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把竹篓放在门口,又把那盏红灯笼挂在自己的门楣上——这是他从小院拿回来的,他想让这盏灯笼,也照亮自己的家,像照亮小院那样,照亮每一个寒冷的冬夜。
夜里,他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雪。雪又开始下了,细小的雪粒落在窗纸上,发出轻微的声响。他拿出那个装着细碎物件的布兜,把里面的东西一一倒在桌上:梨花花瓣、牡丹枯叶、红头绳、芍药花瓣……每一件都带着一段回忆,每一件都能让他想起宋茜和李静怡的笑容。
他拿起那根红头绳,这是当年宋茜扎头发用的,不小心掉在小院的石板缝里,他找了很久才找到。红头绳已经有些褪色,却依旧柔软。他把红头绳轻轻缠在手指上,仿佛能感受到宋茜当年扎头发时的温柔。
“明年春天,我把这根红头绳系在梨树枝上,”他对着红头绳轻声说,“梨花白,红头绳红,肯定好看。你们看到了,肯定会开心的。”
说着,他把桌上的物件一一放回布兜,小心地收好。然后拿出那本旧诗集,翻开夹着沈清辞纸条的那一页,轻轻抚摸着纸条上的字迹。他想起沈清辞在信里说,今年冬天会回枫桥镇过年,到时候要一起去小院看看,一起去后山给宋茜和李静怡送些年货。
“等清辞回来,咱们就能一起在小院里过年了,”他对着诗集轻声说,“清辞肯定有很多话想跟你们说,到时候咱们就坐在廊下,听她说城里的事,听她说这些年的变化,跟当年一样热闹。”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整个枫桥镇都裹进了一片白色的温柔里。陆昭坐在窗前,手里捧着旧诗集,渐渐睡着了。梦里,他又回到了那个热闹的小院,宋茜和李静怡坐在廊下喝着红豆汤,柳如眉在绣虎头鞋,沈清辞靠在梨树下看书,苏砚在院里劈柴,雪落在院门上,发出轻微的声响,整个小院都满是温暖的气息,让他不想醒来。
第五十三章故人归乡,小院话旧年
正月初十那天,枫桥镇的雪终于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雪地上,泛着耀眼的光。陆昭正在院里扫雪,忽然听到巷口传来熟悉的喊声:“陆昭哥!我回来了!”
他抬头望去,只见沈清辞提着一个大大的行李箱,站在巷口,穿着一件米白色的羽绒服,头发比去年寄照片时短了些,脸上带着笑容,还是当年的样子。陆昭放下扫帚,快步走过去,笑着说:“清辞,你可算回来了!路上冷不冷?”
“不冷,火车上暖气很足,”沈清辞笑着说,把行李箱递给陆昭,“我给你带了些城里的点心,还有给宋茜和静怡的东西。”
陆昭接过行李箱,领着沈清辞往家走。巷子里的雪已经被扫开了一条小路,两边的屋檐下挂着红灯笼,还留着过年的气息。“镇上这几年变化不大,就是多了几家新铺子,”陆昭一边走一边说,“你当年常去的那家书店还在,老板还记得你,总跟我打听你的消息。”
“是吗?那我明天一定要去看看,”沈清辞笑着说,眼神里满是期待,“小院怎么样了?梨树和牡丹还好吗?”
“都好,梨树每年都开花,牡丹今年春天肯定能开得很好,”陆昭说,“我昨天还去小院贴了春联,挂了灯笼,跟当年一样。”
回到家,陆昭给沈清辞倒了杯热茶。沈清辞捧着茶杯,看着屋里的摆设,笑着说:“陆昭哥,你这屋里还是老样子,连这张桌子都还在。”
“都是老物件了,用习惯了,不想换,”陆昭笑着说,“你这次回来打算住多久?”
“我请了三个月的假,想多陪陪你,也多看看宋茜和静怡,”沈清辞说,眼神里泛起一丝伤感,“这些年在城里,总想起当年在小院的日子,想起我们一起吃青团、放纸鸢、贴春联的样子,总觉得像昨天一样。”
陆昭看着沈清辞,心里也泛起一阵伤感:“是啊,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不过还好,小院还在,我们还能回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沈清辞就拉着陆昭去了小院。推开院门,沈清辞站在门口,久久没有说话。院里的梨树被雪压弯了枝丫,廊下挂着红灯笼,门框上贴着春联,石桌上还放着陆昭昨天留下的虎头鞋,一切都跟当年一样,却又少了些什么。
“我好像还能听到宋茜的笑声,看到静怡端着青团从厨房出来的样子,”沈清辞轻声说,声音有些哽咽,“如眉姐坐在廊下绣花,苏砚在院里劈柴,我们一起围着桌子吃饭,一起聊天,那些日子真的太好了。”
陆昭拍了拍沈清辞的肩膀,轻声说:“她们一直都在,在这个小院里,在我们的心里。”
沈清辞擦了擦眼泪,笑着说:“是啊,她们一直都在。陆昭哥,我们去厨房看看吧,我想看看当年静怡做糖画的地方。”
两人走进厨房,灶台上的糖画工具还摆在原地,铜勺擦得干干净净,石板上还留着当年画糖画的痕迹。沈清辞拿起铜勺,放在手里掂了掂,轻声说:“当年静怡总用这个铜勺画蝴蝶,画得可好看了,镇上的孩子都抢着要。我还跟她学过,可总是画不好,她还笑我手笨。”
“你现在要是想学,我可以教你,”陆昭笑着说,“我这几年也学着画了几笔,虽然不如静怡画得好,可也能看。”
沈清辞笑着点头:“好啊,等天气暖和了,我们一起画糖画,给镇上的孩子吃,就像当年静怡那样。”
从厨房出来,沈清辞走到梨树下,抬头望着枝头的白雪,轻声说:“陆昭哥,我们明天去后山看看宋茜和静怡吧,我给她们带了些城里的点心,还有我写的书。”
“好,”陆昭说,“我明天去买些青团和二月兰,咱们一起去。”
第三天一早,陆昭和沈清辞提着竹篮,往后山走去。竹篮里放着青团、点心、二月兰,还有沈清辞写的书——书的封面是枫桥镇的小院,上面写着《枫桥镇的时光》。
走到墓碑前,沈清辞蹲下来,轻轻拂去碑面上的雪,看着上面的字,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宋茜,静怡,我回来了。这些年我在城里很想你们,总想起我们一起在小院的日子,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每一个节日。”
她把点心和书放在碑台上,又把二月兰插在碑旁的泥土里,轻声说:“这是我写的书,里面写了我们在小院的故事,写了我们的友情和爱情,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有两个很温柔的姑娘,她们曾经在枫桥镇留下了最美好的时光。”
陆昭站在一旁,看着沈清辞,心里也泛起一阵伤感。他蹲下来,把青团放在碑台上,轻声说:“宋茜,静怡,清辞回来了,我们以后可以常来看你们了。今年春天,我们还会来放纸鸢,夏天来采牡丹花瓣,秋天来摘梨,冬天来贴春联、煮红豆汤,跟当年一样。”
风从山间吹过来,带着二月兰的清香,仿佛在回应他们的话。沈清辞靠在陆昭的肩膀上,轻声说:“陆昭哥,以后我们每年都一起来看她们好不好?我不想让她们觉得孤单。”
陆昭点头:“好,我们每年都来,永远都不忘记她们。”
从后山回来,沈清辞拉着陆昭去了小院。她坐在廊下的石凳上,看着院里的梨树,轻声说:“陆昭哥,我们把小院收拾一下吧,以后我每年都回来住一段时间,就像当年一样。”
“好啊,”陆昭笑着说,“我们可以把厨房修一修,把廊下的窗纱换一换,再种些新的花草,让小院更热闹一些。”
接下来的日子,陆昭和沈清辞一起收拾小院。他们把厨房的灶台修好了,换了新的铁锅;把廊下的窗纱换了,是淡绿色的,上面印着梨花图案;还在梨树下种了些新的花草,有月季、有茉莉、有薄荷,整个小院都变得生机勃勃。
沈清辞每天都会坐在廊下看书,或者跟陆昭一起去镇上买东西,去溪边散步,就像当年一样。有时候,她会坐在石凳上,对着空院子说话,跟宋茜和李静怡分享城里的新鲜事,分享她写的书,分享她这些年的经历。
有一天,沈清辞和陆昭一起去溪边采菱角。溪边的柳树已经冒出了新芽,绿得发亮,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里的小鱼游来游去。沈清辞蹲在溪边,采着菱角,笑着说:“陆昭哥,你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起来采菱角,静怡总采得最快,宋茜总爱跟她比,结果每次都输,还不服气。”
陆昭笑着点头:“当然记得,那时候你还在旁边看热闹,笑得最开心。”
“是啊,那时候多开心啊,”沈清辞说,眼神里满是怀念,“要是她们还在,我们肯定还能一起采菱角、吃菱角,一起度过每一个美好的日子。”
陆昭看着沈清辞,轻声说:“她们虽然不在了,可我们还在,我们可以替她们好好活着,替她们看遍这世间的美好,替她们记住那些温暖的日子。”
沈清辞点头,眼里泛起泪光:“嗯,我们要好好活着,带着她们的念想,好好活着。”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三个月过去了,沈清辞要回城里了。离开的前一天,她和陆昭一起去了小院,坐在廊下的石凳上,看着院里的梨树,聊了很久。
“陆昭哥,我走了以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沈清辞说,“小院有什么事,记得给我打电话,我会尽快回来的。”
“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也会照顾好小院,”陆昭说,“你在城里也要好好的,记得常给我打电话,常回来看看。”
第二天一早,陆昭送沈清辞去车站。火车开动的时候,沈清辞从车窗里探出头,对着陆昭喊道:“陆昭哥,我秋天还会回来的!到时候我们一起去小院摘梨,一起去后山看宋茜和静怡!”
陆昭挥着手,笑着说:“好!我等你回来!”
火车渐渐远去,消失在视线里。陆昭站在车站,心里满是期待——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