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伸出三个手指头:“第一,成立劳资协商会议!咱们厂,由吴玉娟同志作为原来的资方代表,再由你们全体工人,民主选举,选出三名信得过的工人代表!我们军管会呢,派一名干部担任会议监督员。以后,厂子里的大事,比如工资定多少,每天工作几个时辰,有什么福利待遇,劳动条件怎么改善,都不能再由东家或者工头一个人说了算!必须拿到这个协商会上,大家一起商量,民主决定!”
“哗——” 底下瞬间炸开了锅。
“工人也能管厂子了?”
“工头说了不算了?”
“这……这能行吗?”
惊愕、怀疑、兴奋,各种情绪交织。
张干事等议论声稍平,继续说道:“第二,彻底改革工资制度!坚决废除过去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固定日薪制!那不合理,挫伤积极性!咱们要实行 ‘保底工资加计件奖励’的新制度!”
他详细解释:“保底工资,就是只要你在厂里正常上工,哪怕这个月活儿少,或者你手慢点,每个月也保证你能拿到三块银元的基本工钱,确保你一家人饿不着肚子,这是最基本的保障!”
工人们眼睛亮了,光是这一条,就让他们安心了不少。
“在这个基础上,”张干事声音更昂扬了,“你干得多,干得好,就按你完成的活儿,另外给你算钱,这叫计件奖励!手艺好、手脚麻利的老师傅,像老王师傅这样的,只要肯干,一个月拿个五六块银元,甚至更多,都完全有可能!这比你们过去拿的死工钱,能翻上一番还不止!”
这话如同在滚油里泼了一瓢冷水,人群彻底沸腾了!
“五六块?我的天爷!”
“做得多拿得多?这……这是真的?”
“那不得拼命干啊!”
老王师傅也激动得满脸通红,搓著大手。
张干事趁热打铁:“第三,大力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工人身体健康!严格规定,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十个钟头!每个月,保证大家至少有两天的休息时间,可以处理家事,看看爹娘老婆孩子!工厂里,要设立专门的工人休息室,保证随时有烧开的热水供应!到了冬天,就用咱们厂里生产剩下的皮毛边角料,给每位工友做一件厚实的新棉衣,让大家暖暖和和过冬!”
休息?热水?还有新棉衣?这些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待遇,让工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脸上洋溢着惊喜和感动。
然而,惊喜过后,现实的疑虑也随之浮上水面。老王师傅作为老工人代表,站了出来,他先是对新政策表示欢迎,然后提出了最实际的问题:
“张干事,您说的这些,都是为咱工人着想的大好事!咱心里暖和!可……这‘保底加计件’,具体咋算?别到时候活儿干了,账算不清楚,或者……或者上面说话不算数啊?” 他这话问得实在,也代表了大多数工人的担忧。
另一个年轻工人,胆子小些,也怯生生地举手:“还……还有,东家……吴太太她把厂子都交给国家了,她……她往后靠啥生活?她脚那样,又不能像咱一样干活……我们这心里,过意不去啊。” 这话立刻引起了一片附和声,大家都担忧地看向我。
张干事看向我,点了点头。
我深吸一口气,走到前面,与张干事并排站立。看着下面一张张熟悉而又充满关切的脸,我心里暖流涌动。我首先回答老王师傅的问题,语气肯定:
“老王!各位老师傅,兄弟们!张干事说的‘保底加计件’,绝对算数!军管会马上就会出台详细的计件标准和核算办法,贴在厂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干多少活,拿多少钱,白纸黑字,谁也别想糊弄!以后,你们的手艺,你们的汗水,每一分都值钱!**办事,讲的就是一个‘信’字!大家放心!”
我的话给工人们吃了颗定心丸,关于工资的疑虑消散了大半。
接着,我转向那个关于我生活的提问,以及众多关切的目光。我脸上露出宽慰的笑容,用尽可能轻松和口语化的方式说道:
“谢谢!谢谢兄弟们还这么记挂我!我陈玉娟在这里,给大家交个底,也让大伙儿彻底放心!”
我顿了顿,清晰地说道:“政府对我们抗日烈属,有明确的抚恤政策。对我这样,愿意主动配合政府、把资产交出来支持国家建设的,也算是对革命有贡献的,这叫‘爱国开明人士’。”
我开始具体解释政府给我的照顾,就像拉家常一样:
“往后啊,政府会按月给我发一笔抚恤金,足够我日常开销,吃穿不愁。比大家想的要多,活得很踏实。”
“街道上,居委会安排了人,定期帮我买米买面,买油买盐,这些跑腿的活儿,不用我这双小脚操心。”
“我有个头疼脑热,要去医院,也不用怕,街道会派人陪我去,帮忙挂号、拿药。”
“我现在住的这个带小院的房子,政府说了,给我留着,方便我活动。连水电费,都给我免了!”
“以后看病吃药的花销,政府全给包了,不用我花一个子儿!”
“逢年过节,区里、街道的领导,还会亲自上门来看我,送点东西,问问有啥困难。”
我一口气说完这些,看着工人们脸上担忧的神色逐渐被笑容和释然取代。
“哎呀!这就好!这就太好了!”
“政府想得真周到!”
“东家……不,吴大姐有着落,咱们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
“是啊,这下可以安心在厂里干活了!”
张干事看到气氛完全转变,趁势大声问道:“工友们!关于工厂的改革政策,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没有啦!” 工人们异口同声,声音洪亮,充满了对新制度的信服和投身新生产的热情。
“坚决拥护新政策!”
“搞好生产,支援国家!”
看着眼前这一张张焕发著生机与希望的脸庞,听着他们激昂的回应,我站在初夏明媚的阳光下,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新的秩序,伴随着湟水河的流淌,伴随着这些朴实人们心底被点燃的火焰,真真正正地,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