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曦初破的皇城之上,万籁俱寂之中,一缕悠扬的号角声划破长空,宣告着三边大军平安归来的消息。与此同时,战争胜利的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每一个角落。
对于这一次收复热河地区的胜利,莹花心中充满着淡淡的喜悦,毕竟她们这些后宫女子荣华富贵的基础就是大胤王朝的兴旺发达。只是这一次战争和自己并没直接关系,自己也没有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喜悦,自然对于这一件大喜事,以一种淡然的态度去看待。
只可惜,宫廷里面的其他人可就不那么想了。
德庆皇帝自然是喜悦的,福贵妃因为她哥哥是此次收复热河之战的最高统帅,如今战争胜利了,就算福贵妃自己也是与有荣焉。当然得知自己儿子立下紧要战功的祺妃也是无比喜悦,既开心自己的儿子从战场上平安归来,又喜悦这一次三皇子白和清在战场上立功这件事情必然会打破现在似乎已经尘埃落定的夺嫡之争。
因为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祥妃,瑞妃,莹花甚至是冯晴菊,英贵人,沈丽仪这些人都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看待这件事情。
只是皇后这一伙人知道三皇子白和清立下大功之后,自然是如丧考妣,毕竟本来太子白和都继位的事情也就是板上钉钉了,结果三皇子白和清居然搞了这一出,这自然是让皇后感觉异常的悲愤。
不是皇后不愿意识大体顾大局,只是事情牵涉到了自己和儿子的切身利益,皇后就有些坐不住了。若立下功劳的是其他任何一人,皇后也会随皇帝一样开心于大胤的开疆拓土,只可惜立功的是自己好大儿储位的最大竞争对手白和清,那就很遗憾了。
因为皇后实在掩饰不住自己的羡慕嫉妒恨,她真的没办法继续再陪着皇帝粉饰太平了,所以就躲在慈宁宫装病。
本来皇帝对于皇后的装病其实是有些怀疑的,但得知最近自己的爱妃宜贵嫔李佳怡似乎也病了,虽然他有些怀疑皇后是故意不给自己面子,但某种侥幸心理却让他感觉皇后万一可能是真的病了?
莹花知道李佳怡也病了,心中也觉得纳罕,毕竟之前李佳怡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就病了?联想到皇后如今病了,莹花忍不住猜测,如今这位宜贵嫔是不是已经打算投靠皇后了?只是,莹花自己也想想不到,李佳怡为什么会投靠皇后?
为了庆祝如今的收复国土的荣耀也为了给自己的好大儿造势,德庆皇帝精心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为了这仪式可以办得热热闹闹,皇帝特意花钱雇佣京城的百姓簇拥过来参与。
对于这个决定,皇帝自己是痛快了,只是可惜了户部左侍郎沈俊成。毕竟现在他才是整个大胤王朝的财政总管,收复热河之后,为了巩固边疆,同样要连绵不断的去花钱。这让本来就已经岌岌可危的大胤国库就已经败无可败,更何况皇帝还有花钱买这个虚热闹。
沈俊成不是不知道皇帝花钱是为了给三皇子白和清的夺嫡之路造势,但他自己和三皇子白和清不熟,也知道白和清其实颇有几分雄主的笃定,若在他手下,即使不死也要脱一层皮。
自然,沈俊成掏钱掏得很不自在。
金色阳光下,皇帝身着金黄色的龙袍,头戴镶嵌了二龙戏珠纯金装饰的乌纱蝉翼冠,立于巍峨的城楼之上,目光如炬,望向远方那渐渐清晰的凯旋队伍,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
等候了大约半个时辰后,一位身披银色战甲,背后卷着猩红披风的英俊少年就这样骑着一匹神骏的黑马朝着皇帝走来。他的身后,是排列整齐的军队,士气高昂,铠甲碰撞间发出阵阵铿锵之声,彰显着他们历经战火的坚韧与荣耀。此时他身上银色的铠甲正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远远望去仿佛是从战场归来的战神。
随着队伍缓缓靠近,皇帝的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那是一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与骄傲交织的复杂情感。他轻轻抬手,示意身旁的宦官准备迎接仪式,同时心中暗自思量,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国家的边疆,更让三皇子白和清在朝野中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等到三皇子白和清已经到底预定的地方后,他用一只手轻轻勒住缰绳,那匹黑马便灵巧地停下。
看到自己心爱的儿子如今英武,皇帝心中大乐。
“三皇子白和清,得胜还朝,实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皇帝的声音洪亮而有力,通过传令官响彻整个皇城,引来万民欢呼,声浪如潮。
听到父皇的声音,白和清立刻于皇帝面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双手高举战旗,恭敬地呈于皇帝面前。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忠诚,仿佛在说:“父皇,儿臣不负所托,已将敌寇驱逐,保我河山安宁。”
皇帝亲手接过战旗,轻轻抚摸着那浸染着战士鲜血与汗水的布料,心中感慨万千。他扶起白和清,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吾儿英勇,朕心甚慰。此战之后,你当更知治国不易,需继续努力,为百姓谋福祉,为朕分忧解难。”
随后,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在皇城前举行,百官跪拜,百姓围观,眼睛里自然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毕竟光拿钱白看景的好事任何一个人都想再来一遍。
当然皇帝唯一的遗憾就是三边总督孙世安还是借口要照顾父亲老孙将军,拒绝和白和清一起出席此次的欢迎仪式。
孙世安虽然和白和清在战场上结成了深厚的战友情,但他也明白,满朝文武以及其背后的广大士绅应该是不愿意支持三皇子凭借军功上位的。自己身为文官地主的一份子,是不可能完全背叛自己阵营的。
理论上皇权是无限的,但皇权能够落地多少是需要有人支持的。而在大胤,一个光杆皇帝在没有太监的支持下,是对付不了这些盘根错节的士绅地主。但一个得到了军队拥护的皇帝,其在话语权上就要比一个只凭借身份继位的皇帝要大很多,对地主士大夫的管制也格外严厉。这接近二百年,文官以及文官背后的士绅地主已经通过严苛的礼法把皇权极大约束,他们出于自己的利益是不愿意再来一个马上皇帝的。
其次,大胤太祖太宗在选择继承人上都是坚持了比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大胤天生就没有所谓立贤的舆论空间。当今皇帝的曾祖父也想着立爱妃的小儿子而冷落母亲不受宠的长子,但满朝文武都坚持立长,最后还是当今皇帝的祖父凭借长子身份当了皇帝。前辈的经验更是让文官不愿意掺和这种夺嫡的事情,要掺和也是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最后,夺嫡之争凶险万分,三皇子所凭借的归根结底还是皇帝的信任,但是大胤皇帝的君恩不是很靠得住,若是有朝一日三皇子君恩散尽,彻底失败,那跟随他夺嫡的人可就什么也得不到。
皇帝明白孙世安的想法,也没有强求他非要陪着三皇子白和清出席欢迎仪式。他自己也明白自己想立三皇子为太子这件事情不但大臣不愿意,就是后宫里面也得不到太多的支持。不说别人,就是自己的亲妈也不愿意支持三皇子白和清?
在大胤,孝为百善之首,就算是皇帝也要受孝道的约束。太后不愿意,皇帝也不能逼着自己亲妈同意。何况现在的太子虽然资质不如他三弟那样优秀,但他首先没有什么大的错误,其次又有一个得力的靠山——西域强国楼兰,这也制约着三皇子白和清的上位之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