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国君国贼(一)

被当场锁拿的江永紧盯着杀父仇人从放弃挣扎到停止呼吸,冷寂多年的心脏终于再次跳动于温热的胸膛。

他分外满足。

“忠臣孤子,朕不加罪,着有司立即释放江永,”咸嘉帝批示道,“刑部尚书孙化教,都察院左都御史罗纶才革职为民,永不叙用。方鸣戮尸,其余涉事人员斩立决。”

第二年殿试,江永被咸嘉帝点为探花,授翰林编修。那年的主考官是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杨光中,状元赵略与二甲第十三名周绪都是他的同科。

咸嘉二年十月,萨汗博仁率十万铁骑绕过宁锦防线,借道蒙古直入关内。他们来势汹汹,连破宣朝四道防线,一路逼近京师。在兵部尚书孙承宗与蓟辽督师袁崇焕的指挥下,大宣将士浴血奋战,终于以极其惨痛的代价击退来犯。此役之后,国库财用益绌,辽东防务孔棘,京畿地区更是在胡刀铁蹄的蹂躏下生灵涂炭,然而与此同时,朝中各党之间的倾轧也愈演愈烈。别有用心之人先是以督师守边不利为由兴起大狱,罗织罪名驱逐阁臣。忝居高位后又向重要职位安插亲信,大肆索贿卖官,将本就昏浊的官场搅得更加乌烟瘴气。一时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就连埋首典籍的江永也受座师杨光中的牵连,在翰林院处处遭人排挤。原本就沉默寡言的他不得不更加谨慎,除挚友赵略、周绪外,半年之间竟不与旁人交一句私语。

咸嘉三年正月,在关内收获累累的萨族退兵,惊魂未定的林又清在平台召见诸臣,共商富国强兵之法。兵部尚书吴岳以局势危急,上书奏请向东瀛乞师。此前博仁悍然出兵大宣的藩属国朝鲜,深陷内忧外患的朝廷无力援助,只能任由朝鲜官军惨败,国王出逃,不得不向博仁求和并进贡岁币——自此之后,大宣再无朝鲜助力,永失辽东疆土。

同一时间,在与大宣一海之隔的东瀛国中,政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与大宣作战的东瀛将军身故之后,年幼的继任者被家臣篡夺了将军之位。新一代掌权者面对被百年战火灼烧得满目疮痍的国土,决心将休养生息、重建秩序作为施政原则。他废除前任的对外侵略计划,借道朝鲜向大宣致书,希望重修旧好。吴岳恳请咸嘉帝接受他们的善意,最好再派使臣面见将军,提出乞师合作的要求。他做着用东瀛牵制萨族、合兵收复辽东失地的美梦,却没有料到近在眼前的物议沸腾。全不知兵的科道言官们大张正正之旗,对吴岳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责其饮鸩止渴者有之,怒其捐弃国仇者有之,骂其怯寻退路者有之,偏偏无人虑及连年战火天灾已致国库空虚、兵马疲敝、民不聊生。题本叠着题本,弹章连着弹章,竟让年近六旬的兵部尚书在众人唾骂中黯然还乡,不出三月就郁郁而终。

咸嘉帝曾对吴岳的提议颇为心动,却在满殿公卿的胁迫下偃旗息鼓。然而咸嘉四年,辽东大凌河被萨军围困,山东将领叛乱,陕西民变四起,左支右绌之中,林又清再次想起尸骨已寒的前兵部尚书。为防言官们群起攻之,他暗中派遣自己最信任的三人——靖江王林言坦,国舅严自肃和翰林编修江永秘密出使东瀛。

江永一行人于第二年年春渡海抵达长崎,恰遇新任将军下令驱逐西方教士、实施封海锁国。他们在海上漂流数月,终于进入国境,被藩士一路押往江户城。他们在江户受到了盛情款待。将军听闻宣朝近况,深为同情,表示愿意资助咸嘉帝战舰、军资、器械若干,并调拨三万水军协助作战。奈何他们的密奏因继任兵部尚书的疏忽被书童误以为塘报,竟发科钞传,令乞师事泄。林又清及江永一行人尚能顶住朝中舆情,可远在东瀛的将军却也得知了大宣群臣的反应。那些不逊的言辞和妄自尊大的态度让他颇为恼怒,一气之下竟收回当初提议。无论江永等人如何压低姿态费尽唇舌,他都以国内战乱初平为由拒绝出兵出饷,被他们纠缠得厌烦,也只同意释放狱中近万名囚犯援助邻邦。收到这一消息的咸嘉帝出离愤怒,“我朝亿兆生民,张袂成云,挥袖为雨,岂需异国一万奸佞之徒哉?”

话已至此,江永等人本再无滞留东瀛的必要。可随后的几年内地起义蜂起,外敌不断进侵,百姓流离失所,国家愈发穷困,咸嘉帝不想也不敢完全放弃与东瀛修好的可能,故命三人暂住彼处,这一住便是整整十年。

大宣江山风雨飘摇,频现亡国之兆,而江永只能于举目无亲处虚度光阴,纵京主亲自召见、将军设宴慰问也无法缓解他的心急如焚。当年为报陛下知遇之恩,江永心甘情愿远渡重洋,如今中原窳败,江永更希望能回国效力。十年间,他向京师递去不下二十封请求回国的奏表,可换回的除了皇帝的劝慰和嘉奖,再无一语提及归期。

漂泊海外的十年中,林言坦病逝,严自肃因行为不轨被驱逐出境,正如咸嘉帝所说 “东瀛之事可倚仗者惟卿”,江永成为了两国邦交的唯一联络人。漫长的岁月如同不透气的笼罩,生生将他的一腔热血困成啮心蚀骨的苦闷。“对内剿抚两端,对外战和不定,朝中诸公皆为周公,而无一人愿佐成王,”江永也曾同陛下发起牢骚,“令江永多年出使寸功未立,徒与君上相望天涯。”

“文官贪财,武将怕死;文官结党,武将养寇;文官少才,武将无能,上下官员个个可杀!”

看过皇上推心置腹的回信,江永喟然长叹,“臣居所外常有刺事者,陛下不宜如此坦露。”

下一份公文中,江永因献《东瀛事略》有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再下一份公文中,林又清驳回了江永的归国申请。

咸嘉帝终于只是邸报上的咸嘉帝,江永终于只是奏疏中的臣江永。

烈火成冰的又何止江永一人?

读书,是江永排解苦闷的方式。前半生他都在为生计与科举奔波,反复熟读的不过数十册坟典,及至供职翰林院,钻研的也只是档案文库,而真正有闲暇博览群书,竟反而是在背井离乡之后。

江户的红叶山文库收藏有大量汉文书籍,将军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江永借阅的请求。国家藏书不宜久借,江永便日夜抄书不辍,就算是砚中结冰蚊虫嘬咬也不停笔。待书籍抄毕,他就要求自己每日必读一卷,读不完就不得就寝。短短数年之内,他的房间四壁已摆满手抄的书册,每张书页的板框外,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不知不觉间,将军已不再将他看做大宣的使臣,而只是中原的儒师——将军常邀江永前往幕府讲学,治理国家每遇困难,他也会向江永征询意见。因感激将军多年厚待,江永为他出谋划策时也总竭尽所能。

“常对新人思旧人,忍将他乡作故乡。”江永在日记中写道,他开始接受与亲友隔绝的异乡生活。

直到赵略的死讯传来。

“赵伯韬本不欲死,而陛下杀之。经年以来,死于天子墨下者岂伯韬一人?”江永难忍满腔悲痛,以前所未有的强硬言辞责问皇帝,“天下之英才岂无尽耶?纵十分之七在我,为国战死者十三,见弃于陛下者十二,而党争斥去者又十一,以所余十一治理此凋敝之世,陛下果无虑乎?伏请陛下准臣归国之请。陛下若弃,请以殉友,陛下若用,请以殉国。”

不久之后,内阁正式下达文书,命他即刻归国。

“恕我直言,贵邦战乱四起,如今已是强弩之末,”码头上,将军用不甚流利的汉语再次提出挽留,“而我国泰平宁靖、百废俱兴,恒之何不留下安度余生?”

“将军好意,江永心领了,”江永向他俯身一拜,“但江永必须要回去,因为那里是我的祖国。”

自鸣钟骤然响起报时,将深陷回忆之中的江永唤醒。

江永靠在睽违多年的黄花梨方椅上,烦躁地狠揉额角。

而廊外终于传来脚步声。

注1:引自杨涟《狱中寄子书》。

另注:文中出现的部分人物存在原型,剧情发展与真实历史有差别。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国君国贼(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宁得岁岁吵

不小心与嫡姐换亲后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道姑小王妃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何处问长安
连载中不窥园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