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要的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追本溯源,弄懂其背后的“为什么”。
这日,静瑜真人召见云芷,考较她的功课。
“芷儿,近日修行与学习,可有疑难?”静瑜真人端坐云床,语气平和。
云芷将自己近期所学,以及心中的诸多疑问,一一禀明。她没有抱怨执事或讲师的不解,只是客观地陈述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静瑜真人静静听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待云芷说完,她缓缓道:
“你之所思,并非全无道理。修仙之道,固然重传承,但亦非一成不变。先辈之法,亦是源于对天地至理的探索与总结。”
她话锋一转,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
“然而,知其所以然,需建立在对‘其然’有足够深厚的积累之上。你如今所见所闻,不过沧海一粟。若基础不牢,一味追问‘为什么’,便如空中楼阁,易入歧途。”
云芷虚心受教,低头道:“弟子明白,定会扎实根基。”
静瑜真人点了点头,又道:
“至于你那些问题……比如符文笔画,其规范确是为了最有效引导灵犀,但其中涉及的能量流转极其精妙,细微之差可能导致全然不同的结果。初学时严守古法,是为安全稳妥,亦是体会前人智慧。待你境界高深,对能量掌控入微,自然可尝试调整创新。”
“再如阵法阵眼,一元阵简单,中心确是最稳。但更高深的阵法,阵眼千变万化,甚至有游动之眼、虚无之眼,确非必在中心。你能想到此节,说明你于阵法一道,或有天赋。”
得到师尊的肯定和指点,云芷心中豁然开朗,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方式——
既要尊重传统,扎实积累;也要保持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她开始调整策略。不再急于当众提问引人侧目,而是将问题默默记下,自行在藏简阁查阅更多相关典籍,试图从更广阔的知识中寻找线索或验证。
实在找不到答案的,她便记录在一枚特制的玉简中,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向师尊请教。
同时,她也发现了“墨守”那些道理的更深层作用。
它们像是一把把钥匙,帮她撬开了理解这个世界的大门,但门后的广阔天地,需要她自己一步步去探索和丈量。
比如,那个“腹式呼吸法”,她反复练习后,不仅感觉心神更容易宁静,引气入体时,确实能更清晰地感知到灵气在体内的流动,甚至能微调其路径,使之更贴合《星辉炼气篇》的要求,效率远超旁人。
她意识到,这呼吸法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对自身内在的精细感知和调控训练。
又比如,面对流言蜚语时,她想起“墨守”说过的“浊气自口入,清气自心生”,尝试用类似“净化呼吸法”的方式平复心绪,竟发现对凝练神识有微弱助益。
这些发现让她惊喜,也让她对“墨守”的身份和意图更加好奇。
他到底是谁?为何要教她这些?这些看似普通的知识,为何与修仙之道如此契合?
这一日,宗门任务堂发布了新任务:协助丹房处理一批新采集的“清心草”,剔除杂质,并按品相分类。任务奖励是少量的贡献点,适合新弟子熟悉灵材。
云芷接下了这个任务。她不会因为自己是静瑜真人的亲传弟子就好高骛远,相反,她珍惜每一个可以亲手实践的机会。
在丹房偏殿,她和其他几名弟子一起,坐在成堆的清心草前,仔细地进行处理。她一边工作,一边观察着清心草的叶片脉络、香气浓淡、灵力波动,与玉简中的描述一一印证。
“咦?”云芷拿起一株看起来有些蔫黄、但根部却异常饱满的清心草,仔细感知。
“玉简上说清心草以叶色翠绿、香气清幽为上品。但这株……虽然叶片不佳,其根茎蕴含的清凉之气却似乎更为精纯凝练?”
她将这个发现告诉了负责指导的丹房弟子。那弟子看了看,不以为然道:“这种品相不好的,通常直接剔除。按规矩办事就好,别节外生枝。”
云芷却没有轻易放弃。她征得同意后,将这株“异常”的清心草单独留下。任务结束后,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找到一位看起来较为和气的丹师学徒,恭敬请教。
那学徒见她态度诚恳,便解释道:“你观察得倒是仔细。这种清心草,通常是生长环境略有瑕疵,比如光照不足,导致叶片发育不良,但为了生存,其精华反而更向根部汇聚。理论上,其根茎的药效可能更强,但处理起来更麻烦,需要特殊的萃取手法,对于大批量炼制基础丹药来说,性价比不高,所以通常不作为主料。”
原来如此!云芷恍然大悟。
这就像“墨守”说过的“逆境有时能激发潜能”——万物似乎都存在着某种平衡与适应性。
她不仅明白了清心草的变异原因,更对灵草生长与药效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件事虽小,却让云芷更加坚信:实践与追问“为什么”的重要性。
知识并非静止在玉简中,而是鲜活地存在于每一株草、每一块矿石、每一次灵气运转里。
她走在返回住处的青石小路上,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脑海中,那些来自“墨守”的现代碎片,与青岚宗的修仙知识不断碰撞、融合,衍生出新的疑问与灵感。
前路漫漫,但她乐在其中。
她知道,自己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一步步揭开这个世界的面纱,同时,也在一步步接近自己遗失的过去。
那个总是能给她带来启发的“墨守”,或许就在这条路的某个尽头,等待着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