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都在涅槃

“……凤凰涅槃,一飞冲天……”渭河肃面。“……这世间谁在涅槃?所有人都在涅槃:埋头苦干,扬长补短,定不要落后了。”

“皇上圣明!”那两人敬。

“那南方情势皇叔有何看法?”渭和又问。

“我听济儿说了概况,老臣以为南方战火一定要起,但现在也是它最好、最平静的时期,也正如皇上所言——都在涅槃。”

……

看三人言语少后,真文便进去报道:“皇上,司徒大人请言跪谢皇上。他要走了。”

“让他去吧。”渭和说。

左相老头放下茶碗。“皇上,梭国一县因为我们的火山有了温泉这事儿您知道吧,老臣觉得得让他们出钱铸造铁管把热水引过来,我们的百姓也是需要的。”

这种小气和他身份的反差让渭和笑了。“可就是因为有了温泉火山才沉寂的呀。火山周遭的新植和养护花费巨大,他们做得很好,此小事儿便罢了。”

“是啊,大人,这铸铁管可不是容易的事儿,且韩英又说以后纺织之事儿他们会尽力的。”右相也道。其实他们都清楚老头是因为火山岛想搞一点费用来。

“韩英?那小子也胆大包天得很,竟敢直接跟皇上说以后除了起兵不随以外其他都好说,简直吃了豹子胆!”左相又恨恨地说。

“此不是国使该做的吗,不卑不亢。”右相笑言。

渭和舒畅饮茶,知道他们也很高兴:火山永远沉寂了!

回后他在寝屋看着那碎簪盒子……“南方终得长久安稳,你便也高兴些了!”

南方,那人也没定在何处,而是带着阿忠像江湖郎中似的到处走——无论诸事多么繁杂,他一生最主要的工作永远都是治病。近两年因为收到的信件太多,他们的行囊从随身包裹到雇车同行,家当越来越大了。

各地行程途中看到田地青绿,百姓辛勤,商集丰富,他很高兴。

“老爷,为什么现在不打仗了药量的需求却多了起来?奴才实在想不通。”傍晚客栈里阿忠理着行程的顺序问他。

“就是因为岁月平静了呀。岁月平静了就该操劳衣食住行,所以百姓披星戴月的劳作,不免会磕到碰到。”那人回答。“而外伤又不能久拖,故而药量就大了。”

“您看这个!”阿忠将一信纸给他。“说露了骨头。还真不知那大夫是咋治的。”

那人看后。“那是因为没处理好成了疮疡之症。所以未来咱们不但要治病,更要带一些年轻的殇医出来。”

“老爷说的有理,就不用咱们来回跑了。”

“是的。”

第二日天亮之后两人去吃早饭,看到早餐店老板眼神内疚地说:“先生,昨夜马厩犯了小偷乱了先生的行囊,所以这次的费用就不用给了,算是小的给您赔个不是!”

“你说什么?偷了多少?”阿忠大惊:车上带有太多的药。

“……没有没有,”店家忙道。“本店有专人看守,只是一个孩子而已。”

“……孩子?”那人惊讶。

“哎,这听来是挺揪心的,说是他父亲旧伤折腾,家徒四壁,实在没法。过会儿我还得给孩子带些米去,总不得饿死吧。”

“……孩子在哪儿?”那人问。

“马厩里呢。”

马厩里,一个瘦薄的男孩被捆在一根柱子下,双目紧闭,约莫十二、三岁。闻得人来他便睁眼循去——真是一个眼神机灵的男娃。

“……”知道是马车物件的主人来了,他眼神即时变得胆怯移开。阿忠去松绑时将他抱起——实在不是这个年纪该有的重量。

“大爷……”男孩却跪下。“我听马车师傅说您是一位很好的医生所以就想偷点药,我爹他……”男孩泪目。

“你家离这多远?”他问。

“二里地。”

他们便去了孩子的家里。那是一个壮年汉子,却因为病痛已瘦削不堪。问询中他们了了他是一个退伍的后勤兵士,以前专管物资运送汇总的一环,受伤落了病根。

“怎么的如此严重,是不是没看大夫?”他问。

“家里有老有小,只能糊口……”汉子说。“能捱的时候就捱了一下,以为小病小痛的捱过了就是,后来严重了大夫说只能动刀,就一直在凑钱。孩子看着心疼书也不上了便去做了那偷摸的坏事儿。”

汉子的病根是一根存在骨头缝里的铁尖儿引发了大面积的脓肿。病去如抽丝,两三日后他便有了力气。又出发时他们带上了男孩,还留下了馈赠。

“大夫!”全家老小欲给他磕头致谢。

“不必如此,举手之劳!”他扶住两老。

“信辉,在我们离开之前你不但要抓紧时间多认字儿还要学得好,你怕吗?”他问去。男孩摇头。“先生,学生一定会好好学的,将来做有用的人。后年学生就满十四岁要去边关服役了,也一定会学以致用的。”

“很好。”

对他们殇医而言,最难学的不是开刀上药去浊调理,而是要识得身体上各个部位的经络血管,确保下刀精准。比起内症调理,它苛刻到一点都马虎不得。此后他又陆续收了些老少学生,要求十分扎实严格。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一忽儿又到了年底——也是他们该回家的时候了。

“老爷很高兴呢!”一路上阿忠对他说。“丹儿姐姐现在应该也在翘首期盼了。”

“这次出门我真的很高兴。”他说。

“孩子们也盼着泽婉和烈风呢,盼着他们带来的鲍鱼虾仁。”

“绕去恭州吧,然后去成都等她们!”

“好。”

恭州,秋季的夜雨让城市在白天灰蒙蒙的,视野不得明朗,也因如此,它有了“雾城”之称。这里的雨有个脾气,就是夜里下白天晴,而这也让集镇的青石板路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西南多雨,石板防滑稳健爽目洁净,也乃地方特色之一。

潮湿的空气让这里的女人们皮肤水弹白皙,光滑如脂,素与“丑”字儿无缘;而潮湿也会聚集于身体内无法发散形成痰湿恶气,于是人们便从饮食上加以调理,从而口味多“辣”。

那时没有辣椒,辣味便从多种植物而来:一是最大众化的葱姜;二是当地盛产的绿色花椒,圆形小颗粒味儿冲呛,口感麻香回辣,食用后毛孔发散身体舒畅。因这味儿驱虫,量少幽香,皇宫里便将其砌入墙中,从而有了“椒房”之称;第三种是芥末。就是芥菜的种子磨成粉末,做蘸料食用,其口味劲辣,发散更好。芥菜分小根芥菜和块根芥菜,前者多用于食叶取籽儿,后者用于腌制,就是大头菜。芥菜花和油菜花一样是黄色的。最后一种是萝卜籽儿。没有芥菜籽儿的地方也可磨成酱料食用。

于是重湿寒冷的天儿里,家家户户便喜欢煮起锅子——中间能加碳的圆宽陶锅——往里放入猪骨、牛骨,新鲜蔬菜,佐以调料食用。因而这时期的制陶业高速发展,销量惊人。陶器在海外也被叫做“China”。

一晴天儿里进宝从成都看了孙子后回到恭州,沐浴后正欲睡下,但见又来客了。

“什么事儿?”他上床盖上被子。

“海世宽来了,三天后到。”那人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炮灰的人生2(快穿)

我妻薄情

偏执夺娇

星轨

变形金刚之伪装者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海先生
连载中月小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