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我不去江南

到了甄氏出殡的前一日,突闻下人报信,甄家大老爷甄奉年到京城了,船马上就要靠岸了。史家人一听,忙一面派了车马去码头接,一面收拾客房准备宴席,迎接客人。

湘云之前还好奇过,金陵四大家族为何没有甄家,从泽兰、周妈等人的话中才得知,甄家原籍苏州,是甄家老太爷当了金陵省体仁院总裁后才迁到了金陵。但甄家在姑苏、扬州等地,也有不少族人,可以说甄家的族人和田地遍布江南,用金陵四大家族,倒是把甄家说小了。

但湘云至今也没弄明白“体仁院总裁”是做什么的,听下人们的口气,竟不比尚书令差到哪儿去。

甄家的这位大老爷虽才二十六岁,但已小有成就,不到弱冠就中了进士,在翰林院当了两年侍读学士,就被调回江南,现任江苏粮道。

甄氏是他同父异母的亲妹妹,现在的甄老太君韩氏是续弦,过门后只生了甄氏这一个女儿,甄奉年和二弟甄奉举对这位继母都十分孝顺,也把甄氏当亲妹妹一样待。

他一到了甄氏灵前就哭的悲痛欲绝。

史鼐、史鼎见这位舅老爷哭个没完了,忙上前去劝。

甄奉年好不容易收住眼泪,转头见着和妹妹有几分相似的外甥女,又悲从中来,落下眼泪。

湘云就掏出自己的小手帕,递给舅舅,“舅舅别哭了,你要是想我娘,就可以在梦里见到她。”

湘云这就是又要说托梦的事情了,甄奉年听了,将她抱起来,下意识问:“云姐儿在梦里见过你娘吗?”

湘云点头,又把她编好的那套词说了一遍。

甄奉年脸色微变,许久才轻叹一声,摸着湘云的头顶,温声道:“这些话舅舅都记下了。”

湘云完成任务,弯起眼睛,“那下次我在梦里见了娘,就告诉她。”

“好。”甄奉年应了一声,他有些怅惘的道:“让她放心。”

他说这话的时候,目光看着甄氏的灵柩。甄氏在京城,从前又常进宫给太妃请安的,跟京中这些勋贵也走得近,或许她已然察觉了这其中的隐患。才会托梦提醒此事。

甄奉年苦笑了下,如此要事,妹妹该向自己托梦才是,怎么选了云姐儿这么个孩子?

转念又一想,云姐儿是她唯一的骨肉,她多惦念几分也很正常。

第二日,甄氏出殡。湘云再次光临隆裕寺。

她看着送葬的队伍,再一次真切的意识到,娘亲就此离她而去。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母女缘分,但甄氏对湘云的爱却是一点没有掺假。

湘云哭得肝肠寸断,来送葬的亲戚们都知道了,史家大房的云姑娘,年纪虽小却极有孝心。

甄奉年更是心疼不已,想到外甥女今后要在叔叔婶婶跟前讨生活,史家这位保龄侯也并非心善之人,侯夫人更是有几分小家子气。

他思来想去,便和史家人商议,想把湘云带回金陵去。“外甥女儿还小,在这儿难免给两位世兄添麻烦,倒不如让我接回江南去,那边老太太也惦记着外孙女儿呢,定不会让她受了委屈,”

他说话带了点儿南方口音,衬着那张白净秀气的脸,显得书卷气质极浓。

湘云眼睛一亮,对啊,自己和甄家的关系就相当于林黛玉和贾府的关系。贾母心疼林黛玉,甄家老太太也会心疼她啊!

史鼐史鼎兄弟俩交换了个眼色,史鼎笑着开口道:“云姐儿乖巧懂事,能添什么麻烦,再说了,她毕竟是史家的姑娘,我们做叔叔的照顾她是应该的。”

湘云听到这儿,才反应过来,事情绝不是这么简单的,她叔叔婶婶是不会同意把她带走的,林黛玉那是因为林家没亲戚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无法独自生活,贾母才接她到京城的。

可湘云不一样,她有叔叔,照顾她理所应当,若她跟着甄奉年去了江南,外头人会说史家人无情无义,长房长女无人照看,却要去投靠舅家。

史鼐史鼎刚刚在朝中立足不久,他们很清楚,名声对他们相当重要。况且照顾湘云又不用他们亲自出力,不过派几个下人,吃饭多添双筷子罢了。这点钱对他们毛毛雨而已。就算他们连银子都不愿意出,还有大房的钱呢,甄氏的嫁妆他们不敢动,大老爷的钱,他们用一些,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母亲这几年年纪大了,越发爱孩子,云姐儿养在老人家身边,老人平时也有个说话解闷的,我们家几个孩子都和云姐儿差不多大,她也可跟着姊妹们一起读书针织。”

甄奉年前几天已从泽兰口中听说,甄氏在史家过得并不痛快。虽说不能因为这件事就跟史家翻脸,但他不免怀疑史家门风。湘云在史家,万一被教歪了可怎么是好?

“听说令爱现下就养在老太太身边,还有您家的宝哥儿,也在老太太身边,云姐儿虽懂事,但人多了,恐怕老人家觉得闹得慌。”柳氏也不算新媳妇儿了,又关系着湘云的去留问题,她便没回避,而是坐在史鼎下首,听的甄奉年的话,笑着插口道。

甄奉年道:“家里几个女孩儿年纪都比云姐儿大些,到了上学的年纪,白天也就宝玉在老人家身边,云姐儿去了,兄妹俩刚好作伴儿。”

柳氏见甄奉年是铁了心要带湘云走,便从周妈妈手中接过湘云,抱到膝盖上,柔声问:“云儿愿意去江南还是愿意和叔叔婶婶在一块儿?”心说小孩儿都是和熟人亲,肯定不愿意跟着个陌生人走的。

果然湘云毫不犹豫的道:“我要跟婶婶在一起,长大了再去江南玩儿。”她不知道甄奉年正盘算着把她当童养媳养,现下想的却是,林黛玉去贾府,下人们都难免嚼舌根,她叔叔婶婶尚在,却跑到舅舅家蹭吃蹭喝,还不被笑话死。再者甄家败落的原因湘云还不清楚,万一是无法改变的,湘云过去住,不是自己往火坑里跳么?

甄奉年倒也不怪湘云,只是面上讪讪的笑了笑。

史鼎见状忙给他个台阶下:“孩子小,出远门她也不习惯,等云姐儿以后大了,老太太想外孙女儿,我们再送她去就是。”

甄奉年见状也不再坚持,而且史鼎又把话放这儿了,等过几年,母亲一封书信,史家人少不得要把湘云送过去,于是换了话题,“母亲本还嘱咐我这次来京城顺便去看看大长公主,谁知她老人家又去东都游玩了。”

他说的大长公主是皇帝唯一在世的姑姑,当年甄家老太太和老太妃姐妹俩就是在她跟前做女使。大长公主手中虽没什么权力,但地位在那摆着,跟老太妃一样,是甄家在皇族中的靠山。

他这话的意思就是,你们可不能委屈了我外甥女儿,若有个什么闪失,哼哼,我们甄家可不是好惹的。这话是敲打史家女眷的,对史鼐史鼎两兄弟,他自有别的办法拿捏。甄氏寄回家的那封信里,除了一些嘱咐外,还有两件史鼐在大理寺办案时收受贿赂的线索。

甄氏大概也是怕史家哪天为了大房的家私,欺负两个孩子。

史家兄弟明白甄奉年的话,心下便盘算着如何回他,谁知柳氏先开了口:“正是呢,大长公主这些年身子不好,太医说长安气候太凉,圣上就在东都给她老人家建了个别宫,她这一年里倒有大半年住在那边养病。”

史鼎闻言忙给妻子使眼色,让她别多话。

甄奉年含笑道:“要说气候和暖,东都如何比得过江南,待我回去告诉母亲,接大长公主到我们家住一阵子。”

这话说的,史家众人一时哑然,甄家接驾四次不算,如今让大长公主去江南住,也说的这么云淡风轻。可见甄家之富贵,不比当年差多少。

有这样的舅家,谁敢为难湘云?别说史鼎夫妇,就是二房夫妻俩,也暂时打消了惦记甄氏嫁妆的想法。

甄奉年又见了段姨娘,段姨娘还有个妹妹,也在甄家做丫鬟。

泽兰之前就提醒过段姨娘,为了妹妹能在甄家不受磋磨,也一定要谨言慎行,本本分分的。

果真,甄奉年又拿这件事敲打了段姨娘,并留下六十两银子,说是给洪哥儿请大夫抓药用。

如此恩威并施,段姨娘哪儿还敢有半分不老实的心思。

甄奉年料理完史家的事情,又去见了未来女婿。大女儿甄凝的婚期定在今年秋天,届时他就不来了,只让族人送女儿上京。

至于宫里的几位贵人,甄奉年有孝在身,不好亲自去请安,只递了请安折上去。

太妃听说甄氏没了,只留下一个女儿和一个庶子,便给两个孩子赏赐了些东西,又亲自出钱,让人在清虚观给两个孩子打平安醮。

史家众人都没想到,大房的两个孩子能有这样的体面。

纷纷感叹甄家的风光不是他们这些人家能比的。

打平安醮须得三日,湘云和洪哥儿只用每日被抱过去露露脸。

张道士见了湘云,连连道:“云姐儿是个有福的孩子。”

抱着湘云的柳氏心说您老是老眼昏花了吧,这孩子小小年纪父母双亡,明明就是个可怜人,哪里看出有福来了。

不仅柳氏这么想,同来的陈氏并丫鬟仆妇都觉得张道士是随口说的。

张道士见状,也只哈哈一笑。出去一阵,拿了个托盘进来,里面红布上放着一个金光灿灿的麒麟,“这东西是神前开过光的,给姐儿戴吧。”

湘云本来有些没精打采的,见了那麒麟,眼睛顿时睁圆了。

这麒麟是一对,另一个后来给了宝玉。书中回目还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话,很多人据此推断,湘云后来和宝玉携手余生。

湘云可不想和贾宝玉有牵扯,忙把脑袋扭到一边,“这个不好,我不戴。”

张道士闻言,脸色有些讪讪。柳氏忙打圆场,“我们云姐儿哪儿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估计是被这金灿灿的晃了眼睛。”

陈氏笑道:“这东西寓意好,三弟妹就替云姐儿收下吧。”

湘云:“……”收就收了吧,大不了她不戴就是。

柳氏带着湘云去里面休息,甄奉年则到外面与张道士说话。

“老神仙,云姐儿那孩子究竟如何?您要不要看看她的八字?”他实在担心湘云,怕这孩子八字太硬。

张道士笑着摇头,“不用看,我看云姐儿的面相就知道,这样的孩子幼年间苦一些,长大了就全是享福的日子。”

甄奉年见他如此笃定,松了口气。他又想为甄家的几个孩子求些平安福之类的东西。

张道士便笑着拿出一些东西让甄奉年选,有玉珏、有金锁。

甄奉年却一眼瞧见赤金点翠的麒麟,“这个倒是比老神仙给云姐儿的那个大些。”

张道士笑着道:“这两个本是一对儿。”

甄奉年仔细端详,便了然这是一公一母。“那这可不能随意让别人拿了去。”

万一湘云哪天和别家公子戴了这成对的金麒麟,让人看见了倒生出误会来。

张道士也反应过来,“这倒是老道疏忽了。”

“无妨,这个我先帮云姐儿收着吧。”甄奉年道,等哪日湘云有了人家,他便把这东西送给外甥女婿当贺礼。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经年烈酒

穿越两界的杂货铺

替嫁多年后

婚后动人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红楼之湘云团宠日常
连载中林槐序 /