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德帝终其一生都没去过北境,却在奏疏里看遍了北境的兴废存亡。
金狮军、战事……这些令人头疼的字眼是这位帝王对北境的唯一印象,北地的风沙吹不到依山傍水的京都,老祖宗说那里有吃人的猛兽,于是昭德帝将北境二城拱手让出,似乎这是一劳永逸的方法。
只是事与愿违。
中原大地稻粱肥饶,六畜繁多,得了北境二城的燕帝欲壑难平,将矛头对准了梧州。继北境和谈后,‘梧州战事’又出现在奏折里,成了昭德帝登基十年的又一心头大患。
梧州地处汾江以南,为汾东门户,始建于宝平三年,距今已有些年头。前些年北境战事吃紧,军饷粮草大多都由民康物阜的梧州直供,渝燕和谈后,朝廷特设北贸司在此,专司对大燕的来往交易。凡燕人过汾江入城,必先勘核符牌,方准泊岸。
两年后,朝廷将勘核一职转调给梧州营守将,北贸司只管贸易来往,不再分管外籍商人入城之事。
梧州守将之中,有一人名方照弥,本是北境二城的将官,他深知一味退守求和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与梧州主将商议加固汾江水防,广纳善水的兵士,决计不能让梧州重蹈北境二城的覆辙。
昭德十三年冬,大燕金狮军突袭梧州,短短数日便增兵至五万人,方照弥改编的水军刚好顶上,牢牢地封住了敌方的攻势。梧州营三万人据城坚守,竟不等援军来到便将金狮军击退。
然而两年后的秋分日,变故陡生。金狮军改良了水师,越过汾江细腰处直取梧州。战事再起时,方家迎亲的的喜轿还未落地,新郎官方照弥便披甲上阵了。
十月下旬,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金狮军大小攻势近百次,最长的一次鏖战,三天三夜没有停息,这场守城之役,后世称之为“梧城退燕”。
激烈战事后的惨状,除了残破的投石车和依然冒着余火黑烟的云梯外,更多的是横陈遍野的尸首。
梧州营死伤过半,方照弥获封忠武将军后却因重伤不治而亡。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