"

朱棣等人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但他们也不敢违抗命令,只能乖乖遵命。

而那些被遣走的皇子们则如释重负,仿佛得到了解脱一般,匆匆忙忙地离开了这个让他们感到压抑的地方。

温良原本想要趁着混乱离开现场,却没想到朱元璋竟然会再次开口叫住他。

他的身体猛地一顿,无奈地叹了口气,心中涌起一丝同情之情,同时将目光投向了一旁跪着的朱棣。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他的暗卫

在星际开密逃

贵妃娘娘千千岁

岁岁平安

春夜渡佛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斗罗:生命是一场盛大的腐烂,活着是一场伟
连载中YAZS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