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21集佛法修学概要

乙三、修行篇第三分三:丙一、总标五乘要义;丙二、别明五乘解脱法门;丙三、结归一佛乘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八页。我们讲到乙三,修行篇第三。

大乘佛法有八万四千个法门,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两个重点:一个是理观,一个是事修。理观是一种内心智慧的观照,我们一般叫作内善根;事修是一种外在的法门的修学,是一种外在的助缘。

从大乘佛法修学的因缘观角度来说,我们是先有理观才有事修,因为理观在经典上判作是我们因地的发心,它是一个种子。如果这个种子是错误的,我们就很难创造一个正确的结果出来。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是没有资格修学法门的,一定要有一个道前基础。就是说我们在开始修行之前,要先调整心态。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在无量的生死当中,心态已经是错误了,叫作颠倒妄想。颠倒妄想的形成,《楞严经》讲出了三个程序:就是感受、想象跟执着。我们刚开始内心受到外境的刺激会有一个感受,这个感受带动我们心中错误的想象,然后想久成性,就变成一种很坚固的习性,一种自我意识。当我们的想象落入到自我意识时,我们就没办法去改变自己了,因为它是一种坚固的妄想。

所以我们凡夫的心是从感觉而触动的,这个感觉是由外境而来的,这种心是不能使用的,因为这是生灭心。一个生灭的心,不可能创造一个不生灭的功德。佛陀在经典上说,你用砂是煮不出饭来的,因为砂非饭本,我们一定是找到米才能煮成饭。因此在佛法修学当中,在修法之前要有基础,就是把这种向外攀缘的心转成向内安住的心,我们才有资格来修学一切法门,而趋向无上菩提。

所以我们在前面讲到、时,花了很多时间来告诉大家,怎么调整我们错误的心态:

第一个,我们要先求安住。修行一定要“云何应住”,先求安住。我们前面讲了很多,菩萨的安住是以空性为住。大乘佛法的空性,是观察我们无量的过去,我们从什么地方而来。找到我们生命的根源,是本来无一物的,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这个就是我们所有菩萨的安住处。

所以当我们开始修学时,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布施也好,我们一定是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我们所有的人生——把心带回家,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调整,把一种向外攀缘的心带回来,安住在我们一念清净的本性——把生命归零。这第一个安住,以空性为住。这是观察我们的过去。

第二个,应该观察我们的现在。我们看到今生的果报体,是无常败坏的,这是一种苦谛的思考。人生虽然有很多的快乐,但是这个快乐有严重的过失。娑婆世界的快乐是有过失的,因为它会无常败坏,所以人生的快乐会让你不安稳。即便你花了很多的精神体力,得到你所要的快乐,但是你还是一样——弟子心不安,因为这个快乐你付出了担心、害怕、忧恼的代价。

所以佛陀在告诉我们无常观时,是调伏我们对娑婆世界的爱取,思惟苦谛,调伏爱取。菩萨要把心放在未来,而不是放在现在。你只要是成就广大的功德,特别是出世的解脱,你一定要放弃今生所有的快乐,你别无选择!

人生是要做出选择的。你要追求今生的快乐,就必须牺牲来生;你要追求来生的解脱,就必须放弃今生的快乐。所以从苦谛的思惟,我们产生了出离心。

前面第一个是空正见,第二个是出离心,是针对于现前的观察。

第三个,是对未来的观察——你将往哪里去。我们不能等到临命终,才知道来生要去哪里,来不及了。人生是要提前规划的,有了一个目标才知道,在有限的生命当中,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因为法门太多,人生太短,你没有目标,就不知道如何进入佛法。

我们今天开始进入广大的五乘法门。有些东西是你急迫的,有些东西是不急迫的。那么你在判断选择的过程当中,就是用未来的目标来作判断,所以一定有一个目标来引导我们,求生净土,圆成佛道,这就是引导力。

修行中,我们要建立三种心态:第一种,对过去的观察。找到我们生命的原点,让我们的心安住下来;第二种,对于今生眼前的观察。知道人生是无常的,总有一天会失去所有的东西,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结果,这样我们会慢慢淡化对今生快乐果报的追求,而把重点放在积集资粮,而不是享受人生,这是出离心。第三种,是对未来的观察,你将往哪里而去。

所以你在心态上,能够知道你的过去,能够知道你的现在,能够知道你的未来,这个心态就是一个真实的发心,因为这种心态正好能够摆脱过去妄想的干扰,你能够开创未来,甚至于能够把握现在。

前面的理观,让我们做了三件事情:理观的智慧,就是让我们摆脱过去,开创未来,把握现在的因缘。这部分,我们在发心跟正见已经讲很多了。理观的智慧就是端正我们的心态,依这种心态来修学,所有的善法都变成是成佛的资粮。这部分是讲到因地发心。

现在我们已经具足了这三种的理观,我们就有资格来谈修行了,就是开始称性起修,开始积集资粮。

我们有三段,此中分三:

一、总标五乘的要义。我们把佛陀的五乘法门先拢总地标示出来。

二、别明五乘的解脱法门。这个地方有五段:第一个是人乘,第二个是天乘,第三个声闻乘,第四个缘觉乘,第五个是菩萨乘。一般来说在藏传佛教,把人乘跟天乘判作下士道。下士道,我们显教叫作安乐道,就是追求生命的安乐,这是第一个基本功。第三的声闻乘跟缘觉乘,在藏系叫作中士道,我们叫作解脱道。菩萨乘在藏系叫上士道,我们叫作菩提道。从显教的角度,我们是先从安乐道到解脱道,再到菩提道,所以大乘佛法的法门有三种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他的暗卫

窃玉

小船三年又三年

我用人物面板伪装神棍

重生之母仪天下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
佛法修学概要
连载中妙音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